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成像点处源点波场与接收波场匹配分析可实现基于单散射近似的地震成像。互相关是一种波场匹配分析常用方法。经Kirchhoff积分法偏移或波动方程偏移后,地表地震数据成为关于空间和时间变量深度域波场。简单成像条件即利用零时间延迟源点波场与接收波场互相关提取成像值。互相关成像条件可以在时间域和空间域实现应用。基于延迟波场互相关成像可用于成像准确性分析以及实现角度域成像。介绍了一种时移(时延)波场互相关成像条件。由该成像条件得到成像结果是关于源点波场与接收波场之间时移量函数,可用于积分法偏移、波动方程偏移或逆时偏移时移道集和反射角度道集成像。利用模型数据数值试验展示该方法主要特点。

  • 标签: 源点波场 波动方程 偏移 成像条件
  • 简介:此装置是由自动空气开关、大功率晶闸管、真空接触器、中心控制器、软起动控制器、电容、压敏电阻器等组成。该装置主要是针对目前电泵起动装置无相序保护功能缺陷而研制,因为电泵机组不允许反转,一旦机组反转,一是造成此井无液量影响原油产量;二是造成机组散热变差,温度升高使保护器呼吸量增大,绝缘油损失加大,内部橡胶配件变脆变硬,失去了保护功能,使井下电机很快烧坏。

  • 标签: 起动控制装置 电泵井 自动空气开关 大功率晶闸管 软起动控制器 电泵机组
  • 简介:许多人已经在着手研究提高原油采收率(IOR)方法。但是,研究仍然停留在使用实际岩心样品定量评价油层润湿性上面。接触角是测量储集岩优先亲和性最常见方法之一。本项研究主要目的是使用悬滴法来研究油滴量、盐水矿化度、含有饱和流体岩石、油酸量和温度对碳酸盐储集岩润湿性影响。16次实验采用方法是,把10,15,20,25ml油滴分别滴入矿化度为0,50000,100000,150000ppmNaCl盐水中。做这种实验目的是为了研究油滴量和矿化度对接触角影响。在完成3次实验中,用含酸量为0.374,0.561和0.986mgKOH/g原油样品研究了含酸量对接触角影响;另有3次实验采用盐水、原油和聚合物溶液研究了含有饱和流体岩石对接触角影响;最后,有2次实验研究了温度对接触角影响。以上所有实验都采用是实际岩石和原油样品。结果表明在达到了临界水矿化度时存在着一个特定油滴量。这种临界水矿化度是油滴量对接触角没有影响时矿化度。岩石润湿性下降低于临界矿化度和上升超过临界矿化度都取决于油滴量。所获取结果表明,含有饱和流体岩石在测量接触角中起着重要作用。结果还表明随着原油中含酸量增加,接触角降低。因此,预计含有低酸油碳酸盐岩油藏比含有高酸油碳酸盐岩油藏更具有亲油特性。温度和油浸流体粘度增加能使所测量接触角减小。本项研究结果已形成了一个新临界矿化度概念,并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影响使用接触角技术测量润湿性一些因素。

  • 标签: 储集岩 接触角测量 碳酸盐岩油藏 提高原油采收率 水矿化度 饱和流体
  • 简介:尽管有证据说明方位变化衰减是波在裂缝岩石中传播特性,各向异性物质之间界面处平面波反射系数计算一般忽略方位变化衰减可能性。本文把计算反射系数方法扩展应用到了具有频率相关性质物质情况中,并且研究了用最近得到理论描述物质PP反射系数。在许多例子中频率效应是明显。在由岩石物理因素控制频率下出现转向情况下,当频率增大时,高和低振幅方位能够突然反转90度。

  • 标签: 频率效应 AVO响应 岩石 裂缝 相关方 反射系数
  • 简介:在油气开采过程中,随着油田开采程度越来越高,采出水数量不断增加。1999年全世界油田日产水量超过3.34×10^7立方米,大约是世界产油量3倍。因此,采出水处理成为油

  • 标签: 油气开采 采出水 处理方法 壳牌公司 循环利用
  • 简介:在一年半矿场试验过程中,在一个弱胶结重油油藏(原油粘度为90~120厘泊)水驱过程中应用了一项注水新技术。在注水井中把注水与水力脉冲工具在井下相结合以便提供动压力脉冲,脉冲压力约为4~17巴,脉冲频率为每分钟5~6次。

  • 标签: 水驱过程 脉冲注水 原油开采 重油油藏
  • 简介:本文概述核磁共振(NDR)目前最新工艺水平,是针对那些希望获得有关核磁共振仪器在地层评价能力方面知识非本行业专家们需要,其目的是为了阐明基本测量原理和解释必须了解核磁共振地层评价技术,并且论述了应用这些方法几个实例。

  • 标签: 核磁共振 测井下井仪器 信噪比 储层评价 油气藏 流体特性
  • 简介:对求出射线路径进行整体优化,以减小对出射角离散化所产生误差,从而减小最小旅行时和射线路径误差。文章对射线路径优化过程进行了推导;根据问题特点提出了最短射线路径优化循环迭代算法,提高了算法效率和稳定性;通过理论模型验证了最短射线路径优化循环迭代算法可行性,比较了优化最短射线路径法与最短射线路径法之间区别。

