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新疆是中国近现代丝织品考古的重要发现地.其有利的自然条件使织物保存至今仍然色泽如新,很多丝织品已成为中国迄今仅存的实物标本。据出土物考证,新疆在东晋末年已能生产丝锦。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其与中原及波斯地区交流也更加频繁。从近现代考古出土的织物来看,不仅有浓郁的新疆本土特色,同时也有对中原文化的继承以及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 标签: 出土物 新疆 织物 中国近现代 色彩 中原文化
  • 简介:宋代是我国陶瓷烧造的鼎盛时期。宋代景德镇窑在前代青瓷和白瓷生产的基础上,创烧出独具风格的青白瓷,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泛青,故称为“青白瓷”或“影青瓷”。

  • 标签: 青白瓷 宋代 出土 鼎盛时期 景德镇窑 青瓷
  • 简介:木质文物出土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不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处理就会发生快速的腐朽变化.在选择保护处理方法前对木材的材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以为保护方法的确定提供科学的依据.本工作从木材成分、含水率、干缩性、出土泡桐与新鲜泡桐干缩率比较、干燥过程中的电镜分析几个方面对泗水国汉墓出土的泡桐进行了材性研究.结果表明,泗阳汉墓出土的泡桐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含量比新鲜泡桐的含量下降很多,但木质素的相对含量却增加了,说明泗阳汉墓出土的泡桐在埋藏环境中可能更多地是受到褐腐菌的侵蚀.含水率的高低是反映木材腐蚀度一个重要指标,泗阳汉墓出土的泡桐平均含水率高达1211%,从弦向、径向、横切面的平均收缩率数值来看,出土的泗水国泡桐文物收缩变形很严重,从电子显微镜图片观察,细胞结构各向干缩特性与新鲜木材完全不同.由此可见,不能用常规木材的干缩特征和木材的变化规律来指导泗水国出土泡桐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在选择保护处理方法时要结合木材本身的现状选择适合的材料和工艺.

  • 标签: 泗水国泡桐木材 饱水木材 泡桐 木材成分 含水率 干缩特性研究
  • 简介:桂林出土的明代瓷梅瓶为数不少,品类较多,且有各个时期的作品。这些梅瓶不仅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明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水平,而且体现了明代社会和靖江王府内的等级制度,是研究我国陶瓷史、明代藩王史和桂林地方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物史料。

  • 标签: 出土 明代 地方历史 靖江 史料 珍贵文物
  • 简介:一九八二年六月底,吉林省九台县卡伦公社十里生产队社员在翻地时,出土一起金代窖藏铜钱。这批铜钱盛于一铁锅内,锅口朝上,无遮盖物,锅口离地表约八十公分。铁锅在出土时被砸碎摈弃。铜钱总重330余斤,计31180枚。其中26463枚,钱文字迹清晰可辩,余均粘连残断。铜钱不分大小,混杂放置,无穿绳痕迹。同年七月二日,吉林省博物馆派员实地考察,并将该批铜钱运回省馆入藏。

  • 标签: 钱文 宋元通宝 开元通宝 九台县 吉林省博物馆 铁母
  • 简介:全文主要依据考古调查、发掘记录对明朝封藩洛阳的伊王、福王及其后裔作了一些考证和研究,颇具资料价值。

  • 标签: 墓志 明藩洛阳王 考古工作 明朝
  • 简介:洛阳公布的西晋墓有百余座,出土钱币万余枚,包括两汉、王莽、三国时期,主要有半两、五铢、大泉五十、货泉等,具有种类多、总量少、选择性强的特点。结合文献可知,西晋时期钱币广泛用于俸禄、税收、赏赐、交易等。

  • 标签: 洛阳 西晋墓葬 钱币 流通
  • 简介:<正>1987年5月5日下午,我校西山体育馆基建工地,发现古代砖室墓一座,因墓室已被损坏,故其年代不详。墓室中随葬品不多,主要是一面圆形带柄铜镜,此镜直径为14.5cm,厚约0.3cm,柄长、宽各为12.5cm和3.6cm,

