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种新的靶向CD123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为CD123阳性白血病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参考。方法通过单克隆筛选技术获得能稳定分泌CD123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6E11,将杂交瘤细胞扩增后腹腔注射至Balb/c小鼠腹腔内,收集腹水并处理、纯化得到单克隆抗体,测定抗体效价并对其特异性进行验证;RT-PCR法获得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序列,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一种新的靶向CD123嵌合抗原受体,包装病毒后感染T细胞制备CD123 CAR-T细胞,通过功能实验初步探讨6E11 CAR-T细胞体外抗白血病的能力。结果①获得1株稳定分泌抗人CD123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6E11并获得其可变区序列。②6E11单克隆抗体对CD123蛋白亲和性高,解离常数(Kd值)为2.10 nmol/L,特异性识别CD123阳性细胞且与CD123阴性细胞无交叉反应。③成功构建了CD123 CAR慢病毒载体,感染T细胞后获得了靶向CD123的CAR-T细胞(6E11 CAR-T),感染效率大于60%。④6E11 CAR-T能明显杀伤CD123阳性靶细胞MV4-11,效靶比1∶1时6E11 CAR-T细胞对MV4-11细胞的杀伤比例明显高于Vecor-T细胞[(98.60±1.20)%对(20.28±6.74)%,P<0.001],但对CD123阴性靶细胞K562没有明显杀伤作用。⑤MV4-11细胞可以显著激活6E11 CAR-T,但对Vecor-T细胞无明显激活作用[(26.33±3.30)%对(1.17±0.06)%,P<0.001]。⑥6E11 CAR-T与MV4-11细胞共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Vecor-T组[IL-2:(92.90±1.51)pg/ml对(6.05±3.41)pg/ml,P<0.001;TNF-α:(1 407.20±91.95)pg/ml对(7.86±0.85)pg/ml,P<0.001;IFN-γ:(5 614.60±170.17)pg/ml对(8.42±2.70)pg/ml,P<0.001],但与K562细胞共培养后,两组各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⑦6E11 CAR-T在与CD123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原代细胞共培养过程中被显著激活,且能有效杀伤原代AML细胞。结论杂交瘤细胞株6E11能稳定分泌高效特异的抗人CD123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检测表达人CD123的细胞,也能应用在靶向人CD123蛋白的肿瘤免疫治疗中,以6E11 Ig可变区序列为抗原识别区的CD123 CAR-T细胞,具有明确的体外抗白血病活性,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白血病 髓系 急性 CD123 嵌合抗原受体 抗原识别区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热打击所致血管内皮细胞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激活能否被丙酮酸乙酯(EP)抑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分别设置不同温度梯度(39、41、43 ℃热打击4 h)及不同时间梯度(43 ℃分别持续热打击2、3、4 h)的热打击条件,并将HUVEC分别置入相应条件的细胞培养箱内实施热打击,然后选取43 ℃持续热打击4 h为最终实验条件,作为热打击组;在实施热打击时加入10 mmol/L的EP进行干预;同时设置常温对照组,将细胞同步置于37 ℃细胞培养箱中培养。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HUVEC中NLRP3的蛋白表达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18、IL-1β)的释放水平。结果经不同条件热打击后,HUVEC中NLRP3的蛋白表达水平随着热打击温度不断升高或热打击时间不断延长而逐渐升高,以43 ℃热打击4 h时升高最为显著,与常温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LRP3蛋白表达(NLRP3/GAPDH):1.54±0.08比0.97±0.17,P<0.05〕;而在EP干预后,HUVEC中NLRP3的表达水平及caspase-1的活化水平均较热打击组明显下降〔NLRP3蛋白表达(NLRP3/GAPDH):1.15±0.07比1.57±0.09,caspase-1活性:40.87±6.54比59.75±9.92,均P<0.05〕,且细胞上清液中IL-18及IL-1β的释放也较热打击组明显下降〔IL-18(ng/L):1.09±0.08比1.41±0.13,IL-1β(ng/L):1.38±0.10比2.02±0.10,均P<0.05〕。结论热打击所致血管内皮细胞中NLRP3信号通路激活可以明显被EP抑制;EP的干预有助于减少热打击所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中炎性因子的释放。

  • 标签: NOD样受体蛋白3 炎症小体 丙酮酸乙酯 血管内皮细胞 热打击 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3(TLR3)通路激活对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TLR3激活可使间充质干细胞(MSC)进入抑制免疫状态(M2)。应用聚肌胞苷酸[poly(I∶C),TLR3的配体]预处理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SC)。采用SD大鼠(购自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应用随机数法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AMSC组、预处理组,将细胞移植到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损伤周围区域,应用改良神经功能损伤评分(mNSS),评估poly(I∶C)预处理对AMSC治疗大鼠TBI是否存在增强效应;应用免疫组织荧光法检测损伤局部的炎性反应强度,以及局部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的极化状态,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损伤局部鼠源性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水平,分析TLR3激活的AMSC对TBI大鼠治疗作用的机制。