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论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李菁菁

重庆九禾园林规划设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401121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对于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的城市发展中,城市的排水设施一直是我国基础设施的弱项,尤其是城市收到天气的影响会经常性的面临一些雨水污染、水资源匮乏、城市水内涝等情况,由于存在这些问题,一个新的城市规划理念被提出,海绵城市理论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的主要理念,海绵城市理论旨在提升城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本文就对海绵城市理论进行研究,并对其在城市规划的实践应用进行介绍。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实践

一、海绵城市理论

海绵城市理论是城市规划的一个伟大构想,实现城市雨水系统的开发和构建,海绵城市理论提升城市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城市具有海绵一样的良好弹性,可以很好的应对恶略的自然环境。当城市遇到雨水过多的季节,海绵城市可以通过吸收和渗透的方式,实现对多余的雨水进行储存。当城市遇到干旱和缺水的季节时,海绵城市又可以将在雨季进行储存的雨水进行释放。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上,对于城市雨水的治理工作,往往倾向于单向的管理,即当城市的雨水超标时,通过管道、泵站等水利设施进行雨水的外排,有时候要通过牺牲部分村庄来进行泄洪。在干旱缺水的季节,一般会采用人工降雨的方式来缓解城市的干旱。传统的城市雨水治理模式,存在很大的浪费,主要是对雨水资源的浪费,而海绵城市理论,则很好的实现了对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了城市的抗旱和防涝的功能,同时也对自然的生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海绵城市理论作为新的城市规划构想,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

二、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建设海绵城市,主要是通过提升城市对雨水的调解能力,来增加城市对环境的适应性,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可以对城市的水系湿地、道路交通和绿地广场进行规划和建设。

(一)水系湿地

河流、湖泊、湿地、池塘等这种天然的雨水滞纳和雨水净化场地应该被广泛的利用起来。首先,城市应该加强对现有的湿地系统进行保护,尤其是针对城市的一些池塘和河沟,这些天然的储水设备应该被充分利用,禁止盲目的进行填埋,一旦缺乏储水设备,城市内涝的风险就会加剧。对于历史原因而被填埋的河道,应该结合城市的生态建设,进行河道水系的复建工作,尤其是一些城市内涝的高发区域,进行河道水系建设的必要性极大。城市规划中应该尽量采取水道并行以及城河相依的建设格局,增加城市对雨水的调解功能。

(二)城市道路规划

城市道路比较宽广,城市的污染物往往会随着城市的雨水进行流动,这样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在海绵城市的理论规划中,在保证城市拥有一个宽广的道路同时,还要在城市道路的两侧进行绿化带的开发,通过绿地建设来缓解城市污染。在城市的绿化带下方进行绿地系统的构建,其功能是将道路的雨水汇入到城市的绿化带,进而实现对城市雨水的存储和净化。采用这种透水路面可以大幅度的提升雨水的渗入辆,如果道路负载量较大则不适合这种透水路面,在道路的人行道可以采取LID树池的形式,实现对雨水资源的收集存储。

(三)绿地广场

在公园、绿地和广场等城市的开阔空间,可以通过挖掘,来提升这些场地对雨水的存储和净化能力。传统的公园、绿地等对于城市的排水和防涝能力基本起不到任何作用,通过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的绿地、公园进行规划,使公园不在是单纯的提供城市市民游乐和休憩的场所,还可以实现对城市雨水的存储和净化作用。城市广场一般活动空间较大,应该在广场推行透水路面的安装,将广场的底下空间作为城市雨水的存储设备,可以实现对就近绿地的浇灌工作。

三、海绵城市发展前景

通过对海绵城市理论的叙述,可以看出,海绵城市理论是实现城市对雨水系统的开发,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而且通过海绵城市规划,实现城市对环境的适应性,提升城市的抗旱和抗涝能力。这种生态的城市规划理论,符合当前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有着很好的发展的前景。海绵理论在国内外的许多城市都已经被利用起来,并取得了一个不错的效果。我国通过对国外海绵城市的建设经验进行吸收,逐步开始了国内的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需要明确表明的是,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经验不可以采用生搬硬套的形式,应该结合城市自身的发展优势以及城市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这样才能发挥海绵城市的生态作用。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对传统的排水系统的代替,而是对其进行的有效补充和减压,这样才能最大化发挥城市对雨水资源的调节作用。在我国,北京、武汉、重庆、厦门等十六个城市都被加入到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通过城市对雨水资源的有效调节和合理利用,必然会促进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海绵城市必然会获得更大的推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论作为城市规划理论的一种伟大理念,对于提升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意义。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将城市基础建设和雨水管理系统进行结合,逐步实现城市对雨水资源的管理工作。海绵城市理论要求城市在进行规划时,尽量采用一些透水路面的形式,实现对城市雨水的有效收集,此外,通过城市的水系建设,更好的实现对雨水的存储和净化。海绵城市理论在我国还处在一个发展初期,这需要城市规划部门通过对海绵城市理论的建设实践进行研究,吸收国内外建设海绵城市的先进经验,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来不断的完善海绵城市理念,推动海绵城市的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01)

[2]王文亮,李俊奇,王二松,章林伟,曹燕进,徐慧纬.海绵城市建设要点简析[J].建设科技.2015(01)

[3]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03)

[4]杨阳,林广思.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南方建筑.2015(03)

[5]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