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当代社会,民意的实现离不开民主制度和法律秩序。公众因利益、阅历、经验、知识、观念或职业需要不同,对刑事司法活动很可能意见不一,甚至是针锋相对。所以,即使是多数人通过网络、媒体等表达的意见,也不一定必然符合民意。未经民主程序科学确定的"民意",是对公众意见的俗称,真实民意包括公众的态度和意见,但不等于公众意见。公众意见具有二重性,既可以反映人民要求,捍卫和推动公平正义,也可能被影响、误导、夸大、利用而情绪化误人歧途。对此,我国上个世纪发生的那场标榜"群众运动天然合理"的浩劫,就是深刻说明。

  • 标签: 民意 公众意见 敬畏 法治 崇尚 法律秩序
  • 简介: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主张,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实行“法治”的要求。实行“依法治国”,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实行“法治”的重心之一,在于依法治吏。在这一方面,中国古代曾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不断健全我国干部管理制度,对实现依法治国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依法治国 法治 吏治
  • 简介:位於大會堂北大廳的百米「部長通道」,成為2016年全國兩會上備受矚目的一道風景線。在「部長通道」開通的14天中,共有34位部委相關負責人站在「部長通道」的話筒前主動答疑。從被記者們圍迫堵截到主動發聲,「部長通道」裹的部長們應對媒體的態度經歷了從被動到主動的轉化。

  • 标签: MINISTER 法律援助 LEGAL SUPERVISION regulations registration
  • 简介:近年来,“诚信危机”问题突出,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成为一个亟待突破的课题。然而,社会信用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朝一夕之功。在这个多维度的工程中,法治的作用不可或缺,可谓是实现信用的可靠保障。

  • 标签: 社会信用体系 法治建设 聚焦 “诚信危机” 系统工程 多维度
  • 简介:法治校是基层依法治工作的重点,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程之一,也是新时期学校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本文从依法治校的内涵着手,探讨了依法治校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具体措施、关键环节、组织领导等问题,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

  • 标签: 依法治校 依法决策 依法行政 素质教育
  • 简介:大体而言,信奉性善论的群体比较容易接受人治观念,而信奉性恶论的群体则比较容易拥抱法治意识。但现在这一结论遇到的一个挑战是:大量的中国民谚都反映了中国民众并不深信人性本善,可他们却没有由此拥抱法治,而依旧崇尚人治、德治。这是为什么?

  • 标签: 法治意识 中国 宗法血缘意识 法治环境
  • 简介:<正>现代法治的本质在于防止国家权力侵害个人权利主持人"法治国家"、"市民社会"等概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以2009年开始中国提前介入全球治理的新时代为背景,从中国与世界对话的角度来看,结合具体的国家制度,还有超越国界的市民互动关系,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法治"、"法治国家"这些概念?江平我觉得我们现在所讲的法治国家概念是从西方传播而来的,因为我们儒家社会中没有现在所讲的法治国家,所谓的法家里面体现出的思想也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法治国家的思想。如何理解法治国家概念,是应该跟市民社会紧密

  • 标签: 法治国家 侵权责任法 全球治理 律师业 法治概念 江平
  • 简介:法治中国的提出决不是要停滞改革,而是要在法治框架内稳步实现社会转型。这既是建立在对国内外形势更为深入的分析之上,也是对法治观念、法治念和法治精神更深刻的洞察。“法治中国”是法治精神的全面延伸,需要把法治精神内化为政府、政党和公民对法治的信任,把法律、法治话语当成思维决策的意识形态,把法治精神全面延伸到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解中去。“法治中国”实现了由局部到整体的升华。法治中国使改革有了长远目标。在法治中国的目标明确以后,法治优位成了我们认可行动方针,任何改革都应该于法有据,应该重视用法治方式凝聚改革共识,应该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 标签: 法治中国 法治精神改革与法治 法治方式法治思维
  • 简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作出部署,提出法治中国的新愿景,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监狱工作要在法治中国的统摄和引领下,积极融入法治中国进程当中。法治监狱目标的提出,不仅是从"法制"向"法治"的有序递进,更是从"依法治监"向"法治监狱"的超越与升华。

