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地佐辛联合氢吗啡酮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本文研究时间选定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间,并择选这期间在我院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的60例病人进行研究。以分组的形式为病人展开不同的麻醉方法,组别以A组和B组区分,A组应用舒芬太尼进行麻醉,B组应用地佐辛联合氢吗啡酮进行麻醉。并在研究期间重点对两组病人临床指标综合评分进行记录、分析,以此来观察地佐辛联合氢吗啡酮在麻醉中价值。结果:在采取不同麻醉方式后,B组病人的临床指标明显优于A组;两组之间对比具有一定的差异,可进行统计学研究。结论 地佐辛联合氢吗啡酮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麻醉,能够减轻病人疼痛、促使病人苏醒较快、延长拔管时间,建议提倡。

  • 标签: 氢吗啡酮 腹腔镜 地佐辛 胆囊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剂量吗啡在急性左心衰竭急诊急救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8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最早来我院就诊的时间为2019年11月,最晚时间为2020年11月。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8例患者分到两个研究小组,其中第一个研究小组为对照组,第二个小组则命名为观察组,每组均包含34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剂量吗啡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情况进行对比;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心功能指标均较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小剂量吗啡应用于急性左心衰竭的急诊急救,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安全性较好,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强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急性左心衰竭 小剂量吗啡 安全性 急诊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癌性疼痛患者接受盐酸吗啡缓释片治疗时运用疼痛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本次试验对象择取我院2021.8至2022.7收治且接受盐酸吗啡缓释片治疗的56例癌性疼痛患者,并用数字表格法分成两组,对照组28例实施基础护理模式,试验组28例实施疼痛护理路径,比较二者镇痛效果及临床依从性。结果:经护理干预后,试验组患者镇痛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临床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二者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癌性疼痛患者接受盐酸吗啡缓释片治疗过程,灵活运用疼痛护理路径干预方式效果确切,其能够切实增强患者临床依从性,有效提高临床镇痛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癌性疼痛 盐酸吗啡缓释片 疼痛护理路径
  • 简介:摘要:目的:对盐酸氢吗啡酮复合丙泊酚在无痛结肠镜检查的麻醉效果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1年4月收治的60例无痛结肠镜检查患者,以奇数偶数法对照组予以丙泊酚常规麻醉诱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盐酸氢吗啡酮,对比两组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与对照组麻醉效果相比,观察组麻醉效果更高,P<0.05;两组T0、T3时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T1、T2时各指标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盐酸氢吗啡酮不会较大程度的影响患者的心脑血管,且不会使其心肌收缩受到强行抑制,亦不会大幅的其血压出现波动,因此建议临床广泛应用并推广。

  • 标签: 盐酸氢吗啡酮 丙泊酚 无痛结肠镜 麻醉
  • 简介: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是国内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不仅适用于手术,还可实施术后镇痛治疗。但硬膜外腔麻醉常可遇到麻醉效果欠佳的情况,对这类病人施行术后硬膜外镇痛,其效果又会如何?尚不了解。为探索这个疑问,本文对硬膜外腔麻醉效果欠佳的病人,术后仍然予以施行术后镇痛,观察和探讨其术后镇痛的有效性,以及其最佳镇痛方案。

  • 标签: 硬膜外腔阻滞麻醉 术后镇痛 阻滞效果 芬太尼 术后硬膜外镇痛 吗啡
  • 简介:两组疼痛情况比较 ,  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从疼痛的程度、产后24h内出血量、排气时间、排尿情况及自由下地活动时间进行比较

  • 标签: 临床观察 剖宫产术 吗啡注入
  • 简介:摘要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RI)是临床中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尽管目前预防心肌IRI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有多种药物已经表现出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吗啡作为经典的阿片类药物,不仅可以减轻正常心肌的IRI,还可以缓解某些病理状态下的心肌缺血后损伤。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吗啡在心肌保护方面的应用途径及其作用机制,为吗啡在减轻心肌IRI的临床应用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吗啡 心肌 缺血再灌注损伤 阿片类药物
  • 简介:目的观察谷氨酸能神经系统对吗啡引起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AA)释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AA在脑内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脑微透析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HPLC-ECD)检测.结果(1)吗啡(20mg·kg-1,ip)显著增加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释放(P<0.001);(2)MK-801(1.0mg·kg-1,ip)显著降低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的基础释放(P<0.001),同时MK-801可明显抑制吗啡引起的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释放(P<0.001),两因素方差分析表明:MK-801与吗啡对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的释放有交互作用(P<0.05);(3)大鼠去前额皮层后,吗啡对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释放的升高作用消失,两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去皮层与吗啡对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的释放有交互作用(P<0.001).结论吗啡引起的抗坏血酸释放与中枢谷氨酸能神经系统有关,皮层-纹状体谷氨酸能神经通路的完整性,是吗啡引起的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释放的必要条件.