  • 标签: 射线路径 整体优化 优化循环迭代算法 理论模型 地震勘探 数学模型
  • 简介:如何选取合适覆盖次数才能既达到所希望信噪比,又能够合理控制采集投资,是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必须考虑实际问题。以永新48线75炮细分面元观测系统为基础,通过观测系统退化方法,获得了8种覆盖次数相对较均匀观测系统,利用频谱估算信噪比计算方法,对相同面元不同覆盖次数、不同面元相同覆盖次数以及不同噪音背景下资料进行信噪比定量分析、统计,研究出了覆盖次数与信噪比关系曲线,并最终得出了对高精度采集和投资决策有益结论。

  • 标签: 高精度 覆盖次数 信噪比 观测系统退化 定量关系分析
  • 简介:石油地质工作者早已对下列业已证实大量事实引起了注意,即油藏储集层孔隙性比油藏外更好。尤其是油藏内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比油水接触带和油藏外高,而其体积密度和胶结物含量均比油水接触带和油藏外低。对此地质工作者认为“石油本身自己形成了储集层”。看起来,关于石油对储集层矿物骨架影响推测相当不可思议,因为地质工作者们认为惰性石油不能与岩石起反应。应当指出,并不是在所有的油藏中都观察到储集层欠压实作用。

  • 标签: 油藏 储集层 储层性质 生油 欠压实作用 胶结物
  • 简介:目前正在处理三维PP全方位、全偏移测量以便确定AVO(AVOA)、速度和其它参数之间方位变化。量化AVOA3个维数图显示——大AVO梯度、大AVO梯度方位和AVO梯度方位变化——告诉观测者有关跨越边界横波双折射反差情况。通常把横波双折射看作与裂缝密度成正比。需要两类其它信息评价P波AVOA正在告诉我们:(1)反射层上下方位层速度信息;(2)各向异性AVOA模拟,以便描述可能在给定位置出现各种地质情况。

  • 标签: 速度信息 P波 横波双折射 方位变化 AVO 裂缝密度
  • 简介:本文描述了运用单相二维数值模型研究被两条无限或有限导流能力、互相正交裂缝穿过动态。定产量压力降落测试模拟分析表明,在井眼处存在有限导流能力(C?<500)正交裂缝情况下,井不稳定流动特性并不显示出双线性流和地层线性流阶段特征。但是,当裂缝导流能力为无限(C?>500)时,则可观察到地层线性流阶段特征。这一阶段可用来确定裂缝半长,该裂缝半长等于两条裂缝半长总和(xf+yf)。研究表明,对于任意导流能力,拟径向流阶段开始时间随着yf/xf增大而减小;当yf/xf给定时,则随着裂缝导流能力增大而增大。当裂缝导流能力为无限时,单条水力裂缝生产能力高于总长度相等两条水力裂缝生产能力。但是,当裂缝导流能力较低时,两条水力裂缝生产能力比单条缝更高。

  • 标签: 裂缝导流能力 气井动态 水力裂缝 拟径向流 裂缝半长 线性流
  • 简介:在《地球物理学》杂志(1974年6月)一篇相同题目的论文中,显示了频率相关衰减两口井合成地震记录,这种衰减是由大约为0.06分贝/波长层间多次反射引起。这个损失是靠近这些井地震测线总衰减1/3~1/2。本文数据足以证实O’Doheny和Anstey结论:可以估计层间多次反射引起衰减,但是一般情况下井数量不足以估计衰减数量级.

  • 标签: 多次反射 衰减 层间 合成地震记录 地球物理学 地震测线
  • 简介:致密(微达西)油层生产井动态预测是一项很困难工作。地质复杂性(天然裂缝存在与否和不同岩性层作用)、完井和裂缝形态复杂性(长水平井眼中多组横向或纵向裂缝)以及两相流动都构成了简单动态预测障碍。为了了解油藏短期和长期动态,我们论证了各种分析和数值方法作用。这些方法包括:(a)常规递减曲线分析(Arps1945);(b)Volko拉伸指数(SE)方法(Volko2009);(c)11k等(2008,2010)幂律指数(PLE)方法;(d)可确定增产处理储层体积(SRV)产量瞬时分析(RTA)和瞬时产能指数(PI)分析;(e)为了解观测到流动状态而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在对致密油藏短期或长期生产动态进行历史拟合和预测时,利用真实和模拟数据论证了综合使用分析和数值方法好处。通过使用一整套分析方法,就可以做到对天然裂缝识别、对增产处理储层体积量化以及对未来动态预测可靠性评价。

  • 标签: 生产井 数据分析 油层 动态预测 天然裂缝 数值方法
  • 简介:根据对基于频率各向异性多分量VSP进行分析,发现当频率增大时,横波各向异性(是根据测量分离横波之间时间延迟推导)有规则地减小。虽然一般说来,快分离横波偏振对于深检波器来说保持稳定,但是对于浅检波器来说,注意到了偏振随着频率有规律旋转(达到20°)。

  • 标签: 横波各向异性 偏振 多裂缝 组对 时间延迟 检波器
  • 简介:建南气田处于高寒地带(最高海拔1647.2m),天然气从井筒采出后需在地面进行节流降压后才能进入地面集输管网。在此过程中由于温度降低,极易形成水合物堵塞地面集输管网,因此必须采取防冻措施防止水合物生成。目前建南气田防冻措施主要为水套炉加热和注甲醇化学防冻,虽取得一定效果,但存在能耗高(年消耗天然气近150×10^4m^3)、劳动强度高等问题及一些安全隐患。通过在建15井进行井下节流试验,分析建南气田采用井下节流工艺取代水套炉防冻工艺可行性,从而达到节省投资和减小现场值班人员劳动强度目的,为解决建南气田地面集输系统存在水合物防治问题提出了新思路。图1表1参3

  • 标签: 建南气田 井下节流 防冻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