组间比较采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将poly(I∶C)预处理后的AMSC移植入TBI大鼠体内后,移植后不同时间点mNSS神经功能评分显示,预处理组移植术后自第14天起均优于AMSC组:14 d(4.28±0.38比5.35±0.41,F=168.668,P<0.05)、21 d(4.08±0.35比4.46±0.39,F=192.316,P<0.05)、28 d(3.56±0.29比4.06±0.34,F=283.572,P<0.05);与AMSC组比较,预处理组能进一步降低损伤局部的炎性反应,促进损伤区域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极化进入抗炎的M2状态;移植后损伤局部鼠源性炎性因子检测结果显示,移植后1 d炎症急性期,预处理组促炎因子低于AMSC组[IL-1β,(40.6±4.1) ng/L比(45.1±4.8) ng/L,F=47.147,P<0.05、TNF-α,(150.2±18.0) ng/L比(180.0±20.6) ng/L,F=53.028,P<0.05],抗炎因子高于AMSC组[IL-10,(35.3±2.8) ng/L比(28.7±1.9) ng/L,F=96.934,P<0.05、TGF-β,(20.9±2.6) ng/L比(17.6±1.4) ng/L,F=47.305,P<0.05]。结论poly(I∶C)预处理可增强AMSC对TBI大鼠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局部免疫细胞极化,调节免疫微环境得以实现。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调节 Toll样受体3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减重支持训练对卒中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骨质疏松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密钙息、阿法骨化醇、福善美)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早期减重支持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和出院1年后(随访时)检测2组患者的腰椎BMD和骨转化调节指标(包括OPG、RANKL、RANKL/OPG)。结果2组患者骨密度(BMD)、OPG、RANKL、RANKL/OPG在治疗后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对照组在治疗6个月后,其OPG和RANKL分别为(11.9±9.7)pmol/L和(290.7±87.0 )pmol/L,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OPG、RANKL和RANKL/OPG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后和出院1年后,治疗组患者的BMD、OPG、RANKL、RANKL/OPG均显著改善,且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相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减重支持训练可显著下调脑卒中后骨质疏松症患者OPG、RANKL的表达,提高RANKL/OPG比率,改善BMD及其骨质疏松状态。

  • 标签: 减重支持训练 脑卒中 骨质疏松症 骨保护素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对人肝癌细胞自噬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BEL-7402,分为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的BEL-7402细胞)、多柔比星组、重组人HMGB1+多柔比星组、抗HMGB1中和抗体+多柔比星组、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多柔比星组以及3-甲基腺嘌呤+多柔比星组。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MGB1及NF-κB亚单位p-p65蛋白表达,同时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Ⅰ、LC3Ⅱ和凋亡相关蛋白bcl-2蛋白的表达;酶标法检测Caspase-9、Caspase-3活性。结果对照组、多柔比星组、重组人HMGB1+多柔比星组、抗HMGB1中和抗体+多柔比星组、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多柔比星组及3-甲基腺嘌呤+多柔比星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31±0.16)%、(47.80±6.30)%、(31.60±5.68)%、(67.20±6.83)%、(66.60±6.27)%、(68.60±1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91,P<0.01),提示多柔比星对BEL-7402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重组人HMGB1预处理后,多柔比星对BEL-740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出现减弱;HMGB1表达水平分别为1.17±0.11、1.37±0.15、1.43±0.15、0.70±0.09、1.27±0.12、1.29±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0,P<0.01),提示多柔比星作用BEL-7402细胞可使HMGB1高表达,抗HMGB1中和抗体能阻断或减弱这一作用;采用抗HMGB1中和抗体、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及3-甲基腺嘌呤预处理细胞后,多柔比星对BEL-740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增强。