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1 个结果
  • 简介:李广良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323页,267千字。本书以中国近代思想史和佛学史为背景,对太虚大师的唯识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是太虚佛学思想研究的一部全新力作。全书正文共十二章,另有引言、结语和附录。作者在对太虚思想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分别从“融贯的唯识学”、“新的唯识学”和“应用的唯识学”三个层面论述了太虚的唯识学思想

  • 标签: 太虚大师 佛学思想 唯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思想史 力量
  • 简介:本文认为,神学思想建设为做好讲台工作指明了方向;对牧养工作的责任感,是做好"自传"的根本动力。本文结合教会传统和中国教会的实际,就如何关注并提高讲台信息的内容与质量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正确释经是最关键的一环;从"和好"的主题,指导基督徒的现世生活;传福音不应该排斥中国文化;社会关怀是福音的组成部分。

  • 标签: 神学思想建设 自传 讲台信息
  • 简介:潘霍华是一位思维敏捷和思想活跃,也是十分多产的神学理论家。在其39年短暂的人生之旅中,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佳作。西方基督教界称他的人格和著作犹如一面熠熠发光的镜子,不仅逼真地反射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而且在新的形势下还照耀着教

  • 标签: 西方基督教 上帝 神学思想 宗教观 成为基督徒 世界
  • 简介:敦煌写卷S.5588,首尾皆残缺,故学界多以其现存首句"只为求因果"中"求因果"三字冠名。《求因果》与大多数敦煌写卷一样,为唐五代时期的作品,但具体年限难以断定。这是一篇佛教思想笼罩下的"劝善文",尽是佛教语言和思想。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甚至民间思想。这与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时代背景相关,因为儒、道思想在中国的根基和影响巨大,佛教想要发展壮大必须与其调适兼容,当然各个教派之间思想的共通性也是一大因素。"求因果"吸纳了儒、道思想中与佛教教义相通的某些成分,甚至只是借用某些表达方式和思想框架,来表达佛教劝人修身向善的思想

  • 标签: 求因果 佛教 援道入佛 孝道 礼教
  • 简介:太虚大师生平简介太虚大师是中国现代佛教史上著名的佛教思想家、理论家,又是革新佛教的创造者,他的一生是在极其艰难的岁月里度过的,但他所做出的成绩却是巨大的。他积极倡导的“人生佛教”理念直接影响了中国当代佛教的发展方向。这一佛教思想,也就是后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1982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二次全体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现在的中国佛教协会章程中,就是以“人间佛教”的思想为指导方针,中国佛教界的各项工作,各个寺院、各个佛学院都是根据这个思想来开展工作的。

  • 标签: 佛教思想 太虚大师 中国佛教协会 “人间佛教” 中国现代 生平简介
  • 简介:《汉武帝内传》一书,《隋书·经籍志·杂传类》有《汉武内传》二卷;《旧唐书·经籍志·杂传类》有《汉武帝传》二卷;《唐书·艺文志·道家类》有《汉武帝传》二卷,均不著撰人姓名。今所见者,约有二种版本,其一为文渊阁《四库全书》刊本,其一为《正统道藏》刊本。《四库》本《汉武帝内传》之下题“汉班固撰”,《道藏》本未题撰者。二种版本,内容详略差异颇大,《道藏》本较四库本详尽许多。但《四库》本有汉武帝未出生前之叙述,由景帝梦赤彘与日说起,至武帝出生;《道藏》本则由武帝即位写起,缺景帝梦赤彘及出生一段。然自武帝即位以下,叙述西王母及上元夫人之授道经道法,皆远较《四库》本多出许多。以内容言,《道藏》本应为详本,所多出的文字约近全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间;《四库》本应是略本,有时省略太过,致使文意难明。

  • 标签: 《汉武帝传》 养生思想 《道藏》 《四库全书》 《正统道藏》 经籍志
  • 简介:《大乘起信论》与中国佛学之关系,已是共识,在所不论。虽自论出时,即有归之疑伪者,然疑无所据,以故历来大德鲜有用疑于此论者。本世纪一二十年代,日人陡兴波澜,断定《起信》非涉于马鸣、真谛,实乃梁、陈间好事者所造(望月信亨语)。然持此论者所据大抵是考据学立...

  • 标签: 真如 《大乘起信论》 阿赖耶识 《成唯识论》 切法 无为法
  • 简介:佛性与般若是贯穿整部《坛经》的两个重要概念,惠能对它们作了相互贯通的阐释。佛性本合中道般若,佛性不二,心性不二,自心不二;般若之非有非无也在于显现佛性,般若与佛性体用一如相辅相成而为《坛经》顿悟解脱论的理论基础。本文拟从《坛经》的般若说、佛性论及般若与佛性关系三方面进行条分缕析。

  • 标签: 《坛经》 禅学思想 佛性 般若思想 道教文化
  • 简介:道性思想是在南北朝时期受佛性思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至孟安排的《道教义枢》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道性理论。《道教义枢》中的道性思想既继承了传统道教的思想,又进一步吸收了佛教的重要思想。《道性义》用理和中道来解说道性,为修道成仙提供形上学的根据。进而,又彰显染净说来为道教完善修行解脱理论。道性思想对于道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和本体论意义。

  • 标签: 《道教义枢》 “道性”意蕴 佛性思想 方法论 本体论 《道性义》
  • 简介:本文从陈景元美学思想中析出其自然审美观照理念,并以此为依据推演出陈景元以自然适度为美的审美原则,通过对陈景元自然审美思想的探究和解读,对其彰显的古老生态智慧和对当代的现实意义予以阐释。

