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周易》之《谦卦》第次把谦德纳入个近乎神秘又非常严格的知识架构(卦体、卦位、爻位)中,并借助于特殊的叙事方式和解读路径(卦象、卦辞、爻辞、传解),予以阐发,逐步推证,使之获得可靠的理性根据与信念力量。再经《易传》的诠释与演绎,又注入了更为丰富的人文价值蕴涵。《周易》之后,谦的品格更被世代社会精英所倡导和推扬。关于谦的评议与论述,经久不息,其思想内容也逐步呈现出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饱满的态势,最终使谦之为德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项有机构成,是古今中国人公、私生活的项重要品格,进而也催生出整套行谦、致谦的实践工夫。

  • 标签: 周易 谦卦 儒家 谦德
  • 简介:2012年是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诞辰90周年及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50周年。在这年里,为了表达对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的敬意,全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哲学家以不同的形式组织了系列纪念库恩的学术活动。虽然,《科学革命的结构》书的主旨是要对科学发展的过程给予说明,但是,“范式”作为库恩理论的代名词,已经对历史学、哲学、文学乃至其他社会科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伴随着库恩影响力的逐步扩大,对库恩的批评也纷至沓来:例如,“范式”概念的用法含混不清、范式理论是种相对主义、库恩否认科学真理的存在……那么,究竟是范式理论本身存在缺陷,还是世人对库恩的思想存在偏见?

  • 标签: 库恩理论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哲学家 专访 教授 “范式”
  • 简介:陈康与刘述先半个世纪之前关于性质如何结合成个体事物的争论,对于我们今天探讨事物的个体性与同性仍有启发意义,但是陈康的论述也存在着若干问题。他把"许多性质如何结合成个个体"的问题等同于"个个体如何是个个体"的问题和个体的同性问题,并把对象的同性混同于自我的同性,这使他未能提出解决事物的个体性与同性的方案。纵观西方哲学史,无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英国经验主义,还是康德式的理性主义,都在这个问题上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但是詹姆斯的思想流学说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示了条可能的路径。

  • 标签: 性质 个体性 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 对象同一性
  • 简介:东亚传统“天下”观的视角实质乃是俯视,展现为“天圆地方”、“天地平行”的世界图景并内蕴天、地、人才以及人应抚育万物的核心价值观。在汉传佛教里,“世界”却代表种大圆立体、时空融合的多元多重的形上宇宙结构,其世界图景乃是作为莲花形、以几何级数增长而构建的诸多“大千世界”.并无固定的视角和绝对的中心。汉传佛教“世界”概念所内蕴的多元多重文化观,给近代东亚语境里急剧的世界图景之变更提供了核心理论资源。在近代传教士将其与“world”等词对译的实践里,它最终成为摧毁东亚古典天下观的柄利器。

  • 标签: 世界 普天之下 世界图景
  • 简介:樊浩先生近三十年的学术生涯,从其所确立的旨趣、铸造的品格到创设的论题皆别具格,蔚为伦理学领域之大景观,其中又以"伦理精神"的申述与阐发最为别具匠心。伦理精神不是对伦理精神化或精神伦理化的简单解释,而是以此达成对人类精神终极追求的探寻,即探究伦理精神作为"单物与普遍物的统"之至善究竟对人类文明发展意味着什么;切近而言,即是中国伦理精神对中国现代社会形态具有何种意义。对此,樊浩先生不惜运用种近乎偏执的"文化战略"之深沉笔触、势大力沉的理论思辨和"顶天立地"的担当意识来展开其思考,为此所展开的对于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冲突"的伦理省思、韦伯创制"理想类型"之伦理范型的方法论超越、黑格尔精神哲学形态方法的批判性借用、生态哲学借以建基的"价值生态"的方法论发越等,都被创造性地融入"伦理精神"主题的卓越运思当中。显然,樊浩先生的伦理思考不是对伦理世界的单纯观照与直观映射,而是通过伦理世界进入到对整个精神世界的哲学反思。他新近指出的人类文明必将以"伦理共和"的方式完成自身多样性体系建构这观念,再度反映出这致思取向。