与对照组相比,多柔比星组、重组人HMGB1+多柔比星组、3-甲基腺嘌呤+多柔比星组p-p65蛋白表达均增加(均P<0.05);重组人HMGB1+多柔比星组、抗HMGB1中和抗体+多柔比星组、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多柔比星组p-p65蛋白表达均低于多柔比星组(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多柔比星组、抗HMGB1中和抗体+多柔比星组、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多柔比星组及3-甲基腺嘌呤+多柔比星组bcl-2蛋白表达减少(均P<0.05),Caspase-9、Caspase-3活性增强(均P<0.05);加入重组人HMGB1预处理后,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较单用多柔比星作用时增加(P<0.05),Caspase-9、Caspase-3活性减弱(均P<0.05)。对照组、多柔比星组、重组人HMGB1+多柔比星组、抗HMGB1中和抗体+多柔比星组、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多柔比星组及3-甲基腺嘌呤+多柔比星组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77±0.12、0.92±0.07、1.29±0.10、0.51±0.03、0.49±0.06、0.4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01,P<0.01)。LC3Ⅱ表达水平分别为0.24±0.04、0.39±0.04、0.49±0.07、0.23±0.05、0.20±0.06、0.2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98,P<0.01)。结论HMGB1-NF-κB信号通路活化可降低肝癌BEL-7402细胞对多柔比星的化疗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自噬进而下调多柔比星对肝癌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有关。

  • 标签: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 NF-κB 癌,肝细胞 自噬 多柔比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对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提取OMVs,不同浓度OMVs刺激RAW264.7细胞后,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RT-PCR)分别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8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并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NF-κB,IκB)磷酸化水平;siRNA沉默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后,检测细胞中IL-8的分泌水平;最后通过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88,MyD88)抑制剂以及NF-κB抑制剂BAY11-7082预处理后OMVs刺激细胞,并检测细胞中IL-8的变化水平。结果不同浓度的OMVs(1、5、10 μg/mL)刺激处理RAW264.7细胞后,细胞内IL-8及其mRNA表达水平较未刺激组(0 μg/mL OMVs)均明显增高[IL-8(1、5、10 μg/mL OMVs):(31.54±4.25)pg/mL、(82.04±10.20)pg/mL、(136.30±16.03)pg/mL比(16.42±6.14)pg/mL,t值分别为7.23,8.92和10.76,P值均<0.05; mRNA(1、5、10 μg/mL OMVs):(1.25±0.09),(2.34±0.12)、(4.25±0.43)比(1.00±0.07),t值分别为5.24,7.98和9.63,P值均<0.05],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siRNA沉默TLR4后细胞中IL-8分泌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46.07±18.23)pg/mL比(115.50±22.02)pg/mL,t=9.25,P<0.05]。而通过MyD88抑制剂以及NF-κB抑制剂预处理后,RAW264.7细胞内IL-8的分泌水平较处理前也明显减少[MyD88抑制剂预处理后:(54.04±12.02)pg/mL比(134.02±18.01)pg/mL, t=9.72,P<0.05;NF-κB抑制剂预处理后:(51.03±17.01)pg/mL比(142.01±22.02)pg/mL,t=7.21,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OMVs能够通过TLR4以及NF-κB途径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分泌IL-8。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外膜囊泡 Toll样受体4 核因子-κB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免疫检查点分子B7-H3过表达对骨肉瘤细胞系MG63、U2OS、K7M2增殖和转移的影响。方法通过慢病毒介导的基因过表达技术,构建骨肉瘤细胞系MG63、U2OS、K7M2的对照组(空载体组)和实验组(B7-H3过表达组)细胞。在体外环境下,应用氮兰四唑盐/吩嗪硫酸甲酯(MTS/PMS)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应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使用免疫健全的BALB/c小鼠,构建皮下成瘤模型和肺转移模型,检测体内环境下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应用Graph Pad 8统计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MTS/PMS实验结果显示,培养6 d后,MG63、U2OS、K7M2实验组细胞吸光度(A)值(2.466±0.229、2.244±0.163、2.404±0.241)均比对照组(1.821±0.189、1.929±0.164、2.008±0.111)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2、3.040、3.338,P< 0.05);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在培养10 