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讨中引入社会创新的概念。从政府、市场、社会三个维度的治理系统创新和主导、支撑、基础三个层次的治理构架创新方面,讨论社会创新概念下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构建;从六位一体的创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治理能力方面,讨论社会创新概念下的治理能力现代化。

  • 标签: 社会创新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 简介:现阶段司法实践对“恶意”的认定呈现出浓厚的客观化色彩,而其合理性有待通过对不确定概念的解读加以检验。《域名纠纷司法解释》中“恶意”之引入,意在通过提高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要求来实现损害填补与保护行为人的行动自由之间的平衡,这便要求法院在进行恶意认定时更多地着力于探求行为人的主观状态,将更多的行为人特质纳入考量范围,从而与客观化的过失乃至重大过失的认定方式相区别。

  • 标签: 域名 恶意 不确定概念
  • 简介:法律是什么?这无疑是对法律的最为本质和最为深刻的追问。面对这一魅力无穷而又难以框定的法律命题,法学家们依然进行了苦苦的思索和艰难的探寻,在孜孜不倦的探索征程中,他们关于法律的观点、学说和理论恰如繁星闪烁,照亮了人类法律思想的天空,为人类揭示法律的真谛开启了一扇又一扇的窗户。

  • 标签: 法律思想 法学家 语义分析 概念 哈特 阅读
  • 简介:<正>一、"类型"作为独立的讨论客体在今日的科学研究中,类型方法得到了相当的重视。从最初的生物学与医学(特别是精神病学),到当今之心理学(特别是人格心理学)与模型论,"类型"几乎在所有自然科学的领域,都获得了渗透式的发展。不仅如此,在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域,如历史学、语言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也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类型思维的极度倚重。这其中,最可注意者,乃是MaxWeber首倡的"理想类型"之方法。

  • 标签: 吴从周 法学方法 模型论 行为论 人格心理学 生活事实
  • 简介:<正>一"有组织犯罪"作为一个大众专有名词,国际上用英文OrganizedCrime统一表达——但对这一概念的界定,不仅在各国学术界和各国官方文件中无公认的定义,而且即使在一国内部的理论界乃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官方文件中,也不存在统一的定义。以中国为例,自1994年至2004年,仅专门研究有组织犯罪概念的论文就有八十多篇,每一篇论文对有组织犯罪的表述都有所不同。

  • 标签: 反有组织犯罪 发展形态 犯罪集团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再思考 黑社会犯罪
  • 简介:本文共包括三部分内容。首先,对德日相对成熟的行政给付理论进行研究;其次,探讨了我国的行政给付概念,并进行评析,认为我国行政给付概念的发展几乎完全移植大陆法系相关理论;最后,明确德日给付行政的内涵和外延能为我国行政给付概念的正确界定提供合理的参考,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 给付行政 行政给付 发展权
  • 简介:我国刑法学从形式角度对目的犯进行分类,德日刑法学从实质角度对目的犯进行分类。目的犯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是类型思维的产物。根据类型的层次,可以将非法定目的犯分为真正和不真正非法定目的犯。这种分类有利于深化对目的犯主观要素及目的犯法律适用的理解。

  • 标签: 类型 真正非法定目的犯 主观要素 法律适用
  • 简介:法律监督是维护法律完整统一正确实施的国家宪制职能,监督对象应从"法律实施"层面出发而不限于诉讼监督。核心价值不明、规范内涵有误、范畴存在偏差,是阻碍行政检察权能回归的理论困境。以活动"属性"为一级分类标准,围绕"公共行政"展开的行政检察监督和围绕"司法裁判"展开的诉讼监督是构成狭义上法律监督的两个"周延且互斥"的一级下位概念。公权、外部、受控和执行是"公共行政"的四个关键要素。行政检察监督仍需基于一定限度,即遵循人大制度、程序控制为主、限于公权领域外部行为、不直接涉及个人和公共法益减损。以"主体"为二级分类标准,行政检察监督是对"多方主体"实施公共行政的控制。行政执法、行政司法、一般行政规范性文件和反腐败执法应接受行政检察监督,监察委调查活动虽有属性之争,但难逃法律监督序列,并涤除行政机关刑侦活动、监所活动和行政诉讼,最终在规制国家公权、构建检察权威和保障公民权利之间寻求价值平衡。行政检察监督的可能走向是发挥审查要求提请权协助合宪审查。