  • 标签: 樊浩 伦理精神 中国伦理精神 价值生态 伦理共和
  • 简介:恩格斯《自然辩证法》"SieistseineunbewuβteundunbedingteVoraussetzung."句中"unbewuβt"词在中央编译局编译的译本中先后有种中文译法:"不自觉的"、"本能的"和"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如果选取"不以意识为转移的"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时"看法,即科学解决了哲学提出却未能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哲学终结;如果选取"不自觉的"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共时"看法,即哲学与科学作为人类思维的个维度而相互依存,从而使哲学踏上新的道路。不同的译本会使读者产生不同的理解,读者也有权利依据其理解而构成不同的哲学问题。这是探讨"unbewuβt"词在《自然辩证法》中的中文翻译及其所引发的哲学问题的真实意义。

  • 标签: 《自然辩证法》 unbewuβt 不自觉的 不以意识为转移的 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
  • 简介:哈佛大学档案馆收藏有哈佛哲学系教授霍金(williamErnestHock—ing)与陆定、潘梓年、金岳霖的几则通信。这些通信揭示出,在“双百”方针出台后,中国哲学界的思想在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唯心主义的宣传自由、唯心主义课程的设置和唯心主义含义的界定等问题,不仅在国内哲学界得到讨论,而且引起了些国外哲学家的注意。从这些通信中可以看出,即使在意识形态对峙的国际环境下,哲学家之间的跨国交流还是可以取得些共识的——例如,霍金对于陆定所说的“百家争鸣”原则持认可的态度。霍金和潘梓年、金岳霖就不同哲学立场之间达成互相理解的可能性保持开放的态度。当然,双方在书信交流中存在些隔阂.对于些哲学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虽然有这些不足,但他们的通信开启了20世纪50年代中关哲学家之间的个民间交流渠道,这对于促进世界范围内哲学的发展和世界和平是有贡献的。

  • 标签: “双百”方针 唯心主义 哲学交流
  • 简介:“慎独”之“慎”为“思”之义,“独”为内心精的状态。“慎其独”即“思其心”之义。将此义验证于《大学》、《中庸》、《荀子·不苟》、《礼记·礼器》四篇中,可发现同样有效。通常意义上的“谨”、“敬”、“诚”作为省思内心的当下状态或反思后的结果,只是“慎独”工夫所涵具的内容而非“慎其独”词的涵义。

  • 标签: 慎独 五行 思心
  • 简介:张华夏教授是老代自然辩证法学者,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哲学的先驱者之,在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做了许多开拓性的贡献。他所翻译的亨普尔的《自然科学的哲学》和卡尔纳普的《科学哲学导论》,已经成为科学哲学学生和研究者的必读读物。

  • 标签: 现代科学 《科学哲学导论》 伦理世界 王国 论证 道德
  • 简介: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这种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个特定的角度,即社会—历史研究中的批判境域予以考察,这样,它们之间脉相承的核心观点就容易分析和梳理出来,并可以得到集中的讨论。批判因素在黑格尔哲学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与历史和终结二者须臾不可分离,互为条件,但它们彼此之间却包含了无可消解的矛盾。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中有价值的部分主要在于批判因素,而它有关未来历史的构成性内容却失之于草率。由于批判的与构成的这个维度之间的抵牾,现代社会批判理论陷于认同其所批判的社会的基本原则的困境,它自身的正当性因此需要重新证明。

  • 标签: 社会—历史批判 阶级理想 社会坚硬的事实
  • 简介:陈嘉映《说理》书的主题是“说说理之理”,而不是般意义上的“说理”。“说理之理”有什么内涵,“说理之理”为什么值得论说,可以通过对西方哲学从reason(理性)经过rationalit、,(合理)到reasonableness(讲理)的思想演化过程的考察得到理解。把理性(reason)不仅理解为合理(rationality),而且理解为讲理(reasonableness).有助于克服当代哲学中理性独断主义和理性虚无主义的非此即彼。当代西方哲学家从不同角度论述的讲理(reasonableness),与梁漱溟先生进行中西比较时所说的中国文化的“理性”,很值得做深入比较。

  • 标签: 理性 合理 讲理 梁漱溟 哈贝马斯 罗尔斯
  • 简介:2014年,我刊位顾问北京大学的汤介先生和斯坦福大学的帕特里克·苏佩斯(PatrickColonelSuppes)先生和位编委复旦大学的俞吾金先生相继辞世。这不仅是我刊的巨大损失,更是哲学界的巨大损失。在本刊进入新年的工作周期之际,编辑部的全体成员以沉痛的心情缅怀位哲人,感谢他们在本刊创立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奉献与真诚帮助,相信他们的学思与精神会永远留存于世。

