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保障受害人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人民法院处理侵财型犯罪案件的重大难题.然而,现实中存在有受害人挽回损失的实体诉求难以实现,涉案财物的审查程序功能薄弱,处置程序避重就轻,裁判文书表述极不规范等问题.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受害人权益保障机制存在的系统性困境,并表现为有限的制度供给与旺盛的制度需求之间的制度困境,强烈的权益诉求与缺位的权益保障之间的权益困境.为此有必要完善受害人损失挽回、程序参与、权利救济等机制,确保社会公平正义.

  • 标签: 社会公平正义 受害人权益保障 涉案财物处置 涉众型经济犯罪
  • 简介:商标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识别功能,即消费者能在挑选购买商品时通过附着于商品或服务上的商标识别其商品或服务的来源。混淆标准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认定商标侵权的件。在判定被告商品或服务是否侵犯原告商标专用权时,除去考虑二者商品或服务类似度、原告商品知名度等因素外,二者商品是否会导致相关消费者产生混淆,如二者属于同一生产来源或存在附属、资助等联系,这也是判定侵权与否的重考量因素。原告如何证明混淆的存在以及调查模式、程序规则如何,目前在我国诉讼实践中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指导模式,本文希冀通过对中美“混淆可能性”理论分析比较,借鉴美国诉讼实践中原告采取何种模式证明混淆可能性的存在,发现我国“混淆可能性”理论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可行性完善建议。

  • 标签: 混淆可能性 举证责任 Eveready模式 Squirt模式
  • 简介:“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是《反家庭暴力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准家庭暴力的主体。基于对该概念的法解释学分析,家庭成员是以婚姻或血缘为联结纽带,并具有法定权利义务的人,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则是不具有家庭成员关系,但共同居住于同一处所并形成情感、经济等方面紧密结合的人。认定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应遵循实质相似性标准,即与相应家庭成员在共同生活的内容上实质相似,但对该标准的把握不宜过于严苛,可适当低于对家庭成员的要求;对法律有特别规定的,可免于适用该标准。《反家庭暴力法》第三十七条的适用情况表明:应在法律中明确家庭成员的具体范围,并将准家庭暴力的主体范围扩展至未共同生活的前配偶。

  • 标签: 准家庭暴力 家庭成员 共同生活 认定标准 实质相似性
  • 简介: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是行政诉讼制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政诉讼制度的运行状况。我国由于历史及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界限不清,关系混乱。当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厘清二者的关系,明确二者在行政诉讼中的界限是法制进步的必然。

  • 标签: 行政诉讼 司法权 行政权
  • 简介: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中央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岐山到北京、山西、浙江就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调研时,对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任务目标、基本原则和试点工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深刻理解改革国家监察体制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本社记者专访了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机制研究》首席专家、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主任、湘潭大学教授吴建雄。

  • 标签: 改革试点工作 国家监察 监察体制 领导体制 重大项目 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