d后,MG63、K7M2实验组细胞形成的克隆数[(24.333±4.163)、(32.667±6.028)个]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2.517)、(15.333±3.21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90、4.395,P< 0.05),而U2OS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形成的克隆数[(20.333±3.786)个比(19.667±3.055)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7,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3种骨肉瘤细胞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划痕愈合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小鼠皮下成瘤模型表明,过表达B7-H3在体内环境下可以显著促进骨肉瘤的增殖。小鼠肺转移模型表明,过表达B7-H3在体内环境下可以显著促进骨肉瘤的转移。结论过表达B7-H3在体外环境可部分增强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而在体内环境下可显著促进骨肉瘤的形成和转移。

  • 标签: 骨肉瘤 免疫检查点 B7-H3 增殖 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TOP治疗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68例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RCTOP组,34例),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范围22~77岁,年龄(70.6±2.1)岁,单用化疗组(CTOP组,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范围22~78岁,年龄(70.8±2.2)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1~2年死亡、复发率、不良反应。结果RCTOP组有效性为91.2%,CTOP组有效性为70.6%,RCTOP组临床有效性高于CTOP组(P<0.05);RCTOP组1~2年死亡率为23.5%,CTOP组1~2年死亡率为52.9%,RCTOP组复发率为5.9%,CTOP组复发率为32.4%,RCTOP组1~2年死亡、复发率均低于CTOP组(均P<0.05);RCTOP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6%,CTOP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2%,两组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利妥昔单抗联合CTOP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环磷酰胺 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发病率较高的淋巴造血系统疾病,该病进展较快、病死率较高。如何通过现有的检查技术精确地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估是研究者们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PET/CT以其能同时提供解剖及功能图像的独特优势,广泛地应用于淋巴瘤的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中,但采用哪种评价体系对图像进行判读的准确率更高仍存在较大争议。笔者综述了PET/CT定性、半定量及其他新的评价体系在DLBCL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情况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6年4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老年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给药方案分为R-CHOP样组或CHOP样组,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58例患者,R-CHOP样组78例,CHOP样组80例。R-CHOP样组和CHOP样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分期、B症状、大肿块、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病理类型、乳酸脱氢酶(LDH)水平、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LMR)、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R)、Ki-67指数、骨髓受侵等临床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CHOP样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10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30个月,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6.2%和19.2%,1年、2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5%、59.0%和19.2%。CHOP样组患者的中位PFS为7个月,中位OS为15个月,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7.5%和12.5%,1年、2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5.0%、32.5%和13.8%。R-CHOP样组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均明显优于CHOP样组(均P<0.05)。