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含蓄的审美特征,品悟古诗词的意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抓住含蓄的审美特征,品悟古诗词的意蕴

黄永生

永泰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永泰350700

摘要:古代诗人对含蓄极为重视。在古诗词中,含蓄的表现手法尤为突出。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含蓄的审美特征来引领学生品悟古诗词的意蕴。

关键词:含蓄古诗词意蕴

在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古诗词独特的表现手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鉴赏,经教学实践证明是可行有效的一个方法。在古诗词中,含蓄的表现手法尤为突出,教学中必须抓住含蓄的审美特征来品悟古诗词的意蕴。

清吴乔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他把素材比作米,作文是把米做成饭,作诗是把米酿成酒。这个比喻很好地说明了诗歌不能像散文、小说等其它文体一样把内容描写得详实完整,诗歌追求的是境界与韵味,富有感染力,在你细品之后陶然而醉。

那么诗歌如何能够“言有尽而意无穷”呢?这个韵味如何酿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靠诗歌中含蓄的运用。

所谓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诗人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而是采用比拟、用典、婉曲、隐语、托物、写景、象征等手法来间接地表现。如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双关“思”,蜡烛的“泪”双关人的“泪”,诗人在诗中不明言要倾吐的感情,却利用同音词、多义词的功能造成含蓄委婉、意味无穷的效果。

一、句含蓄和意含蓄

《诗人玉屑》中把含蓄分为句含蓄和意含蓄。句含蓄是指在诗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运用含蓄;含蓄用在全篇的,即在全诗命意上运用含蓄的,称为“意含蓄”(《诗人玉屑》卷十《含蓄》)。

例如,杜甫的《春望》就没有全篇运用含蓄,其含蓄主要用在头二句。诗中的后四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很明显地表述了感时恨别的主题;诗的第三、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写得半隐半露;而头二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在言外,把国家破弊、人民流亡的意思曲曲道出。司马光很精当地分析了前四句:“‘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恐,则时可知矣。”(《迂叟诗话》,《诗人玉屑》卷六引)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的颔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苈墙”,明写惊风急雨,暗寓对险恶时局的感受,托景寓情,用象征手法,这也是一种句中含蓄。

而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则在末句运用了含蓄。诗中一、二句“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写自己的孤独,三句“把酒看花想诸弟”写对京师诸弟的思念,都是明写;末句“杜陵寒食草青青”从字面看,写的是杜陵寒食节的景物,但这句简单的景物很曲折委婉地道出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样的感受,诗人看着杜陵上的萋萋芳草,心里独在异乡、遥想诸弟的愁绪油然而生。

意含蓄,则全篇诗意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或说三分而藏七分。如李白的闺怨诗《玉阶怨》,写秋月,写怨愁,用的就是意含蓄: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露侵罗袜,说明在阶上站立很久。那么为什么独自在深夜久久站立呢?难道是真的在欣赏美丽的秋月吗?不是。月中嫦娥孤单,她也孤单,她同嫦娥同病相怜,在与嫦娥相互为伴、相互慰藉!一腔幽怨不露痕迹地曲曲道出,言在深夜望秋月,意却在书写其内心的孤单幽怨无人与说。后人评这首诗说“无一字言‘怨’,而隐然幽怨之意见于言外”(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八引萧粹可语)。

二、含蓄程度的深浅

意含蓄在全诗命意上运用含蓄,要比句中含蓄程度深得多。句中含蓄从前后诗句比较容易发现它的用意,而意含蓄必须再三咀嚼、细细品味才能找到诗中的真意。如杜牧的《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中写主人公卧看牵牛、织女星,怨情含而不露。但“冷”“凉”二字已透出一丝寂寞,“卧看”一句更把这位少女的心曲和盘托出。她不是在毫无感情地“看”,“看”字虽平平不露声色,但她自叹孤独,羡慕牵牛、织女虽远隔银河,一年尚有一会,而这位少女长闭深宫,失去自由和爱情,自叹命运比他们悲惨多了。

诗中虽然把真正要抒写的感情隐藏起来,表面看似一池静水,深处却翻滚着感情的波澜。我们要通过“冷”“凉”、“卧看”等诗人有意留下的字眼一路探去,才会发现平静的水面下隐藏的感情潜流。

另有一种含蓄表面上把感情显示给了我们,但我们切勿上当,因为诗人显示给我们的是虚假的,他的真实情感却在表面感情的背后。比如诗词中经常用喜情掩盖着悲情,用褒扬掩盖着贬责,从而使感情的表达曲折而深沉。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李龟年是开元间著名宫庭音乐家,后来流落江南,与杜甫相遇,杜甫作这首诗相赠。诗的前二句叙旧,写当年的承平气象和李龟年的宠遇,后二句写江南美景中二人相逢。乍看起来是写江南风景之好和相逢之喜,但在这喜之余,把李龟年当年的宠遇和现今的流落一比较,便可品出诗人“风景虽好,盛世不再”的沧桑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还有比这含蓄更深的,诗人似乎是纯客观地描写自然景物,不含有诗人的主观感受。当然,诗人的情绪不是没有,而是隐藏在语言深处,或者说隐藏在自然景物里边。如王安石的《若耶溪归兴》:

若耶溪上踏莓苔,兴尽张帆载酒回。汀草岸花浑不见,青山无数逐人来。

诗人载酒泛舟,赏青山,“踏莓苔”,怡然自得;舟行轻快,岸边的花草联成一片,令人无法辨认花色;青山也似乎留恋诗人,纷纷追随而来。结合到这首绝句的前两句“若耶溪上踏莓苔,兴尽张帆载酒回”,我们可以发现,诗歌是写诗人王安石自己醉酒迷景,产生了“浑不见”“逐人来”的幻觉,但诗歌不直接描述自己,而借助花草青山来含蓄地表现怡然陶醉的闲情逸趣。显然,这山林野逸的情趣就是作者要抒写的。

有些怀古诗,表面上似乎是纯粹的写景,实际上是运用很深的含蓄,在写景中不带声色地抒写了人事变迁的感慨或寄寓了以古讽今之意。如刘禹锡的名作《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水犹在,月色依旧,还是含情脉脉,不忘故人,但六朝繁华只剩一座空城,山、潮、明月也感到无限寂寞。用刘禹锡另一句诗说,真是“金陵王气黯然收”啊!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着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荒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这首诗写在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结合当时的朝政,可以看出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诗人感慨之深沉,实际是不带声色、含蓄蕴藉地寄寓有“引古惜兴亡”之意。

总之,古代诗人对含蓄极为重视。北宋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词话》引)姜夔说:“语贵含蓄。……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白石道人诗说》)魏泰更是精辟地指出了含蓄对于提高艺术感染力的作用:“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祥,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如将盛气直述,更无余味,则感人也浅。”(《临汉隐居诗话》)由此看来,诗歌忌好尽、好直之病,追求的是蕴藉隽永的韵味,如食橄榄,回味久长。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诗歌的这一特征,细品诗中的含蓄,展开联想想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西华《学会鉴赏古诗词的含蓄美》.《语文天地》,2008年,09期。

[2]张坤《谈古诗词的“含蓄之美”》.《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7年,02期。

[3]高金霞《论古诗词中含蓄抒情技巧》.《教研天地》,2015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