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观察,积累素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2

学会观察,积累素材

黄红兰

——提高写作能力的门径之一

黄红兰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老隆镇第一小学517300

作文教学一直是令许多语文教师头痛的一件事,也是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花了大量的心血,费尽心思去指导作文,结果却是教师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依然搜肠刮肚也无从下笔,无“米”可炊,所以煮不出美味可口的“饭”(好作文),真是收效甚微。学生“无米可炊”就是学生没有真正走进生活,积累素材不多,所以造成学生无“米”,更谈不上“炊”。作文“无米可炊”已成为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学生作文能力难以提升的阻力之一。要解决好学生“无米可炊”这一难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我认为观察就是他们积累丰富、鲜活素材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门径之一。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那么,什么是“观察”呢?观察就是仔细查看事物与现象,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行为。

既然明白了“观察”的含义、重要性,我们就应该清楚用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去取得更好的观察效果。

一、观察要细致、透彻

鲁迅先生说:“如果需要创作,第一需要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细致、透彻,才好下笔。”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叶子,只要仔细观察,也能找出它们细微的差别。就像S版语文第十册第六课《猫》一文,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真可谓下足了功夫——细致观察。他之所以能够把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的淘气可爱写得如此逼真,靠得全是细致、透彻的观察,就连猫的叫声也写得非常准确,如果没有经过细致、透彻的观察,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它那丰富多腔的叫声——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学完了《猫》这篇课文之后,我指导学生写《我最喜欢的小动物》这篇习作时,事先布置学生观察我们山区孩子比较常见而又容易接近的一种小动物——小狗。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后,在习作课上就能讲出小狗喜欢吃什么食物、睡觉的姿势怎样、见到家人和陌生人到来时的不同表现等等,然后再动笔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又如S版语文第九册课本第七课《海上日出》这篇课文,著名文学家巴金经过多次细致入微的观察,把天气晴朗时和天空有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色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他生动具体地描绘了太阳上升的全过程,分别从太阳的形状、颜色和亮度变化入手进行多次细致观察,后转化成文字描述出一种栩栩如生的、变化中的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象。

二、观察要善于抓住特点

俗话说:“有比较,才能鉴别。”事物总是千差万别的,要抓住这个事物所特有的而其它事物没有的东西,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事物,也才能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如S版语文第八册课文中的《桂林山水》一文,作者抓住了桂林“山”和“水”的特点进行观察,并把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作比较,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与众不同——奇、秀、险;把漓江的水与大海、西湖作比较,写出了漓江水的特别之处——静、清、绿。又如在《我们的校园》的习作教学中,我课前利用摄像机把学生在校上课时安静的场面以及下课后做课间操、玩游戏时热闹非凡的场面拍摄下来,在作文课上放给学生看。观看过后,学生跃跃欲试,个个有话可说。有的学生写道:“上课时,校园里一片安静,同学们时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时而凝神思考,时而专心记笔记……叮铃铃——,清脆的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走出教室,参加自己喜爱的课间活动。操场里有的在踢毽子,有的在做课间操,有的在跳绳,有的在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走廊里,有的在玩成语接龙,有的在猜谜语,有的在闲聊……校园里每个同学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整个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学到了可以抓住动、静结合来描写我们这个充满活力的校园。

三、观察要善于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善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把观察到的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的层次,由表及里地认识,由此及彼地联想,绝不能满足于学生能够说出“我观察了什么”,而必须要求学生能够明确说出“我从观察中了解了什么”。这样才能培养思维能力,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如《海上日出》这篇课文,作者观察到有黑云时日出的景象是——黑云虽然能挡住太阳的“本体”,却阻挡不它的万丈光芒。因此,他把这一现象转化成文字时用到了“镶”、“透出”、“染成”这些动词,这不正是他向往光明、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体现吗?他从“日出”这一现象联想到国家当时正处于遭遇不幸、生死存亡阶段,太阳势不可挡的威力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使他深信,新社会定将到来,光明终究会把黑暗驱逐。又如:我叫学生观察教室一角的绿萝,并把自己观察后的感受说出来。学生们有的说为它顽强的生命力感动;有的说为它无私地给我们带来生命的绿而感动;有的说我今后一定要向它学习,学习它乐观、顽强的精神。再如:让学生观察一下母亲那粗糙的双手,又想想自己红润圆实的手,两相对比中能否感受到母亲为生活、为家人所付出的艰辛,从而感悟到母爱的无私及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该对母亲的感恩等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细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一步步积累生活素材,作文时就会“有米可炊”,而且能“煮”出美味可口的“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