在>70岁患者中,R-CHOP样组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均优于CHOP样组(均P<0.05);在Ⅲ~Ⅳ期患者中,R-CHOP样组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均优于CHOP样组(均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IPI评分、LDH水平、β2-MG水平、ECOG评分、LMR和PLR与DLBCL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COG评分、LMR和PLR是老年DLBCL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R-CHOP样化疗方案一线治疗老年DLBCL患者的疗效优于CHOP样方案,ECOG评分、LMR和PLR为老年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 标签: 淋巴瘤,非霍奇金 老年 临床特征 疗效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对R-CHOP方案免疫化疗反应良好,但30%~40%的患者最终发展为复发难治DLBCL。因此,发现新的预后标志物,对提高DLBCL的诊疗水平至关重要。免疫逃逸是DLBCL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研究表明TIM-3、BTLA、LAG-3在DLBCL中均高表达,抑制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效应功能,促进淋巴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从而促进DLBCL发生发展,影响常规化疗的效果。积极探索上述3个抑制性分子对DLBCL的影响,有望成为治疗DLBCL的新靶点。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TIM-3 BTLA LAG-3 预后
  • 简介:摘要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是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虽然是一组高度恶性、高侵袭性肿瘤,但依据不同危险组及对治疗的敏感性进行分层化疗后,患儿5年无事件生存率可达80%~90%,已经是可治愈性肿瘤。在规范初治患儿的同时,如何提高难治复发患儿的救治成功率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也是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微小RNA(miRNA,miR)-432、微小RNA-432(miR-30b)及微小RNA-432(miR-764)水平。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5年1月30日至2018年1月30日收治的150例肝细胞癌患者,同时选取150例年龄匹配的体检结果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中miR-432、miR-30b及miR-764表达水平。观察miR-432、miR-30b及miR-764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并对肝细胞癌患者进行随访,观察miR-432、miR-30b及miR-764与患者总生存期(OS)的相关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Log-rank检验。结果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miR-432(2.11±0.71)、miR-30b(1.88±0.68)及miR-764(1.90±0.65)水平均较对照组高(1.12±0.40、1.01±0.38、0.99±0.35,t=4.879、13.679、15.097,P<0.01)。miR-432、miR-764表达量与肝细胞癌TNM分期有相关(P<0.05),miR-30b与肝细胞癌TNM分期及分化程度有相关(P<0.05)。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显示,miR-432、miR-30b及miR-764表达量升高组OS短于降低组(Log-rank χ2=16.433、10.575、7.998,P<0.05)。Cox多因素分析均显示,TNM分期、miR-432、miR-30b、miR-764、肿瘤分化程度是肝细胞癌OS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OR)=2.904、2.135、1.651、1.496、1.205,P<0.05]。结论肝细胞癌患者循环中miR-432、miR-30b及miR-764表达上调,且与患者总生存率降低密切相关。

  • 标签: 肝细胞癌 微小RNA-432 微小RNA-30b 微小RNA-764总生存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141-3p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胃癌细胞株BGC-823,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miR-141-3p模拟物(miR-141-3p mimics)转染至BGC-823细胞构建miR-141-3p过表达的BGC-823细胞株。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转染效果,噻唑蓝比色法检测miR-141-3p对BGC-823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miR-141-3p对BGC-823细胞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信号通路相关NF-κB p65、p-IKK-α和p-IKB-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miR-141-3p组BGC-823细胞中miR-141-3p的表达水平为2.39±0.27,高于对照组(1.00±0.09)和阴性对照组(1.01±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过表达miR-141-3p后,miR-141-3p组的迁移细胞数为(47.64±5.65)个,低于对照组[(106.22±12.14)个]和阴性对照组[(110.40±12.26)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GC-823细胞中NF-κB p65、p-IKK-α和p-IKB-α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P<0.05)。