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融会提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整合资源,融会提升

王晓妮

王晓妮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264006

近几年来,烟台市广大一线教师为建设“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付出了艰辛的探索和努力。结合本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对自己在参与“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建设中所用到的一些策略进行了反思总结,希望能够借此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稳步提高。现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实现和谐、高效谈一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俗谚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但正因为熟悉,很多老师往往忽视了现实中的“磨刀”环节。而一个没有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的教师难以取得课堂的和谐、高效。如何能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人格魅力。

在公开课前,我每次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这样不仅仅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看到孩子们更多的优点,而且可以让孩子们多了解一下自己,不断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让课堂更加和谐、高效。这一点班主任们都深有体会,因为有充足的时间和学生交流从而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人格魅力,一般班主任的课堂都是相当高效的。

二、提升精神上的“粘滞力”,抓住学生注意力。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总是瞻前顾后,唯恐学生对新知识掌握不好,往往容易出现“满堂灌”的现象,甚至出现另一个极端现象——“满堂问”。这两种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对公式理解停留于表面、生搬硬套、不会活学活用等现象。要改变上述现象,教师必须提升精神上的“粘滞力”,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力难以持久,这就要求我们适时地转换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黏住,让学生思维保持活跃,才能真正实现课堂上高效的思维对话。

例如,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我以现实生活中分蛋糕为例,结合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并注意转换实例,结合任务促进学生思考。而在课堂进行过程中,适时地运用了几个动手操作任务——“折纸、涂色、找分数”。这样的任务转换了教学情境,使学生不觉枯燥,在兴趣中不知不觉注意力就高度集中到了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三、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促进思维对话。

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使学生“学而问,疑而思”,激发认知上的矛盾,以适当的方式揭露矛盾,在认识的差异中,使他们从多角度思考、在讲解中交流、在合作中完善,促使学生的思维求异、求佳,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才能在交流与合作中得到激发,并且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学会合作。

同样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折出一个长方形纸片的1/2。孩子们大多数的方法是横着折、竖着折,折完后,我问学生:“是独个儿欣赏自己的作品呢?还是和大伙儿一起分享呢?”学生选择的都是和大伙儿一起分享。当有代表性的孩子在投影仪下展示完自己的作品的时候,孩子们掌握的不仅是自己手中的那种折叠方法,而是一下子掌握了至少三种方法,而且是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学生自己也很吃惊。

在这里我给学生举了个例子:“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咱们两个人把苹果互换,你现在有几个苹果?我呢?”学生的答案自然是每人还是一个。紧接着问:“那如果你有一种解题方法,我有一种解题方法,咱们进行刚才的交流以后,你现在有几种解题的方法了啊?”……由此,学生亲身体会到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了数学中“算法”的多样化,在后续的学习中交流合作将不断促进学生学业乃至人格的成长和完善。

四、探索求知,突破重难点。

一线教师们深知:教学过程中如何很好地突破重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扫除学生学习障碍的关键。往往在教学重点、难点地方组织学生探索求知、合作交流,不仅能攻克教学重点和难点,更能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内容较多,其重点是: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分类以及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难点是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探索过程。讲授中,老师们经常步入一个误区:为了节省上课的时间,直接把结果告诉学生。省略了探索步骤,学生掌握的知识容易造成理论上的死记硬背,出现遗忘或生搬硬套的现象。为了让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更扎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时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在教具、学具上下功夫,制作手动的角,每个小组一个,让学生能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在亲自动手操作中感悟出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宽度有关,而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能力与意识。

数学教学中,重点要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这种思想往往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全国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研讨会中周玉仁教授也曾指出,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感知→表象”过程,是认识平面图形最关键的一步,从物体的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学生通常不能感知形成的表象,这时教师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充分使用学具,可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交流,最终得出问题的解答方法。

总之,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上,通过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乐于交流合作,课堂将呈现出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在不断取得成功的同时树立了学好数学乃至其他学科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