  • 标签: 陈景元 道教 美学 自然审美 生态智慧
  • 简介:瓷器发展到宋代已臻完美,它宁静典雅、含蓄自然、清新质朴,如春水明月,绿云薄冰,引起了人们对美的无限遐想。我们既惊叹于宋瓷的完美,也要思考那隐藏于表象之下的精神世界,这是读懂宋瓷精神的钥匙。宋人郑樵在《通志》提出了“制器尚象”说,

  • 标签: 宋代 道家思想 精神世界 《通志》
  • 简介:《坛经》的解脱思想中,“三科法门”和“三十六对”的理论很有特点。在这个理论中,“三科”是牵引“三十六对”的先导,有了“三科”的思想,才能悟得“三十六对”,把握出离二法的禅法本质。“三十六对”解释了世界万法的本质,正由于有了事物的差别与对立,才有了纷繁万象的大千世界。惠能教人要以“三科”的分类来知解万物,再用“三十六对”来悟得万物的自性,从而获得涅槃解脱之道。在中外学者中,曾对“三科”“三十六对”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不是惠能的思想,这并不重要。关键是惠能的这个思想对禅门弟子的修行有着重要的意义,里面无疑包含了“出没即离两边”的辩证思维。

  • 标签: 《坛经》惠能 三科 三十六对 辩证法
  • 简介:本文指出非有非无的中观思想方法是《坛经》的基本思想方法,并历史地分析了惠能对这一思想方法的彻底贯彻而产生的思想在中国心性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章从《坛经》佛性论、本心论及心性关系三方面进行了条分缕析。

  • 标签: 《坛经》 佛教中观 思想方法 惠能 佛性论 中观思想
  • 简介:作为杨岐派创始者的杨岐方会,其生前地位并非非常显赫,但在其身后却兴起了一个强盛的禅宗派别。在以其同门黄龙慧南为宗祖的黄龙派势力渐衰的情形下,杨岐派竟成为临济正宗,继承了临济血脉。杨岐派为何有如此的历史境遇呢?其中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也与黄龙派的后继乏人有关,但重要的原因仍然在于杨岐方会禅学思想的独特性及其禅风的契世性,而其弟子的光大宗门也应该是重要原因。目前学术界对于杨岐方会的禅学思想以及禅风的独特性有估价偏低之嫌。本人不揣冒昧,拟着重对杨岐方会的禅学思想及其对于杨岐派代替黄龙派所作的历史贡献作些力所能及的探讨。

  • 标签: 杨岐方会 禅学思想 佛教 宗教信仰 中国
  • 简介:王岱舆是明清时期系统阐释中国伊斯兰教信仰体系的著名学者,他对伊斯兰教思想的阐释过程中,不仅借用了中国社会普遍熟悉的儒学和佛教、道教的概念,还在诸信仰之间进行比较,实难能可贵。在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这样做既能使伊斯兰教为更多教外人所了解,也能使穆斯林更好地坚持信仰,谨守正教。

  • 标签: 王岱舆 宗教比较 伊斯兰
  • 简介:僧肇在《不真空论》中以两段文字集中讨论了"名实无当"的思想,依据五家注疏对之进行分析和对比,并联系相关原文试析"名实无当"的论证方式和提出目的。

  • 标签: 不真空 名实无当 言教二谛
  • 简介:我们今天有幸聚集在一起来领会和理解我们的丁主教从1947年到1997年这50年的神学思考,也就是说,通过对最近出版的《丁光训文集》阅读和理解,来达到三个主要目的:a.作为神学生,我们要从圣经学、教义学和教会史的层面来了解和研究丁主教是如何承继使徒传承和普世大公的教会传统,在现实的中国传统和社会生活中传讲上帝的圣言;b.作为"被公认为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主要发言人和神学家"(陈泽民先生语)的丁主教,他的神学思想代表着中国教会的神学思考,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研讨来理清我们中国教会所思考的神学问题是怎样承

  • 标签: 神学思想 上帝 基督徒 马丁·路德 神学家 主教
  • 简介:慧忠上士是越南陈朝时期著名的禅学大师、诗人,于佛禅之理颇有独到的心得体会。其禅学思想,有二个特点;即心即佛说和以欲制欲论。慧忠全盘接受了马祖道一的思想,主张“佛是觉,心是知。”“知不离觉,觉不离知”强调此心即是佛,“欲求心,休外觅,本体如然自空寂。”突出了心的独立性、排他性。慧忠反对形式上的持戒与苦行的,认为修行和对事物的认识,讲究自然和随心所欲,不求一定之规。修道不必与坐禅、持戒和忍辱、念佛相联系,只求发现成佛之性,达到开悟的境界。慧忠上士的禅宗哲学思想在越南民族思想史上有着耀眼的光芒和崇高的地位,尤其是他对“本体”观念的完整阐述,对禅宗思想在越南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 标签: 越南禅宗 慧忠 即心即佛 以欲制欲
  • 简介:神仙、道家思想,即仙道,这是中国文化孤标独秀于世界文化之苑的一枝并蒂花。神仙信仰观念,乃是我国特有的思想之花。日本学者德忠在阐释中国人希求长生时说:“在地球上使自己生命无限延长,也就是神仙学的立场。似乎可以认为现实的人们所具有的使天生的肉体生命无限延长并永远享受快乐的欲望,便产生了神仙说这样的特异思想,这种

  • 标签: 无限 天生 肉体 神仙信仰 宇宙观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