结论miR-141-3p可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 标签: 胃肿瘤 miR-141-3p NF-κB信号通路 BGC-823细胞 增殖 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微小 RNA-365和靶向 E74样受体 4在宫颈癌细胞的增殖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 2018年 1月 ~2019年 12月我收录的总计 103例进行宫颈活检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对患者治疗后的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瘤变组织、宫颈鳞癌组织以及宫颈癌细胞中的 miR-365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对 ELF4的表达情况以及变化进行检测,分析 miR-365与 ELF4在宫颈癌细胞中的临床关系。结果 miR-365与 ELF4 mRNA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瘤变 I级、宫颈上皮瘤变 II级和 III级、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分析发现, miR 365与 ELF4 mRNA在正常宫颈组织组与宫颈上皮瘤变 I级中表达无相关性,而在宫颈上皮瘤变 II级、 III级与宫颈鳞癌中表达呈负相关,同时研究表明肿瘤大小、肿瘤分级等与 miR-365以及 ELF4 mRNA的表达水平有关。结论 通过激活 miR-365或者抑制 ELF4的方式,可作为治疗宫颈癌的有效手段,可作为该病进一步治疗研发的临床基础。

  • 标签: 微小 RNA-365 靶向 E74样受体 宫颈癌细胞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缺氧缺糖条件下谷氨酸(AMPA)受体相互作用蛋白(GRIPs)表达的变化及对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s)凋亡的影响,探讨GRIPs在AMPA受体兴奋性毒性中的作用。方法OPCs分为对照组、缺氧缺糖60 min组和缺氧缺糖120 min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缺氧缺糖条件下GRIP1、GRI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再次将OPCs分为空白对照组、OPCs+缺氧缺糖组、OPCs+环磷酸腺苷(cAMP)+缺氧缺糖组、OPCs+cAMP+缺氧缺糖+GRIP1小干扰RNA(siRNA)组、OPCs+cAMP+缺氧缺糖+GRIP1 siRNA阴性对照组、OPCs+cAMP+缺氧缺糖+GRIP2 siRNA组、OPCs+cAMP+缺氧缺糖+GRIP2 siRNA阴性对照组,TUNEL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Fluo-4荧光探针观察胞内游离钙变化。结果缺氧缺糖引起OPCs损伤,光学显微镜下显示细胞轮廓不清晰,胞体回缩。缺氧缺糖60 min后GRIP1(1.233±0.060比1.003±0.079,P<0.05)和GRIP2(1.396±0.069比1.001±0.037,P<0.05)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缺氧缺糖时间越长,GRIP1(1.416±0.064比1.233±0.060,P<0.01)和GRIP2(1.680±0.018比1.396±0.069,P<0.01)表达水平越高。RNAi分别下调GRIP1和GRIP2,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水平降低(0.054±0.003比0.074±0.003,P<0.01;0.060±0.003比0.074±0.003,P<0.01),细胞凋亡率下降[(20.703±3.882)%比(11.470±1.679)%,P<0.05;(19.070±1.106)%比(14.448±0.849)%,P<0.01]。结论GRIP1和GRIP2参与缺氧缺糖引起的OPCs损伤,其可能通过调节Ca2+通透性触发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毒性发挥作用。

  • 标签: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 谷氨酸受体调控蛋白 缺氧缺糖 凋亡
  • 作者: 向飞 薛冬冬 罗佳 胡建红 原莉莉 贾杰只 黄跃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5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现在深圳市人民医院 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创面修复科,创面修复研究所 5180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途径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TRAP1)调节大鼠缺氧心肌细胞能量生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取135只1~3 d龄SD大鼠乳鼠,分离培养心肌细胞。(1)取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常氧空白对照组、缺氧空白对照组、缺氧+TRAP1过表达对照组、缺氧+TRAP1过表达组,每组1瓶。常氧空白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缺氧空白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后缺氧6 h;缺氧+TRAP1过表达对照组、缺氧+TRAP1过表达组细胞常规培养后,分别加入TRAP1过表达空病毒载体、TRAP1过表达腺病毒载体病毒悬液转染48 h后缺氧6 h。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TFAM蛋白表达。(2)取细胞,分为常氧空白对照组、缺氧空白对照组、缺氧+TRAP1过表达对照组、缺氧+TRAP1过表达组、缺氧+TRAP1过表达+TFAM干扰对照组、缺氧+TRAP1过表达+TFAM干扰组,每组1孔,前4组细胞处理同实验(1)对应组别。缺氧+TRAP1过表达+TFAM干扰对照组、缺氧+TRAP1过表达+TFAM干扰组细胞分别加入TFAM干扰空病毒载体、TFAM干扰腺病毒载体病毒悬液转染48 h,其他处理同缺氧+TRAP1过表达组。采用ATP检测试剂盒及酶标仪检测细胞内ATP含量,采用COX活性检测试剂盒及酶标仪检测细胞内COX活性。(3)取细胞,分为常氧空白对照组、常氧+叠氮化钠组、缺氧空白对照组、缺氧+叠氮化钠组,每组1孔,常氧空白对照组和缺氧空白对照组细胞处理同实验(1)对应组别。