  • 标签: 监狱制度 法治中国 法治国家 实践课题 法治精神 法治体系
  • 简介:法治的“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通过价值理性、价值真理的视角发现法治作为固有价值、构成性价值的本来涵义,即以规则之治为载体,以宪法和法律至上为基本原则,以严格实施法律规范、程序与制度为存在形式并以公共政治的规范化为实质;二是指赋予法治以神圣性的价值基础,它作为“道”,体现为法治捍卫公民的自由,保护共和国全体公民的人权和尊严。法治的“形”指法治的形式性,它使法治具有生命。它的出现在我国具有历史基础,但它的实现需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达成共识、需要人们有意识地进行制度建构及社会的健康发展。法治的“魂”与法治的“形”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法治的“魂”赋予法治以“形”。法治与德治在规范方式、形成方式、内容、表现形式、实施方法等多方面均存在不同,它们各有其特定的涵义和功能,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各自独特的重要作用并相互促进。

  • 标签: 法治 价值理性 法治的形式性 德治
  • 简介: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最大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城乡二元结构,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首先要彻底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转变人们对农村的固有认识。而转变面貌的关键在于转变农村的治理方式,现有农村治理方式法治缺乏,带来了权力的滥用、阶级利益的固化、民主的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呼吁法治治村在农村的运用,法治治村不仅能解决现有治理方式带来的弊端,还能够规范村级政权的运行,保证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文明和谐社会的实现创造条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奠定基础。

  • 标签: 依法治国 治理方式 法治治村
  • 简介:<正>一、知识产权劳动理论概述洛克的自然法理论,特别是他的劳动为财产权提供了正当性的基础观点,能够很好地阐释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正当性。自然权利观点可以说体现了知识产权制度性质的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层面。自然法理论已成为解释知识产权产生缘由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运用洛克的财产权劳动理论及其相关的理论来佐证智力创造者的财产所有权的正当性,在国外已有一些学者做出过初步探讨,得出的结论是,与对有形财产权的正当性相比,财产权劳动理论更适合于对知识产权制度的佐证。笔者通过对洛克理论和知识产权理论的研究,也认司此结论。

  • 标签: 有形财产权 财产权制度 自然法理论 财产所有权 著作权保护 理论视野
  • 简介: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事关我国法治建设的总体方向,是目标问题;由哪些主体参与其中并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则关涉法治国家建设的推动力,是路径问题。新时期,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向不能变,需要变化的是执政党、国家和社会三大主体在社会主义法国家与法治中国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以最大限度发挥出三者的强大推动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最佳路径应为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与社会协同渐进推进模式。

  • 标签: 法治国家 法治中国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简介:法治指数评估的路径选择需要结合域外法治评估的实践经验进行完善和创新.WGI法治指数评估是建立在不同数据库的数据信息的“二次分析”基础上来测量一国的法治估计值,其内在逻辑区别于国内法治指数评估的路径选择.通过分析WGI法治指数评估路径的选择,发现其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乃至法治评估结果的公布和使用需要为我国法治指数评估提供了经验借鉴,主要表现为一是要充分考虑指数结果的“参照”功能而非“依照”功能;二是要语境化理解指数的生成和使用;三是做到评估主体的中立性与数据来源多样化;最后是要接受公众开放性审查和监督.未来我国法治指数评估实践将借鉴上述经验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 标签: WGI 法治 法治指数
  • 简介: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一方面全面总结了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工作情况。习总书记在工作报告中说:"一年来,中央政治局在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重点抓了四件大事"。其中第一件大事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另一方面,五中全会全面贯彻三、四中全会精神,是贯彻落实三、四中全会的新部署、新要求。五中全会不仅对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而且对未

