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思品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2

语文课?思品课?

曾敏

曾敏四川省绵竹市大西街小学618200

《新课标》的总体目标指出:课程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于是乎,笔者所见许多的语文课堂情浓浓,或悲切,或欢悦,或低诉,或激昂。可这样的语文课结束后,许多学生感到语文的学习越来越茫然,真正需要写作或是阅读理解时,又感到手足无措,渐渐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课真的仅仅需要用课文来教(学)语文吗?笔者前段时间在网络上看到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地执教《太阳》一课。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只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在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

还有这样的课堂:上《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开课之初,教师用低沉的声调让整个教室的气氛肃穆萧瑟起来,然后开始播放哀乐,哀婉的音乐在教室回旋,孩子们的眼中渐渐朦胧,渐渐有了啜泣,继而有的孩子难以自控,号啕大哭。这样的课堂,看似注重了孩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悲伤止于音乐,没有在字里行间去品读,没有体会到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没有达到母语学习应该达到的“过程与方法”这一“三维目标”中重要的“一维”。那么,怎样有效地实现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不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设置目的

新课标说: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这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加强识字、认字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化源远流长,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有学好语文的愿望。教学课文时,要多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在感悟后有滋有味地朗读;同时推荐更多类似的文章让孩子自己去品读,不为教(学)课文而教(学)。如在教学完《观潮》一课后,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喜欢的段落,感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后,再寻找更多的描绘自然景观的文章细细品味,学生学习的兴趣被逐渐调动起来了。

二、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不仅要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还需要具有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应把更多的感悟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感受,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欲望和能力。在不断的练习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在学习课文时,要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修辞手法等,并在语文课堂上,在课文的讲解中,给孩子提供模仿和练笔的机会,虽可能是依样画葫芦,却未必是坏事。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后,可安排学生进行角色的变换,设想自己就是一只蟋蟀,带领别人参观自己的住宅,将课文进行改写。学生会觉得这样的写作没有难度,同时也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再次体会了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再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除了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还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并安排学生实际游览,并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这样的安排,学生兴趣特别浓厚,也会打消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这样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把语文用起来,注重了语文课的工具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需要提高,语文课堂要注重培养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堂不是一言堂,不是教师的个人舞台,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孩子是社会人,他们的生存离不开集体,离不开和别人交流、合作,和别人共同探讨,这样的课堂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同时,每一篇课文,教者都应该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以期达到选编课文的其中一个目的。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在语文课堂中应该是并存的,少了哪一项,偏重哪一项,语文课堂都会变味。曾敏四川省绵竹市大西街小学618200

《新课标》的总体目标指出:课程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于是乎,笔者所见许多的语文课堂情浓浓,或悲切,或欢悦,或低诉,或激昂。可这样的语文课结束后,许多学生感到语文的学习越来越茫然,真正需要写作或是阅读理解时,又感到手足无措,渐渐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课真的仅仅需要用课文来教(学)语文吗?笔者前段时间在网络上看到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地执教《太阳》一课。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只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在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

还有这样的课堂:上《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开课之初,教师用低沉的声调让整个教室的气氛肃穆萧瑟起来,然后开始播放哀乐,哀婉的音乐在教室回旋,孩子们的眼中渐渐朦胧,渐渐有了啜泣,继而有的孩子难以自控,号啕大哭。这样的课堂,看似注重了孩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悲伤止于音乐,没有在字里行间去品读,没有体会到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没有达到母语学习应该达到的“过程与方法”这一“三维目标”中重要的“一维”。那么,怎样有效地实现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不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设置目的

新课标说: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这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加强识字、认字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化源远流长,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有学好语文的愿望。教学课文时,要多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在感悟后有滋有味地朗读;同时推荐更多类似的文章让孩子自己去品读,不为教(学)课文而教(学)。如在教学完《观潮》一课后,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喜欢的段落,感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后,再寻找更多的描绘自然景观的文章细细品味,学生学习的兴趣被逐渐调动起来了。

二、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不仅要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还需要具有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应把更多的感悟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感受,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欲望和能力。在不断的练习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在学习课文时,要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修辞手法等,并在语文课堂上,在课文的讲解中,给孩子提供模仿和练笔的机会,虽可能是依样画葫芦,却未必是坏事。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后,可安排学生进行角色的变换,设想自己就是一只蟋蟀,带领别人参观自己的住宅,将课文进行改写。学生会觉得这样的写作没有难度,同时也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再次体会了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再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除了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还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并安排学生实际游览,并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这样的安排,学生兴趣特别浓厚,也会打消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这样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把语文用起来,注重了语文课的工具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需要提高,语文课堂要注重培养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堂不是一言堂,不是教师的个人舞台,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孩子是社会人,他们的生存离不开集体,离不开和别人交流、合作,和别人共同探讨,这样的课堂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同时,每一篇课文,教者都应该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以期达到选编课文的其中一个目的。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在语文课堂中应该是并存的,少了哪一项,偏重哪一项,语文课堂都会变味。我们在教学中只有很好地让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语文课堂才会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