常氧+叠氮化钠组细胞实验前30 min加入32 nmol叠氮化钠,缺氧+叠氮化钠组细胞缺氧前30 min加入32 nmol叠氮化钠后缺氧6 h,同前检测ATP含量。以上实验均重复3次。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结果(1)与常氧空白对照组比较,缺氧空白对照组细胞TFAM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与缺氧空白对照组和缺氧+TRAP1过表达对照组比较,缺氧+TRAP1过表达组细胞TFAM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2)与常氧空白对照组(0.552±0.041、1.99±0.15)比较,缺氧空白对照组细胞COX活性(0.270±0.044)和ATP含量(1.09±0.11)均明显降低(P<0.01)。与缺氧空白对照组和缺氧+TRAP1过表达对照组(0.269±0.042、1.17±0.12)比较,缺氧+TRAP1过表达组和缺氧+TRAP1过表达+TFAM干扰对照组细胞COX活性(0.412±0.032、0.404±0.016)和ATP含量(1.75±0.06、1.69±0.07)均明显升高(P<0.01)。与缺氧+TRAP1过表达组和缺氧+TRAP1过表达+TFAM干扰对照组比较,缺氧+TRAP1过表达+TFAM干扰组细胞COX活性(0.261±0.036)和ATP含量(1.23±0.07)均明显降低(P<0.01)。(3)与常氧空白对照组比较,常氧+叠氮化钠组和缺氧空白对照组细胞ATP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缺氧空白对照组比较,缺氧+叠氮化钠组细胞ATP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TRAP1能够通过上调TFAM表达来提高COX活性,最终减轻缺氧导致的大鼠心肌细胞能量生成受损。

  • 标签: 肌细胞,心脏 缺氧 腺苷三磷酸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 线粒体转录因子A 细胞色素c氧化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EGFR)的表达情况、相关性,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07年1月—2018年12月东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浸润性乳腺癌石蜡标本39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90岁,中位年龄52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标本中HMGB1蛋白在细胞核、细胞质的表达情况以及EGFR蛋白在细胞膜的表达情况,分析HMGB1蛋白与EGFR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根据HMGB1蛋白在细胞核及细胞质表达状态分为细胞核低表达且细胞质阴性组、细胞核高表达且细胞质阴性组、细胞核低表达且细胞质阳性组、细胞核高表达且细胞质阳性组,比较4组间EGFR蛋白的表达情况。分别观察细胞核HMGB1蛋白高表达+EGFR蛋白阳性、细胞质HMGB1蛋白阳性+EGFR蛋白阳性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乳腺癌中,HMGB1蛋白在细胞核和细胞质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1%(314/392)和15.1%(59/392),EGFR蛋白在细胞膜阳性表达率为53.6%(210/392)。(2)细胞核HMGB1蛋白高表达患者的EGFR蛋白阳性率56.1%(176/314),高于细胞核HMGB1蛋白低表达的EGFR蛋白阳性率43.6%(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1,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细胞核HMGB1蛋白高表达和EGFR蛋白阳性呈正相关(r=0.100, P<0.05)。细胞质HMGB1蛋白阳性患者的EGFR蛋白阳性率(66.1%,39/59),高于细胞质HMGB1蛋白阴性的EGFR蛋白阳性率(51.4%,17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4,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细胞质HMGB1蛋白阳性和EGFR蛋白阳性表达亦呈正相关(r=0.106, P<0.05)。(3)HMGB1蛋白细胞核低表达且细胞质阴性68例、细胞核高表达且细胞质阴性265例、细胞核低表达且细胞质阳性10例、细胞核高表达且细胞质阳性49例,4组中EGFR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2.6%(29/68)、53.6%(142/265)、50.0%(5/10)、69.4%(34/4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42, P<0.05)。(4)392例乳腺癌病例中,235例获得了预后生存分析资料。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3~80个月,平均60个月。生存分析显示,在235例患者中,5年累积生存率为90.6%,5年无复发累积生存率为81.3%。细胞核HMGB1蛋白高表达且EGFR阳性的患者5年无复发累积生存率为75.2%,低于其他患者的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1、P<0.05)。细胞核HMGB1蛋白高表达+EGFR阳性的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为89.1%,与其他患者的9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7、P>0.05)。细胞质HMGB1蛋白阳性+EGFR阳性的患者5年无复发累积生存率为72.2%,5年累积生存率为83.3%,分别低于其他患者的82.0%、91.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70、1.307,P值均>0.05)。结论细胞核及细胞质HMGB1蛋白的表达均与EGFR蛋白表达正相关,并且细胞核或细胞质HMGB1蛋白与EGFR蛋白同时高表达的患者有更低的5年无复发累积生存率和5年累积生存率。同时抑制HMGB1和EGFR可能成为抗乳腺癌治疗的新策略。

  • 标签: 乳腺肿瘤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 预后 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