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针对西方"说本族语者"的解读,对海明威的一个短篇故事进行重新阐释.这一短篇突出体现了"海中冰山"的特点,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味,实际上蕴含着多重象征意义.若要挖掘这些象征意义,需要内在批评与外在批评相结合,文体学与叙述学的方法相结合,对文本进行深入考察,细细品味.

  • 标签: 海明威 短篇故事 美国 文学研究 象征意义 叙事手法
  • 简介:1908年发表的《青鸟》是梅特林克最著名的戏剧作品之一,在剧中,梅特林克运用象征主义的意象、结构及手法将思维和笔触伸向了“梦境与幻想的神秘境地”,呈现了对人与未知世界、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多维度哲学体认,并在多重思考与探索中不断接近生命的真谛、靠近永恒的真实。

  • 标签: 《青鸟》 象征主义 哲学体认
  • 简介:《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之死"作为我国古典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丧礼之一,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它客观上展现了传统的明清丧葬习俗,也成为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情节。《红楼梦》影视剧以图像、声光来展现"秦可卿丧礼",这与小说之文字表达迥异。大体而言,凭借影视艺术的记录优势,《红楼梦》影视剧较好地再现了"秦可卿丧礼"的繁复场景,为明清丧礼民俗留存了一份鲜活的影像资料,也成为观众了解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 标签: 《红楼梦》 影视剧 秦可卿丧礼 民俗文化
  • 简介:上海和北京是《孽海花》中人物活动空间和发生诸多故事的重要场所。通过细读文本,可以看到小说中的上海和北京都市书写形成鲜明的对比:从都市空间而言,上海现代、西化的公共空间与北京古典、传统的私人空间形成对比;从社会风气而言,多元、开放的洋场风气与保守、腐败的帝都风气形成对比;从名士形象而言,上海名士关心西学与帝都名士专研古学形成对比。这种鲜明的对比充分显示出曾朴对于北京、上海两个都市的不同都市体验和空间感知。

  • 标签: 《孽海花》都市书写 上海 北京 文化意蕴
  • 简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代表着恣情适性的自由人格,是宗法社会的“叛逆者”;一个代表着真诚奉行宗法伦理的依附性人格,是宗法社会的“顺应者”。小说通过两位女性“殊途同归”的爱情悲剧来辐射人生悲剧,深刻批判了摧毁一切关善的宗法社会,从而昭示旧时代的衰亡,揭示了封建末世文化腐朽没落的本质特征。

  • 标签: 《红楼梦》 钗黛形象 悲金悼玉 文化意蕴
  • 简介:《百年孤独》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力作,它通过布恩地亚一家七代人的离奇曲折的遭遇和充满传奇色彩的坎坷经历,描写了加勒比海沿岸小城马孔多的历史变迁,反映了哥伦比亚的百年沧桑,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痛恨社会动乱、憎恶战争、反对外来势力、主张民族独立和团结的思想感情。

  • 标签: 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 魔幻现实主义 深层意蕴
  • 简介:《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是J.D.塞林格1948年发表于《纽约客》上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事运用象征主义手法,用波澜不惊的语言描绘出二战退伍士兵西莫、其妻子与家人、小女孩西比尔等不同的形象,在看似简单的对白中逐步展开细节,从而揭露战争的罪恶与人性的丑恶对于人的改变与摧残,控诉战争的残忍、人心的冷酷对参战士兵所带来的致命影响。

  • 标签: 象征手法 战争 人性
  • 简介:《到灯塔去》是英国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的代表作,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风格。作家创造了灯塔、窗和海浪等具有独特美学内涵的象征意象,展现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探讨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与死亡的话题。"灯塔"是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到灯塔去是人们战胜时间和死亡,完善和超越自我,获得重生的精神之旅;"窗"在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建立起一个半透明的封套,是他们观察世界、自我反思的心灵之窗;"海浪"则象征生命循环往复的韵律,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本质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伍尔夫的象征意象寓意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深刻哲理,开创了小说象征意象创作的新模式,是不朽的文学创作财富。

  • 标签: 灯塔 海浪 象征意象
  • 简介:高远深重悲壮苍凉──说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二句意蕴何锡光杜甫在夔州所作《登高》诗,被胡应麟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它定然凝聚着不寻常的艺术感染力和丰厚的情志内涵,才得以今千百年来的读者品味吟唱、摇荡心旌。翻检旧注,似未有人对其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 标签: 悲壮苍凉 杜甫 终极关怀 人的生命 盛衰之感 生命意义
  • 简介:《老人与海》作品中,不仅仅能够有效地体现出行动哲学的形象,而且还是一种悲剧意识的深刻象征.但是,本文笔者认为,《老人与海》作品中还可以继续挖掘其深藏的意蕴空间.从某种程度上看,《老人与海》有着英雄式的主题,那就是对人生的思考和隐形的自然主题,这样就构成了作品对人与自然以及人意命运之间的深层感悟.为此,本文笔者便以命运和救赎的视角下,进一步解读了《老人与海》作品中的主题意蕴.

