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陈国美

(资中县苏家湾镇茅庵小学资中641200)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是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它包括认识活跃、情感的兴奋程度和意志努力的强度。陶行知先生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不是“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办法如何找到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激发参与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真正把学习变成自身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如,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悬挂本区的地图,问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直尺)和地图,你能知道苏家湾到资中的距离吗?”本区、本地是生活中的事,自然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时,有学生主动上来用尺量里一下两地的距离说:“2.5厘米。”我追问了一句,“苏家湾到资中的距离是2.5厘米吗?”然后用小棒展示2.5厘米的长度,学生都笑了起来。由此导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概念,同时让学生感到地图一般都是缩小了的,要知道实际距离,还必须知道这幅图缩小了多少,进而引出“比例尺”的概念。这样,学生由于是带着问题和急于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学习,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因此能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比较深刻。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猜谜语、做游戏、讲故事,运用直观图片、电教手段等声情并茂的讲授方式,创设与教学内容想吻合的情境,调动学生情感,使其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二、创造参与和成功时机,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1、营造民主和谐氛围,在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时,我力求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积极研讨的气氛,让学生在其中感到轻松、心情愉快,充分拥有试一试的机会,努力避免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我以参与者、组织者的身份,以平等的心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我鼓励学生敢于自我表现,“敢问”、“乐问”、“多问”。要给学生多提供参与的机会,鼓励其自由探索,标新立异。当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时,即使是错的,教师也要先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不当之处,提出那里方向。此外,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面向学生,更要注意个体,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有差异发展。

2、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参与意愿,促进自主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中的固然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而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实践,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小圆、中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我提出:“市标广场圆喷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不能”。学生一时心理不平衡,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于是,有的用想绳绕圆的一周,拉直后用尺子去量绳子的长度(此时学生的心理由不平衡又回到平衡)。正当学生感觉自己已经学会时,我进一步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所走的轨迹(圆)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这时学生的心理又从平衡转为不平衡)于是,我顺势指出:“滚动”和“绳测”的方法都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这样,又一次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

3、增强学习信心。学生如果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就会对学习产生敷衍了事、消极应付的情绪,就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如果自信心强,就会自觉排除各种干扰,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一课时,在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后,我并没有急于开讲,而是运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道题怎么做呢?老师先不讲,我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一定能掌握新知识。”这样,通过教师的激励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这道题的答案,掌握了新知识,增强了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注意,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及时表扬;对回答问题有错误的学生不指责、不挖苦、多鼓励;对后进生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

4、提供质疑时空。“学起于思,思源与疑。”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质疑的前提,而教师正是这种氛围的营造者。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自己去解释,使学生的参与向深层推进。例如教学工程问题:“一批货物重150吨,甲车单独运要10小时,乙车单独运用要15小时,两车一起运要几小时?”读题后,我先让学生按解工程应用题的思路,列车算式150&pide;(150&pide;10+150&pide;15)=6(小时)并分析算理,然后诱导学生:“如果工作量增加一倍的话,那么要用多少时间呢?”一些学生脱口而出:“12小时。”我不置可否,而是让学生根据算理进行计算,结果发现仍为6小时。这时,学生已经产生了疑问:结果答案都是6小时。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的规律性,但还是不明所以。于是,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为什么不管工作量如何变化而结果不变?是不是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无关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切中了新知的要害,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使课堂教学中的重点转向解决学生所发现、所质疑的问题上,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鼓励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以学生个体学习为主,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但小学生的内化水平的限制,他们的自主学习是群体外向式,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群体的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做好引导、点拨的工作,就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适当点拨,为学生指点门径,使学生在自求中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鼓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合作学习“三个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多向协作。课堂不仅成为他们学习的场所,还应成为他们表现的舞台,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发展。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体能力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犹如教给学生寻找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居于学习的主体位置。许多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因此联系旧知,思考新知,经常进行迁移训练,运用同化和顺应规律,不断整理已学知识结构,是数学学习的好方法。

例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时,可在练习同分母分数的基础上,直接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能动用以前所学知识解题吗?有什么不同?”“分母不同也就是什么不同?怎样才能使计算单位相同?”通过深入分析,学生找到了解题的方法,同时也把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运算知识进行了一次整合,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即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据才能进行加减计算。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就会经常联想到相似的旧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上,我们要尽量做到四个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大脑,使他们会想敢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会说;解放孩子的手,使他们会做。让学生主动学,互相讨论,多向交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发的情感交流的环境,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只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角,也只有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学习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