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2年内发生早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46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年龄、原发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及分子分型的乳腺癌患者无骨转移时间(BFT)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乳腺癌早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146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位BFT为25.9个月(范围:0.1~201.3个月)。确诊乳腺癌的年龄≥59岁、肿瘤分期T2及以上、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10枚均为乳腺癌早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χ2=18.42,P<0.001;χ2=21.71,P<0.001;χ2=30.79,P<0.001)。患者年龄≥59岁、肿瘤分期T2及以上、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10枚均为乳腺癌早期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HR=2.392,95%CI: 1.367~4.184,P=0.002;HR=2.159,95%CI: 1.061~4.393,P=0.034;HR=1.964,95%CI: 1.167~3.305,P=0.011)。结论高龄、原发肿瘤直径大、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多的乳腺癌患者更易发生早期骨转移。
简介:序恶性肿瘤已居中国城市人口死因第一位,在农村人口中也已经成为第二位死因。骨转移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恶性肿瘤引起一系列骨相关事件(SRE)如病理性骨折、椎体压迫、骨手术、放疗(减轻骨痛)和高钙血症等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减轻疼痛、恢复功能、预防或延缓SRE,已成为治疗肿瘤骨转移的目标。2007年,在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的发起下,由中国工程院孙燕院士牵头,组织国内江泽飞、张力等多位肿瘤专家,研究制定了2007版《实体瘤(乳腺癌、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同时还研究制定了我国首部《多发性骨髓相关骨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该指南将在稍后发表),为临床肿瘤医生提供了最新的科学指导。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同位素(^89SrCl2)与双膦酸盐(帕米膦酸二钠)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疗效。方法以108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89SrCl2组41例,帕米膦酸二钠组36例,联合用药组31例。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89SrCl2组和帕米膦酸二钠组对镇痛总有效率分别为80.5%和80.6%,对骨转移病灶总有效率分别为17.1%和8.3%,生活质量总改善率分别为48.9%和44.4%,以上两组3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用药组镇痛总有效率为90.6%,和^89SrCl2组、帕米膦酸二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联合用药组对骨转移病灶有效率和生活质量总改善率分别为48.4%和74.2%,并且和^89SrCl2组、帕米膦酸二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108例患者不良反应均较小。结论^89SrCl2和帕米膦酸二钠在治疗乳腺癌骨转移中,对镇痛及骨转移病灶和生活质量改善有同等较好的疗效。应用^89SrCl2和帕米膦酸二钠联合治疗不仅可以显著提高疗效而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的过程中采用希罗达联合唑来膦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口服希罗达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唑来膦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镇痛效果及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镇痛效果总有效率83.3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6.67%,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结论采用希罗达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乳腺癌骨转移通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的价值。方法 抽取本院于 2017年 4月 -2019年 3月,此 2年期间核医学科接受诊断的乳腺癌患者 72例,均接受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与 CT检查。观察比较 2组诊断结束后,其检查效果等。 结果 72例乳腺癌患者经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骨转移有 51例,约占 72.22%,与 CT检查对比,乳腺癌患者经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的阳性率更高( P<0.05)。 51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经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多处骨转移有 34例,诊断为单处骨转移有 17例,与 CT检查对比,患者通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的准确率更高( P<0.05)。 结论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在此次实验中的检验效果较为理想,可作为鉴别乳腺癌骨转移的首选诊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