  • 标签: 法律监督 行政检察监督 诉讼监督 公共行政 地方立法
  • 简介: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是民法的枢纽概念.本文拟对上述范畴作一阐述,并澄清几个概念的相互关系.

  • 标签: 请求权 形成权 抗辩权 支配
  • 简介:澄清法律方法的概念需要交代清楚两个概念,即“法律”和“方法”.方法的知识论体系对法律方法的界定有着内在的约束,这就是方法与法律的勾连.法律方法的界定与运用需要遵循方法的一般规律.对法律方法的认识是开放的,随着对方法知识论探讨的深入而不断丰富.法律方法中的“法律”,在内涵上是指法律渊源,即实在法的表现形式.法律渊源在法律方法概念中的使用,使得法律方法的概念具体,从而与其作为一个操作概念接轨,为法律方法的外延与内容的分析提供新架构.

  • 标签: 法律方法概念 法律 方法 内在约束 法律渊源
  • 简介:消费者概念的界定是正确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前提,我国应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确立农村消费者与金融消费者主体资格。消费者主体资格的判断应遵循主体要件标准、经营者控制力所及范围标准和客观行为标准。研究表明,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均影响消费者概念的变迁。消费者概念可重新界定为: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非用于经营性行为的人。

  • 标签: 消费者概念 法律 解析
  • 简介:在社会学视野中,将习惯视为与国家法并列的'民间法'.其实,'习惯'乃是物质生活条件中生存并制约着法律创制,具有民族特性的'法权关系'.遵从这种'习惯法权'实则是一种'恢复理性原本意蕴'之真实的理性思维方式.权利确认的逻辑告诉我们,国家欲颁行'良法',就必须关注并遵从具有'先在'意义的'习惯法权'.

  • 标签: 习惯法权 习惯民间法 法律制度 国家法
  • 简介:自欧盟宪法草案出台以来,关于欧盟制宪成功与否的猜测与怀疑始终不断.这些猜测和怀疑聚焦在国家、宪法及主权三个问题上.欧盟宪法草案给传统的制宪理论提出了挑战,在后国家时代,传统的制宪前提的解释似乎显得苍白无力,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国家、宪法及主权观念.

  • 标签: 欧盟宪法草案 宪法 国家主权 法律性质
  • 简介:宪法的概念是宪法学的元问题,是探讨中国宪法变迁的前置性问题。现行宪法颁行以来,学界对宪法概念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形成了多样但又具同一的宪法概念,并实现了一个根本转变——从突出"管理性"的国家总章程转向了强调"权利"的国家根本法。同时,现行宪法颁行以来的"宪法概念"史也是一部实质宪法的界定史,更是一部突出阶级和根本法属性的实质宪法史。

  • 标签: 宪法 总章程 管理性 根本法 权利性
  • 简介:我国刑法理论采取广义的身份概念。在德日刑法学之中,出现了联系特别义务来限定身份内涵的狭义的身份概念。广狭义身份概念的对立是刑法学日益实质化的一个缩影。经探讨可知,以特别义务限定身份的狭义的身份概念不应当被采纳,联系法益与期待可能、预防必要,即违法与可罚的责任来实质性地看待身份的理论路径是合理的。身份的本质或者是法益侵害的事实前提,或者是与期待可能、预防必要有关的事实前提。这一本质观,能够清晰界定身份的概念、身份犯的范围,以及解决身份犯的共犯问题。

