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谈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改革

郑波

四川省成都石化工业学校610000

摘要:本文从计算机专业学生操作能力低、专业课程设置太过笼统和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三个方面指出了本专业教育存在的现状,并浅谈如何以现社会行业的需求为导向,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如何进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精神,从而实现高薪就业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教育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现状

1.学生操作能力较底。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虽然掌握了计算机系统组成的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的能力很弱,把一些实物如主板、CPU、显卡、网卡等放在眼前,虽然能够认识,但对如何组装一台电脑,却一窍不通。

2.专业设置太过笼统。学习计算机的人都深有体会,计算机包括硬件、软件,硬件包括组装、电子电路知识、显示原理、扫描仪等多种知识。软件更是包罗万象,既有编程开发又有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多种知识。计算机知识可谓无穷无尽,而且知识更新快,稍有懈怠就难以跟上最前沿的技术,中职学生利用二年的时间,就想全面地学习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知识根本是不可能的。

二、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

现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仍以知识的积累为主要目标,考试方法重在教室和实训室考试;考试形式常用“理论”和“实作”两种考试模式相结合;考核内容主要依附于教材。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不能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熟练应用,这些因素使我们中职教育的老师不得不思考课程设置的改革。

三、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考核内容的原则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原则是:“专业基础课统一、核心课程精选,岗位课程放开”。即对专业基础课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试。“专业基础课”经过多年的完善,有一套较成熟的教材体系和管理机制,是学生将来学习、发展所必须的课程,倡导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岗位课程”在选择时,要充分注意计算机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要根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情况,对行业职位进行细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总结归纳出每个岗位的特点、任务和技能要求,恰当设置岗位课程,渗透相关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在计算机专业的课时安排上,可以适当减少文化课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时,并对不同计算机专业文化课内容进行改革。在开设专业基础课的同时,从社会“所需”、学生“想学”的角度,调整课程安排。例如:愿意从事文员工作的同学主要训练录入速度和排版技巧,学习办公自动化等相关的课程;想从事“广告设计”的同学除了添加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外,还要学习色彩搭配、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手绘等美术相关课程;愿意搞网站建设的学生还要学习外设维修、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网络安全等岗位课程。

四、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考核方法的探索

1.岗位能力测试。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考试大纲要求,结合行业需要,由计算机专业中心教研组制定、编写出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知识、岗位能力目标,实行模块考核制度。教师在教学、考核时均以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2.分层测试。首先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后,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基础,提出新的要求,制定阶段目标,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当堂考核验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努力的新目标,逐步推进,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阶段性目标。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师生共同设计好课题,开放考题,规定完成的期限,完成后要写总结汇报材料,比一比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胜心,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这种考评方式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融入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各小组团队协作精神等。

4.因人施考。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中,不能只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考。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相结合。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必须考取办公自动化四级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另外根据不同的计算机专业还要选学一些岗位能力课,并进行考证,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能力”和“岗位能力”。

五、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考核形式的探索

可以采用以实战代替考试的方法让学生用程序设计、作品展示等实战来代替考试,最后以汇报表演的综合形式来代替考试成绩,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互相学习相互竞争。或者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学生技能竞赛,推动学生对专业的学习。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应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逐步走向强大。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课程考核的改革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对社会需求,与实际衔接的问题必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闫志英向晓宏《浅析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问题》[J].《科技信息》,2007。

[2]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协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