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自1894年Halsted创用乳腺根治术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治疗乳腺的经典术式,全腋窝淋巴结清除术(allaxillarylymphnodedissection,AALND)是Halsted手术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造成上肢水肿、疼痛、感觉异常和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怎样才能既不影响手术疗效,减少手术损伤,又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哨位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SLN)概念的建立和研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为乳腺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开辟了新的更有效的途径。是乳腺外科手术治疗的重大突破,是对乳腺传统Halsted手术AALND的挑战。

  • 标签: 哨位淋巴结 ALND 早期乳腺癌 临床研究进展 腋窝淋巴结转移 SLNB
  • 简介:<正>乳腺是一个重要恶性生物学类型,易于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目前认为与乳腺预后有关的指标有: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淋巴结是否转移及雌孕激素受体水平等。其中淋巴结转移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因此早期预测乳腺淋巴结转移趋势,研究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对延长患者生存率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有关乳腺淋巴结转移的有关文献,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淋巴结转移 乳腺癌 相关因素 基因表达 阳性率 P53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乳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B型超声对其的预测价值。方法我院对2010年3月-2012年6月间就诊的168例原发性乳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在进行手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淋巴结超声检查,手术后均进行病理检查,和术前临床诊断及B超检查进行对比。结果临床医生触诊诊断的灵敏度为76.2%,特异性为47.6%,B型超声检查灵敏度为86.1%,特异性为74.3%。年龄较大经验丰富的B超医生灵敏度为95.6%,特异度为82.7%;年龄较小经验相对不足的B超医生灵敏度为84.7%,特异性为59.0%,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通过对两组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比较,得出B超对乳腺淋巴结转的检查阳性率高于临床诊断,但同时B超检查受检查医师经验的影响较为显著。

  • 标签: 乳腺癌 淋巴结转移 B超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促进乳腺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采集病理学确诊为乳腺的患者血液标本53例,首先把MDA-MB-231乳腺细胞分为对照组、TNF-α诱导组,再把乳腺细胞分为空载对照组(转染空载体)、Arf6-T27N组(转染Arf6-T27N)、空载转染+TNF-α组(转染空载体后加500 ng/ml TNF-α)、Arf6-T27N+TNF-α组(转染Arf6-T27N后加500 ng/ml TNF-α)。采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对乳腺患者血浆中TNF-α含量进行检测,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小G蛋白活化实验(GLISA)筛选并检测对照组和TNF-α诱导组的小G蛋白及其诱导效应。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TNF-α表达高低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乳腺患者比较,已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浆中TNF-α的含量(391.24±307.35比709.58±277.51)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与对照组比较,TNF-α诱导组乳腺细胞相对愈合面积(1.00±0.04比2.34±0.25)增大,细胞小G蛋白Arf6活性(1.00±0.02比3.11±0.14)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01);与空载转染+TNF-α组比较,Arf6-T27N+TNF-α组乳腺细胞的迁移能力(2.33±0.14比1.83±0.15)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本研究阐明TNF-α通过激活Arf6促进乳腺细胞迁移,提示TNF-α/Arf6可作为控制乳腺转移的新靶点。

  • 标签: TNF-α Arf6 乳腺癌 淋巴结转移
  • 简介:乳腺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常于后期侵袭转移,它的转移涉及诸多因素,并有多种基因及其蛋白质产物参与该过程发生。近年相关研究发现,miRNA能够在转录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乳腺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因此对影响乳腺侵袭和转移的miRNA的研究成为乳腺的研究热点。

  • 标签: MIRNAS 乳腺癌细胞 侵袭与转移 侵袭和转移 调节基因 蛋白质产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且确诊前哨淋巴结(SLN)阳性,行腋窝淋巴清扫术(ALND)的95例乳腺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例(%)]描述,其中连续变量使用秩和检验,分类变量使用χ2检验。对与NSLN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建立非前哨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模型计算每例患者NSLN转移的预测概率,通过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从而来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乳腺患者NSLN转移与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淋巴血管是否受侵犯、SLN转移灶大小及SLN阳性率相关(P<0.05);将相关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肿瘤大小、淋巴血管是否受侵犯、SLN阳性率为乳腺患者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NSLN转移风险预测模型,绘制研究对象的ROC曲线,计算AUC为0.792(95%CI为0.651~0.934);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603。结论肿瘤大小、淋巴血管是否受侵犯、SLN阳性率为乳腺患者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NSLN转移风险预测模型对NSLN转移患者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辅助临床医师术前判断,选择合理的术式。