  • 标签: 主题意蕴 命运救赎 救赎视角
  • 简介:关于《野草》的主题意蕴,过去阐释者提得最多的是《野草》表现了鲁迅的韧性战斗精神以及斗争中的困惑与迷茫;自又央、李天明开始,某些阐释者又着眼于作者的爱情生活对《野草》创作的影响,胡尹强等学者甚至认为整部《野草》都是一部爱情诗集。笔者认为,《野草》的主旨蕴涵是多元而复杂的;尽管爱情对《野草》的创作产生过某些影响,但绝非《野草》创作的主要动因,更非唯一动因。

  • 标签: 《野草》 主题意蕴 心理语境 人生困境 作者 爱情生活
  • 简介:王阳明"万物一体"思想在继承前儒的"仁民爱物"及"天地万物同体"学说基础之上用"仁心"和"良知"来诠释"万物一体",并将"一体之仁"推至社会人生的至境。学界对其"万物一体"说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讨论较多,本文拟从性别伦理的视角探讨"万物一体之仁",由此推衍出三层意蕴:同体之仁——男女两性平等的性别意蕴;顾惜之情——以仁爱对待女性的性别意蕴;差别对待——肯定性别差异的性别伦理意蕴。同时指出"万物一体之仁"与女性主义伦理学中的"关怀"具有理论上的相通点和亲和性。借用女性主义这块他山之石,王学或可开展出更丰富的诠释空间。

  • 标签: 王阳明 万物一体之仁 性别伦理 女性主义伦理 关怀
  • 简介:长期以来,学界对于郭沫若《凤凰涅槃》中的"涅槃"并没有展开充分的阐释,更极少注意到全诗隐含的佛教意蕴。本文通过文本细读,认识到凤凰的哀鸣、自焚、更生分别对应了佛学思想中的觉悟、解脱和超越,完整演绎出"涅槃"的全过程。结合郭沫若的宗教知识背景,尝试对全诗的佛教内涵进行解读。

  • 标签: 郭沫若 凤凰 涅槃 佛教
  • 简介:象征主义不仅是西方19世纪以来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与思潮,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也曾产生过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现代文学的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及许多重要作家身上,都能或多或少地察觉到一些象征主义的痕迹。从时间跨度上说,象征主义的影响则几乎贯穿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始终。虽然它在当代文学的“十七年”期间被强烈排斥,但是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又逐渐被学术界重新审视、评价。

  • 标签: 象征主义 文学思潮 历史视野 中国 现代文学 “十七年”
  • 简介:<正>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一·天咫》中记载一则神话:"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其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希腊神话中也有一则关于惩罚的神话——西西弗斯神话。西西弗斯,

  • 标签: 西西弗斯神话 吴刚伐桂 酉阳杂俎 桂树 远古社会 老和尚
  • 简介:青海军旅作家王凤英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发表作品,但她远离时代热潮、潜心创作,苦心经营,以二十多年的心力、精力凝成一部一百二十多万字古白话文风格的长篇巨作《雄境图》,震惊青海文坛,被誉为“青海文坛奇女子”。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温亚军对作者直言,“《雄琥图》应该是一部有分量的作品。反正,我是把握不了这么大题材,写不出这么干净的文字的。我也曾写过长篇历史小说,绝对不能跟你的这篇相比,我这不是谦虚,是真心的。”评论家马光星也高度评价这部作品,

  • 标签: 军旅作家 小说创作 性别自觉 王凤英 20世纪80年代 长篇历史小说
  • 简介:莎翁的《驯悍记》取材于苏格兰民谣《一张马皮捆悍妇》,莎翁不仅把"驯悍"事件进行了陌生化处理,而且对彼特鲁乔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运用了陌生化的策略。正是借用陌生化的艺术手法,莎士比亚打破了观众对传统驯悍内容的常备反应,不仅巧妙地揭示了一个掩藏在财富追逐面纱下的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而且在完成他对传统驯悍文学和文化修正的同时传递了"两性和谐"的家庭婚姻理念。

  • 标签: 莎士比亚 《驯悍记》 陌生化
  • 简介:颜色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从而成为承栽人类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工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中,颜色更成为众多象征主义作家和诗人的主要象征对象。具有时代特点的红白黑三色成为最鲜艳的象征颜色,它们在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象征主义小说《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中具有强烈的对比意义,成为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象征手段。

  • 标签: 红色 白色 黑色 基督反基督
  • 简介:一、前言《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播出之后,凭借着真诚的创作态度以及浓厚的乡土感情获得了观众的喜爱。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很大的魅力,此片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舌尖上的中国》叙述语言的国家化以及影响的风格化,使得该纪录片具有广阔的发展市场。《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具有丰富的食物,而且具有美丽的风景以及多样的风俗,这就形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然而,这部纪录片的亮点在于创新。《舌尖上的中国》在影像的创作中更加注重创新,充分结合了光影、景别以及运动等造型手段来进行创作。这部纪录片注重画面美、色彩美以及艺术美的结合,从而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与此同时,在视觉上形成了绚丽以及细腻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视觉美。《舌尖上的中国》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及表现技巧赢得了更多人的青睐。

  • 标签: 影像艺术 纪录片 中国 文化意蕴 创作态度 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