  • 标签: 广义 狭义 身份的本质 违法 可罚的责任
  • 简介: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是一个新类型的罪名,虽然刑法增设近5年的时间,但由于罪名相对陌生,司法实践中,对本罪的理解和适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仅以2010年5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出台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以下简称《立案追诉标准(二)》)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为切入点进行展开分析,以明确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立案追诉标准,从而加深实践中司法人员的感性认识。

  • 标签: 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 立案追诉标准 概念 分析
  • 简介:消费者和经营者概念在德国民法典中的确立.是德国私法领域里的一场革命,它使德国民法总则中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不再局限于自然人和法人。但德国民法典对消费者法的统一并不彻底,而且,消费者、经营者与自然人、法人的交错,以及对消费者和经营者内涵的不同解读,也使其在法律适用上引发了争议。但无论如何,这一对概念在民法典中的确立标志着消费者法作为特别私法的终结,消费者法自此成为德国民法典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 标签: 消费者 经营者 德国民法典
  • 简介:婚内强奸行为定性的纷争归因于对婚内强奸的概念、理论基础、法律价值定位的不同认识,婚内强奸犯罪化与否取决于对上述因素的综合考量。婚内强奸一词的内涵包含事实婚姻,其外延不止限于阴道性交。婚内强奸一词存在表意缺憾,应根据对行为的自然描述统称为婚内强制性交行为,进而对需要犯罪化的严重婚内强制性交行为评价为婚内强奸行为。婚内强奸犯罪化的理论基础为权利平等论和法益危害论,而婚内强奸的法律价值定位来源于正义观和现行社会秩序维护的冲突。明晰于上述问题的厘定,在分析婚内强奸犯罪的立法与司法现状的基础上,对其未来的法律规制进行了立法预设。

  • 标签: 婚内强奸概念 理论基础 价值定位 立法预设
  • 简介: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某一具备天然岛屿特征的海洋地形地貌能否维持其本身的经济生活,直接关系到其能否获得广阔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因而牵涉了巨大的国家利益。从整体上看,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倾向于对上述"经济生活"进行从宽解释,但却对过多的外部资源介入和过度的人工技术干预持保留或批评态度。特别是依靠钢筋水泥构件而进行大规模拓展改造的微型岛礁,在是否已沦为"不得拥有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人工岛屿"等问题上引发了广泛争议。本文认为,海洋环境的多变性、危险和海上生活的特殊、复杂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机械地套用大陆上的相关标准来解读与评判海洋岛礁的经济生活。应当承认,现代海洋生活必然意味着外部资源和技术的介入,否则绝大多数岛屿乃至小岛国家都将无法维持可持续的现代经济活动。但是,过度依赖还是适量依托外部资源或技术干预的岛礁经济生活,在海洋法框架下确实可能会对岛礁法律地位的认定产生不同的法律影响,这需要引起应有的警惕和思考。从实践来看,某些海洋旅游活动构成了对岛礁环境影响相对最小而经济效益较为显著的海洋经济活动,对稳妥地构建岛礁的"经济生活"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当前,马来西亚、越南等国正在有计划地开展南海旅游活动,以期为其宣示岛礁主权、主张相关海域权利创制依据。面对紧迫的形势,中国应当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积极投身南海地区的海洋旅游开发活动,从而为中国海洋经济质量与水平的提升提供战略新点,为中国今后明确自身的岛礁"经济生活"概念之法律解释立场提供有力支撑。

  • 标签: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岛屿 岩礁 岛礁 经济生活 从宽解释
  • 简介:在公私法相互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物权向行政法领域拓展,衍生出相对人物权。相对人物权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相对人自由处分物上利益并请求行政主体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相对人物权与传统物权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根本区别。相对人物权包括利益处分、排他请求和行政抗辩三项基本权能。相对人物权的确立不但有效保障了相对人私权利并规制了行政权的行使,也为行政法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式,具有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 标签: 行政法 相对人物权 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