  • 标签: 抗坏血酸释放 谷氨酸能 大鼠 吗啡 机制探讨 纹状体抗坏血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盐酸吗啡缓释片为纯粹的阿片受体激动剂,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同时还可以缩小瞳孔,增加输尿管平滑肌张力引起排尿困难,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临床上主要适用于晚期癌症病人镇痛,但过量可致呼吸衰竭而死亡。我科成功抢救1例盐酸吗啡缓释片过量致呼吸衰竭的患者,现将其抢救护理报道如下。

  • 标签: 盐酸吗啡缓释片 呼吸衰竭 护理措施 镇痛作用 健康指导
  • 简介:目的探讨用不同药物注入臂丛神经治疗肩周炎,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40例ASAⅠ至Ⅱ级慢性肩周炎、肩关节活动阻碍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分别进行患侧肌间沟给药.L组:13%利多卡因20ml.M组:13%利多卡因20ml、含地塞米松10mg、吗啡2mg.注药后15min左右,进行手法肩关节松解,尽可能松解至肩关节的正常功能活动范围.术后口服止血药三日.分别记录术后加用镇痛药例数、再次治疗例数.结果M组追加用镇痛药物例数、再次治疗例数明显少于L组.结论用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和吗啡进行臂丛神经封闭,配合手法施肩关节松解术、口服止血药物,治疗慢性肩周炎的疗效可靠,治疗周期缩短.

  • 标签: 肩周炎 臂丛阻滞 康复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剖宫产、硬膜外吗啡术后镇痛产妇的泌乳状况及血清泌乳素(PRL)变化。方法足月产妇240例均分为四组:Ⅰ组术毕行硬膜外吗啡镇痛;Ⅱ组术毕行硬膜外吗啡镇痛,24h后追加一次;Ⅲ组未行术后镇痛;阴道自然分娩60例为Ⅳ组。240例产妇产前、产后均进行护理干预、科学宣传,实行母婴同室和纯母乳喂养。结果产后5min、24h及48h内开始泌乳及72h泌乳分泌不足发生率与剖宫产组相比无差异。结论由于护理干预,剖宫产及硬膜外吗啡术后镇痛不影响产妇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 标签: 镇痛 吗啡硬膜外 剖宫产 泌乳素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上腹部手术应用布诺芬、吗啡控释片预先镇痛的价值。方法:选70例腹部手术病人,其中上腹部手术40例,分为二组:上腹对照组(Ⅰ组,10例),仅给常规术前用药;观察组(Ⅱ组,30例),除给常规术前用药外,术前晚口服布诺芬600mg,术前90min口服吗啡控释片30mg。另30例为下腹部手术,设为下腹对照组(Ⅲ组),术前用药与Ⅱ组完全相同。观测三组病人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血儿茶酚胺变化、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后镇痛药应用情况。结果:三组各时点的儿茶酚胺变化不尽一致(以Ⅰ组较高,但P>0.05)。三组的术后镇痛效果有较大差异(P<0.05),Ⅲ组比Ⅱ组好,Ⅱ组比Ⅰ组好,镇痛药的应用时间也相应延后。结论:布诺芬、吗啡控释片预先镇痛对加强上腹部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有限,似不可取。

  • 标签: 上腹部手术 控释片 吗啡 预先镇痛 术前用药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吗啡对直肠癌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12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术后给予地佐辛自控镇痛,观察组45例,术后给予吗啡自控镇痛,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和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6h、12h、24h、48h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2h、观察组术后12h、24h的CD3+、CD4+、CD4+/CD8+、NK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24h各项免疫指标均已恢复到术前水平,观察组则需7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吗啡和地佐辛均可作为直肠癌根治术后的镇痛药物,二者镇痛效果俱佳,但各有优缺点,因此,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 标签: 直肠癌 镇痛效果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剂量吗啡联合盐酸甲氧氯普胺经自控镇痛泵(PCA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晚期癌痛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20例晚期顽固性癌痛患者应用自控镇痛泵持续皮下注射超大剂量吗啡以及盐酸甲氧氯普胺治疗,采用数字评估量表法对疼痛缓解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本组完全缓解10例,明显缓解6例,中度缓解4例,有效缓解率达100%。结论晚期顽固性癌痛治疗应用吗啡联合盐酸甲氧氯普胺经自控镇痛泵持续皮下注射给药,操作简便、镇痛作用强、效果满意,既可减轻反复肌内注射的痛苦,又可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吗啡 自控镇痛泵 PCA泵 癌痛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吗啡硬膜外腔术后镇痛,不同的时间注药对镇痛有否差异。方法ASAI-II级择期全子宫切除术病人共36例,年龄在35岁~55岁,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例,术后从硬膜外腔注入0.75%布比卡因3ml+吗啡2mg,第一组(A组)手术后出现伤口微痛时,1200~1500注药;第二组(B组)伤口微痛时,1800~2100注药;第三组(C组)注药二次,第一次注药时间和药物剂量同(A组)组,第二次注药计量时间和药量同(B组)。注药后监测血压、心率、SPO2、镇痛效果、副反应、镇痛药使用情况。结果(1)镇痛效果A组优良率为16.66%,B组为58.33%,C组为100%,三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镇痛持续时间24h内伤口出现剧烈疼痛A组10例,B组5例,C组0例,48h内伤口基本不痛A组2例,B组7例,C组12例,C组镇痛持续时间最长,A组最短(P<0.01)。(3)哌替啶使用情况A组10例,B组5例,C组0例,三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4)副反应常见副反应有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三组无差异(P<0.05)。结论吗啡从硬膜外腔注入作术后镇痛,1200~1500时镇痛作用较弱,1800~2100作用较强,持续间隔注药镇痛最强。

  • 标签: 全子宫切除术 吗啡 不同时间硬腔外注药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纳布啡与吗啡对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64例纳入观察的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给予纳布啡治疗,对照组给予吗啡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h、治疗后24h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在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24h观察组患者的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治疗后24h观察组患者的呼吸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布啡用于多发伤患者能获得较好的的镇痛镇静效果,与吗啡相比不产生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且可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纳布啡 吗啡 多发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