  • 标签: 西山 砖室墓 随葬品 柄长 北宋 铜镜
  • 简介:在我国西北新疆、青海等地,由于气候干燥,终年缺雨,容易在墓葬中保留一些植物性遗物,如木器、纺织品、食品等,其中也包括钻木取火工具。钻木取火工具是怎么取火的,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现在根据民族调查所见的取火方法,对考古发现的取火工具作一个解释。

  • 标签: 取火工具 考古发现 出土 取火方法 民族调查 纺织品
  • 简介:<正>1982年至198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都兰县发掘了一批唐代墓葬,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丝绸文物,令人震惊和瞩目。以往,这一时期的丝绸重要的出土地首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和哈剌和卓墓葬群,其次为敦煌藏经洞及莫高窟K130等处,近年,陕西

  • 标签: 丝织品 丝织物 都兰 图案 出土 唐代
  • 简介:木俑源于战国楚地。汉代木俑集中出土于四个区域,以甘肃为代表的河西地区,以四川、两湖和江苏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其中江苏地区出土木俑以扬州、淮安、宿迁、连云港市域为主,类型多样,有仪仗俑、侍俑、伎乐俑以及动物俑。其所代表的文化传承、内涵以及文化属性显示出楚文化的重要影响。江苏汉代木俑制作延续了楚国木俑制作方法,分别是整木雕刻和拼接。木俑线条刻画上,江苏木俑整体偏圆润,楚俑线条方硬。在发饰、服饰等方面,江苏木俑也与楚俑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木俑组合与墓主身份上,西汉早、中期木俑以兵士类仪仗俑为主,侍俑为辅,有一定数量的乐舞俑;中晚期以生活类俑为主,舞俑、乐俑基本消失不见,部分汉墓仅出现动物俑。楚俑"镇墓兽"职能在汉代木俑中已经淡化,但不同地区的随葬木俑在随葬位置上具有一定共性。

  • 标签: 江苏 木俑 汉代 类型
  • 简介:1984年,迁西县瓦房庄乡金龙口村刘长兴在挖地时,出土铜印一方,现简介如下:此铜印高3.81厘米,略呈正方形,钮上面刻一“上”字。钮高2.5厘米,钮宽0.9厘米;印面长5.4厘米,宽5.3厘米。钮两边阴刻楷书“太平兴国五年七月铸”九字。(图1)印正面篆书“雄勇第十二副指挥使记”共十字。(图2)。据《宋史兵一禁军上》记载:“雄勇旧号

  • 标签: 金龙口 太平兴国 印面 阴刻 长兴 菌包
  • 简介:<正>山东是汉代出土漆器较多的省份之一。山东出土的汉代漆器主要出自胶东(文登、莱西)、临淄、临沂(银雀山、金雀山)和钜野四个地区。钜野出土漆器,仅是残片,又是孤立出土一次,受资料所限,暂难作分析比较,只好留待以后出土漆器资料增多后再作研究。这样,本文主要根据胶东、临淄、临沂三个地区出土漆器进行研究。这三个地区出土的漆器是外来输入品还是当地产品?是同一制地的产品还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制地

  • 标签: 临淄地区 西汉中期 春秋战国时期 漆器 胶东地区 出土
  • 简介:文子公案历来聚讼不已。竹简《文子》的出土,引起了学术界的更大关注,但是在关键的问题上仍旧有很大分歧。本书直面学术难题,重点考察了竹简《文子》与传世本《文子》的关系,以及两本《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和竹简《文子》的撰作年代及主题思想。通过缜密考证和深入分析,作者认为,

  • 标签: 竹简《文子》 出土文献 公案 书讯 《淮南子》 主题思想
  • 简介:用于梳妆理容的铜镜早在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作为生活用品,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而鲜明的反映出时代的社会生活和风俗时尚。铜镜的发展演变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勃兴,汉唐的繁荣,延续列宋元明清的流变,直至被玻璃镜子所替代,其历史传承,从一个独特角度反映出中华民族物质文化发展史。

  • 标签: 铜镜 大连地区 综述 出土 生活用品 文化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