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奥克肖特在对理性主义政治进行批判时,主张批判理性、强调理性有限、注重传统和坚持自由的保守主义观念,这一批判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对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它启示我们要合理运用理性,寻找理性本身的合理性根据;要树立理性无限和有限相结合的观念,在政治文明发展中彰显合理精神。

  • 标签: 奥克肖特 理性主义政治批判 价值
  • 简介:摘要:批判性思维是对自身的思维进行批判,或者对他人的思维进行批判,以检验思维逻辑是否正确,在多元化的背景下,人们接收的信息非常的丰富,高中同学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对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加强训练,培养政治课程教学对同学们的三观培养非常重要,因此在这一学科的教学中,需要对批判性思维进行充分的运用,以提高同学们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质量。

  • 标签: 思想政治 批判性思维 策略
  • 简介:“马克思主义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其本质特征就是:立足现实、剖析现实和构建现实的有机统一。从方法论上看,目前人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等都寓于这种统一中。这种有机统一也可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批判功能或精神。但“马克思主义研究”则不同,它包含但绝不等于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在学术发展形式上,“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当然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研究”显示出来的,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逻辑结果,但并非所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都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批判精神,其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研究 现实批判 主体
  • 简介:当前地方大学存在官僚化、务虚化、平庸化等十大乱象,乱象源于地方大学自我批判缺失。一方面,地方大学自我批判先天不足,后天培育受阻;另一方面,地方大学自我批判因缺乏外部监督而旁落。事实上,自我批判之于地方大学的生存、发展和创新有重要价值,所以,亟须培育。地方大学应建立好领导班子,完善校内立法和制度建设,积极作为,对公众负责;同时,政府和社会加强对大学的外部监督,将有助于铸造地方大学的自我批判,并遏制大学乱象。

  • 标签: 地方大学 自我批判 学术组织
  • 简介:批判美学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从1980年代至今,也已经有了30多个年头。我们自然指望,在人文学科领域里面我们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师夷长技以制夷”,借助于他山之石,我们可以开采出自己的宝玉,我们的美学理论虽然从他们那里而来,

  • 标签: 批判美学 中国化 “师夷长技以制夷” 80年代 人文学科 美学理论
  • 简介:福科在《什么是启蒙?》中提出并给予了深入论述的批判本体论是晚年福科对自己一生思想的重要总结。作为一种被定义为态度和气质而不是思想观念与理性原则的批判本体论构成了对传统人道主义的否定。批判本体论具有同质性品格、普遍性意义和系统性结构;它强调能力和权力关系的分离,要求在历史建构性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主体的存在。

  • 标签: 福科 批判本体论 启蒙
  • 简介:0CAT上海馆于12月30日起呈现展览“疆域-地缘的拓扑”。该展览为0CAT上海馆年度青年艺术家项目,同时也是0CAT上海馆开馆五周年的特别展览,由鲁明军先生担任策划。此次展览共邀请三十余位知名当代艺术家,他们将以录像,装置、表演、摄影、文献等丰富的艺术语言引发一场关于地缘政治的艺术思考。

  • 标签: 地缘政治 上海 拓扑 疆域 青年艺术家 艺术语言
  • 简介:【摘要】海洋国土意识培养是当前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海洋国土安全分析是教学重难点,学生相关知识点比较薄弱,与生活联系相对较少(对于内陆地区学生而言)。因此,为了更好的进行海洋国土意识教育,以中国南海地区为例,进行案例教学,主要侧重于认识南海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 标签: 海洋国土 地缘安全 案例教学
  • 简介:摘要中国东部地缘绵长,安全形势复杂,热点问题众多。发展现代化强国在很大程度上受东部地缘政治态势的制约,文章从政治地理的角度探寻应对的战略措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标签: 东部地缘政治态势安全措施
  • 简介:一纵观全球,卡塞尔文献展点亮了德国小城卡塞尔,光州双年展则在东北亚艺术棋盘上落下一颗棋子,而圣保罗艺术展和威尼靳双年展又各领南美和西欧的风骚。在世界范围内,艺术对城市的塑造和重构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当艺术遇到城市,即可以在地理空间中点石成全。然而环顾国内,去年新疆举办的“高度”展览,在艺术上点亮了新疆,这片在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上相对苍白的旷野上,艺术和地理结下深缘。像“高度”这样的展览还少之又少,不能用艺术为城市做增量,更不能用艺术为地理做内涵,广州双年展、成都双年展和上海双年展这样的双年展模式,固然开展得如火如荼,却也让人思考艺术和当地的融合度究竟有多大?艺术的地理价值在哪里?

