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自如、激情、创新——我的好课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进退自如、激情、创新——我的好课观

李丹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第三小学523710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高效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

8年来,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努力。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一、进退自如

好课,教师就像带着学生跳探戈,进退自如。

教师的“退”是指,在凸显“差异”,在凸显“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从观念上、心理上和行为上做到:从主要的、主角和主导的地位勇敢地“退”到次要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地位,放手还课堂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天地,而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教师的“进”是指,在“退”出主角和主导地位的同时,教师要随时准备在必要的时候适时地“站”出来,重新走上讲台,给予必要的“引导”、“帮助”和“促进”,从而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1.教师的“退”首先表现在时间的占有率方面。我们要求,上完课的老师看看录像,掐掐表:一节课40分钟内,你说话占多少时间?如果整节课都是教师在喋喋不休地讲,那么“学生主体”的地位在哪里?“尊重差异”、“分享差异”又如何实现?所以,“退”是首先要求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话的机会还给学生,学生自己能说出来、自己能做出来的,老师一定不说,不做!

2.教师的“退”表现在教师的站位上。课后进行录像分析时,我们要求老师看看:这一节课有多少时间是你站在“讲台”这个主阵地上的?说学生是主体,老师如果牢牢地“守”在讲台,那学生就没法“主体”了。为此,我们提出:讲台不是教师的,应该还给孩子。既然课堂学习是学生的天地,那么学生完全应该有权利、有机会站在讲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引领同学的讨论……

3.教师的“退”还表现在教师的追问和评价上。当学生讲对了,如果老师赶紧抓住不放,立即进入主导的角色,问“听明白了吗”,此时说“明白”的声音一定会大于“不明白”的,教师就失去了了解真实学习状况的机会。其实,如果老师不说话,依然由刚才发言的学生自己去询问:“我讲明白了吗?”,“你们同意吗?”等等,那么你会看到完全不一样的情景,很多学生可能就会很真实而直接地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而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每位学生而言,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像这个时候老师一定是“多余”的,要把这个追问和评价的权利让给学生。

但是“退”出来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事事,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就要适时地站出来、走进来。那么,教师要在何时“进”呢?

所以无论是“退”,还是“进”,对教师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尤其是“时机”和“度”的把握,该你说话你就要说,不该说时就不说了,千万不能走极端,这需要教师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尝试、感受和学习才能掌握到位,真正理解,做到勇敢地“退”出去,适时地站“进”来。

首先,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应来自于教师。这样才能保证课堂学习有方向,杜绝一味放手和全盘“退”出而引发的随意性。

其次,关键点的强化,有赖于教师的“进”。在充分讨论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站“进”来,引导学生做总结。对于学生总结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还可以补充,把一些该讲出来、该澄清、该拔高的地方再点出来。如果学生自己能总结得非常精彩,那么教师仍可以通过请学生重复的方式,暗示这些内容的重要性。注意:是借学生之口来讲,而不是教师自己说。

再次,矛盾的澄清、错误的纠正,也有赖于教师的“进”。允许学生出错,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既然允许学生出错,就得给学生时间说、给学生时间做。但当学生的表达或者行为呈现出明显偏差时,并且没有得到同学的纠正和指出的时候,如果教师还不“进”来给以指导,那对学生而言就是不负责任,就是教师的失职。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打断,要走“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提问、提示等启发的方式,给予必要的指导;甚至有时需要直接给出答案,或者补充要求。这就是有效的教师“引领”,对全体学生而言,都非常有价值。

所以无论是“退”,还是“进”,对教师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尤其是“时机”和“度”的把握,该你说话你就要说,不该说时就不说了,千万不能走极端,这需要教师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尝试、感受和学习才能掌握到位,真正理解,做到勇敢地“退”出去,适时地站“进”来。

二、激情——先感动自己

教学是艺术。何为艺术?震撼心灵也。我们的课堂如何才能做到震撼别人的心灵?除了先进的理念、准确的理解、精妙的设计等以外,有一点,是我们绝不能忽视的,那就是执教者的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绝不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力,而是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激情课堂不仅会给学生带来收获和喜悦,而且也会给我们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多年来,不用别人说,我自知某节课上的成功与否,我凭什么去判断呢?那就是上完课后身上微微冒汗的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因为我在全身心地投入,和学生们一起探究,一起兴奋,一起活动,一起思考。尔伯特曾说过:“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和学生一起进入思考的前沿。”这就提醒我们,课堂上我们也要积极认真地思考,真正投入进去,先陶醉自己。试想一下,一个连自己都觉得没意思的课堂,我们凭什么再去打动别人,更谈不上震撼心灵了。所以,我每上完一节课,尤其是公开课,总是先反问自己,感动自己了没有。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电台节目、电视节目有着同样的本质属性。按照传播学的理论:信息源发出的信息,如果有百分之百的激情度,则能正常打动观众百分之八十的感觉;而如果信息源发出的信息仅有百分之八十的激情度,则观众只能感受百分之八十的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说,只能感受到百分之六十左右。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与电台节目主持人在播音间、歌手在录音棚、电视节目主持人在镜头前一样,要拥有百分之一百二十的热情,这样才能高效地打动咱们的学生。当然,这份激情也不能过度,太过了也会适得其反。正如前面所言,上完课身上微微冒汗是好的,但如果满头大汗,一定是一节失败的课。

三、创新——好课之本

课堂是艺术,是艺术就无止境。所以好课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如何做到更好?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创新,创新才是好课之本。很难想象,一个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拿着不变的教案,面对着一年又一年不同的孩子,依然重复着那昨天的故事的情景。这是做教师的悲哀,更是学生的不幸。一个优秀的教师,总能根据学科的规律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特点等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这就是创新。

有人说好课的魅力在于创新。我想,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的确应该如此。但我这里提到的创新是好课之本,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要关注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绝不是考高分、上名牌大学这么肤浅,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落实到每一节课上,所以,一堂好课不仅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及怎样教会这些知识,而更在于有没有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习惯和创新能力等一系列关系到民族进步的灵魂的培养。

一个不具备创新精神的老师,很难超越自我,更无从谈起打造精品课堂。所以,创新才是教学艺术之树长青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