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3 个结果
  • 简介:佛教入华,约在西汉之末,势力始盛当在东晋之初。其时经典传播未广,学者理解未深。自陈而至隋唐,中土佛学大成。法朗、吉藏、昙迁、玄奘开三论、法相之学;智首、道宣,道信、弘忍光大律宗、禅宗;而昙鸾之于净土,智颚之于天台,智俨之于华严,信行之于三阶,金刚智、不空之于密宗,俱开隋唐之大宗派。魏晋以来南北佛学风格殊异之势至隋唐而综合,

  • 标签: 《宋高僧传》 20世纪 综述 隋唐 佛学 佛教
  • 简介:女巫是巫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巫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方面。对百年来国内外女巫研究现状作一个全面地介绍,对国内巫术研究者当有极大的补益。

  • 标签: 女巫 巫术
  • 简介:诸翟关帝庙原名关武安祠,位于诸翟中心小泾街。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蟠龙里人侯廷用侯尧封父子始建,迄今已有四百四十九年的历史。春秋易变,岁月沧桑,关帝庙曾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嘉庆四十六年(1841)、公元1937年四度修缮。解放

  • 标签: 诸翟关帝庙 关武安祠 中国 儒家 明朝 清朝
  • 简介: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中,梅山教是巫术色彩浓郁的教派,其神灵和法术深受道教影响。本文考察梅山教的神灵和圣地崇拜,并分析梅山教、茅山教与西南各族群的关系,认为梅山教、茅山教的不同法术风格,是历史上道教传播影响的结果。梅山教在西南傩祭傩文化中的浸润影响,更反映其多元宗教文化的特征。对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多维度的解析,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比较研究的新视角。

  • 标签: 梅山教 茅山教 闾山教 张五郎 道教
  • 简介:由海波撰写的《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一书陕西人民出版社于2009年开春再版。全书共25万字,结合死亡研究的特点布局谋篇,整体上运用历史和逻辑结合的研究方法,局部采行社会学、心理学、考古学等学科进路,以中国佛教死亡观的历史过程为纵轴,以死亡学的基本出发点为横轴,把死亡还原到实存领域来看在中国佛教死亡观的建立、发展及影响。

  • 标签: 中国佛教 死亡观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9年 布局谋篇 社会学
  • 简介:公案是禅宗教育的独特方式之一,在参公案的过程中,参公案者达到“开悟”前的确存在元认知的作用。禅具有最大统一,纯粹直观,无住生念,无我执、法执等特点。而元认知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建立在知见的基础上的,执念有住,不能纯粹直观。本文根据元认知及禅的特点,初步分析元认知在参公案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有限性。

  • 标签: 公案 元认知 我执 法执
  • 简介:百年来中国净土宗研究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20世纪最后20年以及21世纪。其研究内容可分为史学研究、理论研究、文学研究和艺术研究四个方面。史学研究和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硕,文学研究亦取得了一定成绩,艺术研究最为薄弱。但总体而言,净土宗研究的现有成绩与其历史影响极为不符,有待研究的空间巨大。

  • 标签: 净土宗 史学研究 理论研究 文学研究 艺术研究
  • 简介:“四种三昧”是智频开创的天台止观实践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禅观理论。其中前两种三昧从修持上可说是一种“念佛三昧”。在智颧禅学思想代表作《摩诃止观》中,其“念佛三昧”都以法界、中道实相为系缘,体现了“实相念佛”的理论特色;其中智觊对自力与他力关系的看法也有独到见解。

  • 标签: 智频 摩诃止观 三昧 念佛
  • 简介:中华民国的建立,不只是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同时还把封建体制下凝固的文化传统摆在了新时代的激变与转折之中.新型的民主共和体制,要求国家政权与文化与此相应,旧有的一切适应封建体制的政治结构与文化传统通通需要转变自身.于是,文化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学术界出现了反传统的研究趋势,思想界则有新学与旧学的激烈辩论.打倒孔家店也好,推行白话文也罢,尝试汉语拉丁化,提高俗文化地位,倡导立足国民的新史学,表彰走向民间的新思潮,如此等等,都是此一国家体制转变带出的文化表现.李鸿章所谓“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不是就此做出的感慨,但借用来描述此一时代转变同样十分恰当.作为文化传统中最有影响力之一的佛教及其文化,显然也被逃身无术地裹挟在此一时代转变的大潮之中.

  • 标签: 佛教研究 吴华民国 成都佛教
  • 简介: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国际关系学部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宗教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日本著名中国道教研究专家蜂屋邦夫先生,于2003年11月10日至17日在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研究所、四川道教胜地老君山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并作专题讲座。其讲座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标签: 蜂屋邦夫 日本 道教 民族文化 中国文化
  • 简介:本文以《四大天王经》为研究对象,利用与其密切相关的多种佛教文献,对比考察本经在古汉语和巴利语中的版本,不仅揭示它在不同佛教传统里呈现出不同的编排结构和行文内容,也对于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作尝试性的推论。作者倾向于认为,现有此经的巴利版本有可能是后期修订的。

  • 标签: 四天王经 佛教文献 八关斋戒 三斋日 帝释天
  • 简介: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凭借"传统文化"与"宗教学"的双重名义,佛教研究在中国得以全面展开,从编纂大藏经、撰写佛教史,到研究重要的佛教人物、典籍与宗派,从佛教文献、哲学,到佛教艺术、建筑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在上世纪90年代,宗教学作为哲学的分支学科,在中国取得博士学位授予点,佛教研究的专业人才培养得以快速增长。尤其是在本世纪初的十余年间,佛教研究在中国呈现出新趋势与新领域。首先是研究立场的反思,以往主要是在中国的语境里思考佛教的历史与思想,现在还从世界史的角度研究佛教,跨学科、跨区域的佛教研究变得越来越常见。其次,文献学研究全面升级换代,从关注敦煌遗书等汉文写本,到关注梵语、藏语或中亚古代语言等佛教资料;在汉传佛教研究方面,开始尝试"解经学"的研究方法,关注印度佛典的汉译与注释、讲经传统,剖析中国佛教宗派典籍的文本结构与时代特色。

  • 标签: 佛教研究 当代中国 佛教文献学 解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