  • 标签: 艺术展 增量 上海双年展 卡塞尔文献展 变异 地缘
  • 简介:巴基斯坦独立后地缘安全结构随其与印度、中国、阿富汗、伊朗、苏联(俄罗斯与中亚)以及美国等关键要素之关系的演变组合而发展演化。从独立到21世纪初风风雨雨,时紧时松,其后逐渐形成了较为安定的相对有利格局。

  • 标签: 巴基斯坦 地缘政治 国家安全
  • 简介:摘要:里海地区正成为世界市场上新兴的且值得关注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地,虽然许多专家强调,地区出口仅占世界供应的一小部分,但实际上中亚地区已探明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从一直难产的中吉乌铁路到逐渐无人再提的上海合作组织自贸区,俄乌战争后,新形势下,里海地区日益增多的油气产品不仅能使地区经济受益,而且还能够缓解可能发生供应中断的危机。

  • 标签: 中亚 油气资源 发展
  • 简介: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各国踊跃参与的国际合作实践。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如何确保可持续的共同安全以及用怎样的地缘政治思想作指导。历史上传统的“海权论”“陆权论”“边缘地带论”等地缘政治学说,目的大都是为争夺地缘霸权或军事战略服务的,与“一带一路”追求的互利共赢目标格格不入。然而,某些国家仍会从传统的地缘政治角度看待“一带一路”。为使“一带一路”建设拥有与其相配套的地缘政治新概念,作者提出“海陆和舍论”,即海洋国家与陆地国家之间、海洋国家之间、陆地国家之间,全面实现互联互通、和平合作,通过互利共赢,打造结伴不结盟的网络化利益共同体、安全命运共同体。这有利于“一带一路”参与国之间的政策沟通,形成和平合作、共同发展的网状开放体系。可持续安全的“海陆和合论”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实践,必将打破传统地缘政治学所导致的“海陆对抗”或“欧亚大陆地缘争夺”的恶性循环。

  • 标签: 一带一路 可持续安全 海陆和合论 地缘政治 命运共同体
  • 简介:政治地理学理论视角看,隋唐东征军事活动反映了大陆地带、边缘地带和海洋地带三个地带上的军事政治力量角逐。隋唐王朝、高句丽和日本分别成为这三个地带的主导性力量,其中朝鲜半岛及其周边海域是东北亚的战略重心,而半岛西南部和黄海及对马海峡是这个重心区域的战略枢纽,当时的百济国则占据着边缘地带战略枢纽位置。正是在唐朝发展强大海上军事力量并控制百济之后,才实现了东征之役的战略突破,这也反映了海上力量对当地的战略影响举足轻重,在东北亚地缘环境中起到了特殊作用。

  • 标签: 隋唐 东征 东北亚 地缘 日本 朝鲜半岛
  • 简介:80年代以来,我们无法以确切的数据统计,到底有多少批评家和作家被淘汰“出局”。尽管他们还在不断地写作,在国内报刊杂志上不断地发表文章,但他们的文字恍若隔世的历史遗物,很难再唤起世人的激动和憧憬。同样是从80年代过来的作家,张承志却没有被历史的岁月所磨蚀,他在90年代所……

  • 标签: 文化批判 自我批判 张承志 文学评论 宗教 知识
  • 简介:通过对马克思早期的文本分析不难发现,马克思思想与启蒙政治哲学的辩证关系不仅表现在对启蒙政治术语的运用上,更体现为对启蒙式的现代性政治的超越。从《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一方面沿着启蒙主义的道路猛烈抨击普鲁士的现实政治,另一方面则在“真理”的追求中体现出对启蒙的不满。马克思最初建构的唯物主义政治解放的愿景,不仅能够被归结为对黑格尔的国家和市民社会理论的纠正,更应该被理解为马克思政治哲学在历史唯物主义基质中的生成。

  • 标签: 政治哲学 伦理 马克思 真实
  • 简介:国际关系学者对于修昔底德、霍布斯等政治学家相关著作的文本解读,向来以现实主义视角为出发点,并将这些政治学家视为是现实主义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不断发掘此类文本中的"现实主义元素",从而证明现实主义诸多理论的正当性。然而,以后现代主义方法,对这些文本加以解读尤其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后,从中可以发现,现实主义方式的文本解读,实际上采用的是"实用主义"原则,其背后反映出一种潜在的话语霸权。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对于古典政治学文本进行多方位的解读和重构,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 标签: 古典政治学 现实主义 后现代主义 解读 批判
  • 简介:冷战后,国际安全研究呈现出深化和拓展的发展趋势。批判安全研究从批判理论发展而来并且迎合了深化安全和拓展安全的发展潮流。批判理论不仅与安全议题联系在一起,而且成为后者重要的思想渊源。此外,批判理论和国际关系激进理论共同促使安全研究者对安全对象和安全领域进行探讨。肯·布斯正是批判安全研究的代表人物,他的批判安全经历了由人的安全到世界安全的发展历程。具体表现为,他探讨了解放与安全的关系,批判了现实主义国家中心论,质疑了安全概念;在此基础上,以人的安全来重新概念化安全,并且提出建立人类共同体来达到世界安全。其中,他对安全的深化和拓展是以剖析安全背后的深层结构为基础的,这在批判安全研究的阵营中颇为独树一帜。他提出用解放的政治来建立人类共同体,一方面迎合了深化安全和拓展安全的发展潮流,另一方面又标志着由人的安全发展到世界安全在实践层面的进步。所以,他的批判安全研究经历了人的安全到世界安全两个阶段的发展;他的思想既具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层面的发展。

  • 标签: 深化安全 拓展安全 解放政治 人的安全 世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