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入胜披文入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引”人入胜披文入情

方晓真

关键词:引读;以情激情;有效;披文入情

“阅读总得读。”这是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的话。朗读是有声的感染,它可以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阅读教学中,就要以读为基础,以“引”为暗示、启迪,以情传情,学生才能读得好、读得快。“引读”教学是指学生在潜心会文之时,教师恰到好处地提示、点拨,在提纲挈领的关键处引导学生深情朗读,直指文本内涵。教师掌握契机,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引读法”,引用文中蕴含的情和自己的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可以在平静的知识海洋上激荡起美丽的浪花,形成一圈圈不断扩散的知识涟漪,使学生带着满满的激情进行学习,达到“披文入情”的效果。笔者陈述的“引读”教学主要围绕创设情境,培养情;加强朗读,感受情;文字训练,品味情;以情激情,强化情四个方面展开。下面,笔者就如何引读,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

一、创设情境,培养情

课程总目标中提到,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如果教师能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特色,创设出符合教材特色的情境,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在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做的:

课前谈话:沈老师很高兴见到大家,有谁愿意上来跟我握个手呢?

(一生腼腆地上来与我握手。)

师:哪位同学能闭上眼睛走到台前来跟我握个手,有愿意试试的吗?

(两位同学跌跌撞撞地上前与我握手,下面的同学看得既心慌,又高兴。)

师:请刚才两位闭上眼睛与老师握手的同学说说,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1:当我眼前一片漆黑走上前时,心里着实感到害怕。

生2:我闭上眼走的每一步都感到不确定,越走心里越没有底。

师:是啊,眼睛之于我们是多么的重要,假如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明,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纷纷说。)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课前谈话环节,笔者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失去光明是多么的可怕,眼睛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从而更深一步地体会到琳达一家三代人为盲人捐献角膜的高尚情操,为课文的深情朗读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加强朗读,感受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好一篇课文,往往需要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引读法”正是把读的技巧和师生的情感两者结合起来。在阅读过程中加强朗读,做到以读代讲,读中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知情合一。

例如在教学《去年的树》时,笔者是采用师生合作强化读:

师:树对鸟儿说——

男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师:鸟儿说——

女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等着我吧!”

师:通过他们的话,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生2:我体会到了他们彼此之间的那份信念。

……

师:鸟儿牢记去年的约定。不分昼夜,越过万水千山,终于飞了回

来。然而树却不见了,她万分惊讶地问树根——

学生读:“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师:树根话音刚落,鸟儿便不顾疲倦,直飞工厂。她气喘吁吁、焦急地问大门——

学生读:“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鸟儿虚脱了,可是去年的约定“一定回来“支撑着她重新振作翅膀。终于,她在村子里找到了一个小女孩,她近乎乞求地问——

学生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鸟儿实在太累了,回过头,我们连起来再帮她问一问——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笔者以引带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佳妙之处、感人之处,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笔者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努力增强教学的情趣,寓教于乐、融理于情,就能让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吮吸知识的琼浆,体会文字之情。

三、文字训练,品味情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个‘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但是这个“吸收”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的。目前小学生读学过的课文,有的读起来比较流利,有的读起来却结结巴巴。由此而见,阅读教学中的“读”的功能还没有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读”作为训练语言的基本途径,我们教师还没有真正地引起重视。这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主,指导学生表情达意地朗读课文。

如教学《棉花姑娘》时的对话片段:

师:是呀!棉花姑娘身上有许许多多的蚜虫,她病得很重很重。正在这时,燕子飞来了,棉花姑娘会怎样说呢?

课件出示句子:棉花姑娘()地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生:棉花姑娘应该是高兴地说,因为她病重很重的时候,看到有医生来,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师:你能学着棉花姑娘高兴地说一说吗?

生读句子:棉花姑娘高兴地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师:棉花姑娘还会怎样说?

生:我觉得她会伤心地说,因为她病得很重,她以为自己的病好不了了,很伤心。

师:那就请你伤心地来学一学吧。

生读句子:棉花姑娘伤心地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生:她还有可能是激动地说,因为她等啊等啊,终于把医生给盼来了。

(学生激动地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真正掌握的东西。”笔者利用文字训练进行引读,加深了学生对词句和文本的理解,同时在深入理解时更有效地指导了朗读,使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低年级的课文虽然寥寥数语,但其中也蕴藏着美的因素,如果教师能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空间,反复吟诵,就能让其品出“文中情”,悟出“文外味”。

四、以情激情,强化情

笔者认为,“引读法”可以以情激情,从而强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的感情,具体的应用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围绕中心,步步为“引”

如《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中,全文的中心句是“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在教学中,笔者多次进行小结引导:

师:古今对比让我们知道了是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怎能不说──

生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

师小结:是啊,20世纪人类把很多幻想变成了现实。我们怎能不说——

生读: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看,对人类的骄傲与自豪,对科学的赞美与感激全都写在你们的脸上,让我们再次满怀激情地告诉世人──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在此,利用中心句进行引读,既能练习朗读,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真可谓一举两得。

2.巧问设疑,立竿见影

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我提出两个问题: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底是谁在呼风唤雨呢?

师──是谁在呼风唤雨?生──当然是人类。

师:靠什么来呼风唤雨呢?生──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板书:现代科学技术←人类

利用简单的一问一答,便将课文的主旨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可谓是立竿见影。

3.以情激情,披文入情

笔者在教学《永生的眼睛》一文时作了如下设计:

学生找出“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朗读。

师:老师被你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当世界上你最挚爱的亲人妈妈离你而去,你再也不能吃到她亲手做的饭菜,再也听不到那亲切的叮咛,你会是你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1:悲痛。

生2:伤心欲绝。

师:这时有人要取走你母亲身上的一部分时你会怎么样?

生:我会感到非常气愤。

师:那么,你就来气愤的读读这一部分。

生读。

师引:是啊,“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深爱着母亲的我无法接受捐赠母亲角膜的决定,

使我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学生读。(大声地)

使我忍不住深深地责怪父亲——学生读。(责怪的语气)

使我忍不住痛哭失声——学生再读。(哽咽地)

当年14岁的“我“和现在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文中的“我”对器官捐献开始十分不解,强烈反对,文章的主线也是由“我”的态度的转变,反衬出这一家子崇高的思想意识。笔者真切深刻的引读,恰到好处地为学生的体验文本奠定了情感基础,所以学生的诵读入情入境,朗朗书声,声声动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成功地触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往返回复、一咏三叹的朗读中走进文本深处,营造出感人至深的课堂氛围。使得文本能让学生“引”人入胜,使得学生的朗读能够“披文入情”。

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所有的阅读课都应该让孩子读得越来越好。“读出你的愤怒!读出你的喜欢!读出你的伤心!……”由此,笔者感觉到,真正成功的引读是水到渠成的,是没有任何指导痕迹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中心小学32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