  • 标签: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淋巴转移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腋窝前哨淋巴结(SLN)阳性的乳腺患者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影响因素,并对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验证。方法收集山西白求恩医院乳腺外科2012年3月至2019年9月142例SLN阳性临床早期乳腺,Logistic回归分析NSLN阳性组和阴性组间各临床病理指标与NSLN转移的关系,使用MSKCC预测模型计算每例患者腋窝NSLN转移风险,利用校正曲线和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该模型预测的准确性。结果142例患者中,NSLN转移患者仅54例(38%)。单因素Logistic分析NSLN转移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60岁组NSLN转移低于≤40岁组[比值比(OR) 0.242,95%可信区间(CI) 0.082~1.72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块>2 cm组NSLN转移高于肿块≤2 cm组(OR 2.062,95%CI 1.036~1.12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脉管浸润组NSLN转移高于无脉管浸润组(OR 2.242,95%CI 1.126~1.48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LN转移2个组NSLN转移高于SLN阴性组(OR 0.332,95%CI 0.120~1.9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LN转移≥3个组NSLN转移高于SLN阴性组(OR 0.342,95%CI 0.132~1.90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41~60岁组NSLN转移低于≤40岁组(OR 0.324,95%CI 0.127~0.82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组NSLN转移低于≤40岁组(OR 0.178,95%CI 0.055~0.57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脉管浸润组NSLN转移高于无脉管浸润组(OR 2.713,95%CI 1.254~5.87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及SLN转移组NSLN转移高于非SLN转移组(OR 1.022,95%CI 1.009~1.03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者均是NS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对137例SLN阳性的中国乳腺患者验证MSKCC模型的可行性(AUC=0.695,95%CI 0.599~0.791)。结论年龄、脉管浸润以及SLN转移率可作为预测早期乳腺NSLN转移的重要指标。

  • 标签: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 腋窝淋巴结清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对乳腺复发转移患者的临床护理方式与护理效果。方法从2016年4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乳腺术后发复发转移患者中选取4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22例,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22例,实施针对性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心理健康程度与负性情绪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恶心呕吐反应发生率为9.09%小于对照组的45.45%,实验组患者的贫血发生率为9.09%低于对照组的36.36%,实验组患者的脱发发生率为4.55%低于对照组的27.27%;实验组患者的SCL-90评分、SAS评分与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效果显著(P<0.05)。结论对乳腺术后发复发转移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更加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乳腺癌 术后复发转移 临床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19世纪,乳腺被认为是局部病变,沿淋巴管转移扩散,且遵循逐级转移即从第一站淋巴结转移到第二站淋巴结,然后再转移到全身的规律。Halsted根治术就是依据这个理论设计的手术方式。直到20世纪60年代Fisher提出乳腺是全身性疾病,在病程的早期即可发生全身转移乳腺局部病变的理论便为全身性疾病的理论所替代。并且,依据预后因素用“预后好”或“预后差”的乳腺替代“早期”或“晚期”乳腺

  • 标签: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术前评估早期乳腺中腋窝淋巴结转移≤2枚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5例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cT1-2N0-1M0行乳腺手术治疗的患者,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245例(82%)患者中腋窝淋巴结≤2枚转移。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2枚腋窝转移与B超评估腋窝淋巴结阳性、肿瘤大小、HER2 阳性状态以及Ki-67增殖指数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B超腋窝阳性以及高Ki-67是腋窝淋巴结>2枚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通过术前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B超腋窝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ER、PR、HER2 状态以及Ki-67增殖指数构建的预测模型对 腋窝淋巴结≤2枚转移预测效果良好。

  • 标签: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诊断乳腺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20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对象,将其归为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组和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组,进而对乳腺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声像特征和乳腺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血流信号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生转移组中的血流分布常见为周边型,占比58.46%,且血流信号多为3级,占比为78.46%;而未发生转移组的血流分布以门型居多,占比高达61.82%,且有69.09%的患者血流信号为2级。结论:超声诊断应用在判断乳腺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 标签: 超声诊断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病理情况。方法:将我院近年来(2020.1-2022.6)期间接收治疗的乳腺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患者2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对患者采取临床病理检验,分析患者临床病理检验结果。结果:分析检验后结果可见,患者主要表现为腋窝淋巴结肿大、局部疼痛、明显的乳房肿物或者包块、乳腺肿物表面不光滑、界限不清楚、活动度相对较差、周围有散在的钙化点、有供养血管、累及皮下淋巴管、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乳房皮肤或者胸大肌筋膜受侵。结论:乳腺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病变后期临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临床需加强对患者的病理检查,以确定患者疾病类型。

  • 标签: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 微转移 临床病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一位而立之年的农村妇女,高高兴兴地到某工厂应征打工,在体检时意外地发现左侧乳房有鸽蛋大小肿块,且腋窝有淋巴结肿大,疑为乳腺晚期而未被录用。她如梦初醒,痛不欲生,瘫到在地。立即被同伴送到我院,经肿块穿刺活检,病理报告为乳腺结核病。人们为此感到欣慰,但欣慰

  • 标签: 乳腺结核 结核乳腺癌 莫乳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帕米膦酸二钠(博宁)加同期放化疗和同期放化疗在乳腺骨转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4月-2021年12月接收的68例乳腺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同期放化疗治疗)与观察组(帕米膦酸二钠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骨痛缓解有效率和生活质量改善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7.06%、97.06%)比对照组(79.41%、64.71%)高(P

  • 标签: 同期放化疗 乳腺癌骨转移 帕米膦酸二钠
  • 简介:从公元前400年的Hippocrates到19世纪的Halsted再到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乳腺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逐步深入,诊断水平不断提高,综合治疗逐步完善,在此过程中乳腺的治疗更加理性化和人性化。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抛砖引玉提几个问题,供同道参考。

  • 标签: 乳腺癌 综合治疗 生物学特性 诊断水平 人性化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