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教学相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1

也谈“教学相长”

刘秋霞

——“老鹰捉小鸡”例题的教学与反思

刘秋霞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珠江路小学471003

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有载: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它的意思是: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地钻研。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也就是说“教学相长”。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含义。最近,我教的一年级学生就给我上了一课。

一、案例陈述

经过新课程的培训和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在“让学生亲自经历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西师大版“6、7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的例1时,我先出示了“老鹰捉小鸡”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这幅图,说一说图意,引导学生明确:要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用加法计算。接着问:“怎样列算式?”这时学生纷纷举起小手说出了与教材上“4+2=6”不同的好几种算式,像“2+4=6”、“5+1=6”、“1+5=6”、“3+3=6”、“1+3+2=6”……说出这么多算式,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那么这些算式有没有道理?于是我就问:“你们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吗?”列算式的同学基本上都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列算式的理由。我对这些同学给予了表扬,鼓励他们能勤于思考、善于动脑。

二、案例反思

针对这节课出现的现象进行反思,有以下收获:

1.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是在其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一年级学生已有不同程度有关数的知识,也认识了0到5,学习了1到5的加减法,要相信他们能把“老鹰捉小鸡”例题分解为他们已经学过的知识,用这些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积极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平台。

2.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从一年级开始,倾听他们的发言,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给予恰当的引导和鼓励,使他们畅所欲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民主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探究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正是因为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观察,列出不同的算式。

3.要重视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学习数学。数学来源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学生学习的素材,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理解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方法和进行数学活动的一般经验,发展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鹰捉小鸡”这道例题所选择的素材就来自于儿童的实际活动,学生对这道例题可以说有着特殊的感情,对于学生的思维起着调动的作用,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想出不同的、合乎情理的算式。

4.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现在的学生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他们听到的和看到的也许我们这些老师还没有听到和看到,在一些方面他们比教师的见识广。因此,在教学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要先让学生说说思维过程,再做出判断。

5.勇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互动,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霸主”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形成教师的一言堂现象,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接受能力差,甚至产生抵制情绪。教学相长启示我们,应该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要达到互动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三个问题:提高兴趣,让学生爱学;着眼未来,让学生会学;知情合一,让学生乐学。要通过明确目标、提出问题、疑难剖析,师生共同参与,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实现教学相长。

6.不断反思教学行为,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促专业化成长。教师有无教学经验不在于他从事教学工作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他是否在不断地理解与思考。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最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去追求更加完美的教学艺术。教师的专业化道路不能止步于做一个会教书的老师,还应该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甚至是研究型的教师。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著书立说,而著书立说的目的是为了教学。所以,善于发现和思考的教师才能构建富有创造力的课堂,才能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通过教学、反思、研究、实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相长。

在当今社会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大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人一生发展的四大支柱,教育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应在培养目标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关注每个学生,与时俱进、创新思维的主动力才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超越、创新、发展学习的窗口,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催化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要教师留心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虚心向学生学习,会不断从学生身上学习到知识,来充实大脑,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正是在教中学、学中教这样一个环境中日益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与此同时,也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