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1

如何处理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谭善友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方城中心小学276000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概念和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生成”是课堂生命的“活水”,有效地利用能成就课堂的精彩。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既有预设内的生成,也会遇到一些意外的偶发事件。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那么,作为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应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

一、精心预设,成就自然真实的生成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在充分预设教学方案中,需要预留出课堂的弹性教学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要预设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呈现方式,而并非教师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话;预设活动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结果的可能性,而并非学生对应教师问话的每一个答案。要预设会用到哪些学习策略,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怎样的体验和感悟,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读懂学生和课堂,在备知识的基础上,备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这些都是为充分的预设做准备。正如杜威所说:每一位教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质量愈高。预设高质量的教案,是教师经验的积累,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

二、弹性的预设,实现智慧的生成

生成是预设的发展,预设与生成互为补充,但它们之间却没有一个绝对的比例关系。我们不能说预设80%、生成20%就是好课,预设60%、生成40%就不是好课,不能绝对化。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预设要预留出弹性的区间,为生成提供空间。若预设牵引的痕迹多了,随机生成的亮点就会少。教学使之成为艺术,需要智慧的生成增添色彩。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为前提下的生成性教学。教学有全面的预设会使课堂充实,而弹性的预设会使课堂闪现智慧的光芒。

教学中我们发现课堂上能不能生成、生成什么样有时不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同的教学班会出现不同的生成结果。但教师是可以判断的,是可以取舍驾驭的,如何理智地筛选生成、有效地使用生成,需要教师能冷静地梳理课堂教学,智慧地驾驭生成资源,实现教材之外的学生的思维发展需求。教师要能够迅速判断学生生成的内容是“奇思妙想”还是“胡思乱想”,对“奇思妙想”,教师要进行“点石成金”式的引导;对于“胡思乱想”,教师要让学生“头撞南墙”及时回头。这都需要教师的判断力。同时教学的预设是宏观规划,而课堂的实施过程是将现场不同的生成有机地整合、合理地重组、科学地辨析,从而实现智慧灵动的课堂。

三、预设之外,成就不期而遇的生成

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当教学不按照固有的预设展开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教学资源,重新梳理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顺应学生需要的可调节的富有班级个性化的过程,从而彰显师生的智慧。这既是对学生发现的肯定,更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这样的教学真正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反映了课堂教学的真实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生成是随意的,是在刻意预设中的随意生成,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预设环节围绕教学目标、任务,围绕自己知识和视野的范围,围绕学生兴趣、需要和认知起点。当课堂出现未曾预见的生成时,需要教师从容面对,宽容接纳,理智筛选,用智慧应对生成,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

非预设性生成是教师可遇不可求的,但是需要捕捉和驾驭。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好非预设性生成,会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教师要捕捉非预设性生成必须注意倾听,随机应变,顺应学情,借机施教,深化生成。

可以把预设与生成比作课堂上的两张网,学生正像渴求食物的“鱼”,老师可用预设的网先逮“大鱼”,再用生成的网捕逮住“小鱼”。对于一些不往两张网里钻的“鱼”,老师要善于观察、呵护、引导、点拨,从而催生新的精彩生成。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从研究学生出发,从学生的生成环境和教材资源利用出发,在动态的课堂中读懂学生,及时点拨和评价,适时地根据学情把课堂推波助澜,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让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相映成趣。

总之,我们的教学中需要精心预设,为生成搭好台阶、铺好路径;也需要弹性的预设,为智慧的生成找到通道。预设贯穿在课堂40分钟的引入、探究、练习等各个阶段、每个角落,生成也同时在40分钟的每时每刻中产生,预设、生成、非预设性的生成共同构成了40分钟的精彩课堂,将预设与生成和谐互补就能够演绎出充满生命力的灵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