  • 标签: 工作报告 法治精神 从严治党 全面深化改革 十二五规划 党内法规
  • 简介:代理理论——适用于公司治理中的争论——构建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神话之上.然而,真正的分离存在于所有权和所有权,即股东股份所有权和公司资产所有权之间.股东不是被代理人;董事和高管亦不是股东的代理人.股东确实选举董事,不过董事奉公司法为圭臬,根据公司法行事,而公司法极少要求最大化现有股东价值.相反,公司法允许甚至鼓励董事为公司的基业长青而行事,只要董事有合理理由认为其行为符合股东的长远利益.然而,代理理论对此现实置若罔闻.与此不同,正如早期文明通过参照现实世界中的现象与看不见的神之间的关系来解释前者,代理理论学者讲述的是股东们为保持安宁而有所牺牲(支付监督成本),而管理层则做出承诺并以此行事(引发约束成本),但股东们最终还是要处理不受诸神控制的一时冲动(剩余经理自主权).然而,尽管研究成果丰硕纷呈,但表明这场战斗是真实的证据尚付阙如.管理者通常忠诚可靠,这可能是因为现行公司法的重点在于规制管理者不忠,并且商业领域的竞争远比大多数代理成本模型所设想的要激烈得多,其几乎没有留给管理者任何松懈余地.相反,有证据表明管理者受认知偏见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管理者显得乐观.管理者乐观主义和公司法的灵活性可以为最大化现有股东价值的大多数有争议理论的失败提供解释.如果学者直面现实,将代理崇拜抛之脑后,经济学与法学研究的学术水平都将得到提振.

  • 标签: 公司治理 代理成本 代理崇拜 管理者乐观主义
  • 简介:然而,随处可见的引文让我想到,倘若我能耐心挑选一些柏拉图的思想的话,其中必有使我获益匪浅的超然见解。(1)柏拉图的法律观极为宽泛,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产物,其等同于自然。法律是柏拉图经常关注的主题,他的很多对话都认真对待它的某些方面。柏拉图的法律理论是其哲学的基本部分,与其整个哲学体系相互映照。然而,就像古希腊法律一般,他的法律理论从不是我们已习惯的那种自罗马共和国后期所形成的法律制度那般系统化,尽管如此,它与柏拉图

  • 标签: 柏拉图法理
  • 简介:陷害教唆是指教唆人出于陷害他人的目的,以使他人的实行行为以未遂而告终的意思,教唆他人实行犯罪的行为。在陷害教唆中,教唆人与被教唆人并不构成共同犯罪;陷害教唆与教唆犯在主观故意和犯罪形态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不能以教唆犯论处。但是陷害教唆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以犯罪论处。

  • 标签: 陷害教唆 教唆犯 犯罪论 实行犯 实行行为 未遂
  • 简介:历史理论的乌托邦是赫勒提出的基于现存社会的历史理论,这种乌托邦建立在自由价值基础上,力求符合理性的激进需求,最终指向了伦理的诉求。作为一种历史想象,乌托邦的核心是不断追求个体自由的实现。历史理论的乌托邦立足于“现在”,相信进步的观念。赫勒希望激进哲学所代表的乌托邦能够带动实践和行动,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

  • 标签: 历史理论 乌托邦 需要
  • 简介:中世纪的“主权”概念分散地体现在法学家、哲学家以及神学家的法律和政治思想片段中,这些思想片段反驳了博丹自认为其主权理论的原创性。由于中世纪各个权力实体在话语的场域中为构建自己的主权话语相互博弈,因此中世纪的“主权”所呈现出的图景并非是集中的概念和围绕着这个概念所展开的理论,而更多的是体现在围绕着罗马法概念“管辖权”(iuristidcio)所展开的政治话语角力当中。

  • 标签: 中世纪罗马法 中世纪政治话语 管辖权 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