  • 标签: 帕特里克 汤一介 俞吾金 哲人 哲学家 斯坦福大学
  • 简介:瓦雷拉的"神经现象学"是应对意识"难问题"中最为系统且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方案之。他的这思想是在当代意识自然化和查尔默斯提出的意识"难问题"的影响下提出来的。这思想的提出有其涉身动力学科学基础和"中道认识论"哲学基础。它以意识体验的不可还原性为出发点,把胡塞尔的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统起来,采取了对意识的第人称数据和第人称数据之间的互惠关联和约束的方法论来解决意识"难问题"。瓦雷拉的这思想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也存在着现有的问题。

  • 标签: 弗朗西斯科·瓦雷拉 意识经验 意识难题 神经现象学 方法论
  • 简介:郝苑是"硕博连读生",他的硕士生导师是孟建伟教授,是我的第届博士研究生,在我先后招收的10名博士生中,他是学术功力和研究水准都不错的学生。从开始我就对他提出项建议:是把博士论文题目定为“批判学派与现代和后现代科学哲学”,二是开学后选修二外——德语。

  • 标签: 博士生 心路历程 文思 硕士生导师 博士研究生 硕博连读
  • 简介:孔子儒学关于"命"的哲学反思,可以从义命分立、性命对扬与义命合一三个课题来探讨。首先,命是气质之命,命呈现命限的限制性原理,因此有所谓的"义命分立"。其次,命限也同时是义理之性的实践的条件与凭借,所以也是表现原理,因此有所谓的"性命对扬"。最后,通过"性命对扬"的长久实践,领略到"天命"(性体的命令,天道性命之命),例如《诗经》所说的"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在此生生仁体的天命中,达到所谓的"义命合",在"义命合"之中,可以用圆善的方式解答康德哲学之中的"德福致"的问题。劳思光阐明"义命分立",但是局限在主体性的哲学,不能接纳孔子儒学的"天命"具有性体的命令、天道性命之命之义。牟宗在其著作中则散列论述了"义命分立"、"性命对扬"、"义命合"的问题,但是对于这个课题构成逐步发展的环节及其整体性,他并没有加以足够的厘清与通盘的整理。在孔子儒学与康德、海德格尔哲学的跨文化对话的脉络之中,来展开"义命分立"、"性命对扬"、"义命合"的个环节,也可以从中领略中国哲学对于自由意志、命运与决定论、最高善(圆善)、德福致、开放式的人文主义等哲学问题的响应。

  • 标签: 义命分立 性命对扬 义命合一 孔子 康德 海德格尔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经历了个“中国化”的过程。时至今日.这过程仍在延续之中。反思历史经验。实践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开拓创新,沿着成功之路继续前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体系,是我国哲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 标签: 实践性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 简介:哲学家有不同的类型,有的重视研究问题,有的重视构筑体系,有的重视解读文本,有重视阐释义理;或者如金岳霖所言,有的是综合的心灵,有的是分析的心灵;或者如詹姆斯所说,有的是硬心肠者,有的是软心肠者;或者如柏林所讲的,有的是刺猬型的,有的是狐狸型的……虽然,哲学家的研究风格可能各有千秋,

  • 标签: 哲学分析 哲学家 学术研讨会 开幕词 论坛 称号
  • 简介: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的特质标示为“批判的和革命的”,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的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种外在的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的任务理解为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本身的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的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的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的前提批判。正是通过对辨证法之对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方面批判的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个辩证法批判的整体性的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是对辩证法研究的个极富创新性的理论贡献.

  • 标签: 辩证法 批判性 内涵逻辑
  • 简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和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人类共有价值的辩证统,是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人类探索21世纪世界治理方案,实现共生、共担、共建、共享的伟大实践智慧,是人类逐渐实现从“虚幻共同体”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历史跨越的战略策略.“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理论上克服了资本主义“修昔底德陷阱”,在战略上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在实践上为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创造了现实条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正确处理自觉坚持与自我发展的关系、民族主体与人类主体的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 标签: 马克思 人类命运共同 体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