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农村初中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柏国平

广西柳江县流山中学柏国平

农村初中生是一群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特殊群体,他们由于受社会环境、家庭生活和一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作文或多或少呈现出与城镇初中生与众不同的作文特点。可以说,农村初中生的作文能力相对城镇初中生作文能力较差,这是有一定原因的。他们的作文毛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话语的组织与表达能力差

农村初中生大多数是讲地方方言的,他们由于受本地方言的影响,其思维能力、语言习惯、遣词造句、语法逻辑等都烙上了地方方言的痕迹,他们的语言转换成文字的能力较差。如我在的学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从小就是以壮话为主要方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他们对于自己熟知的事物,有时候也不知道怎样用文字来表达清楚,所以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病句较多,辞不达意,语言重复。造成这种现象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受语流音变的影响

很多农村初中生(特别是方言较重的),他们对于耳熟能详的事物不知道用文字去表达,曾经有这样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位县城的小学?三年级教师到偏远山区献课,课堂一开始,这位老师就问道:“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蜘蛛吗?”全班四十多个同学都摇头说没有看到过,后来经老师提醒,他们才知道自己教室门背上的那个会织网的小动物就叫蜘蛛,只是他们的方言里没有这个名词而已。由于学生对于一些事物不知道怎样用文字来表达,受这方面的影响,他们往往用地方方言套装上去,有一位学生本来是为了表达“今天下午劳动,我们班的任务是抬石头建厕所”这一意思,结果却写成了“今天下午劳动,我们班的任务是提因做马四”的了。

2.受语言习惯的影响

地方方言的语法逻辑与普通话的语法逻辑总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农村初中生的语言思维或多或少受到本地方言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文章中就往往出现笑话。如有一位学生为了表现自己母亲的勤劳。她在文中写道“有一天放学回家,我看到山上有一头牛,走近一看,果然是我妈妈”。这一句话如果用壮话来表达没有太大的逻辑错误,可是用文字表达就闹了笑话,这是因为学生受到了地方语言习惯的影响而造成的。

二、中心不明确,立意肤浅

中心不明确,立意肤浅,这几乎是所有初中生作文的通病,而不仅仅是农村初中生作文中所存在的,但农村初中生在这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农村初中生接触外界事物较少,如书籍的阅读、影视文化的影响相对少。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学生文化功底较差,他们对于某些客观事物,不会分析,不会透过事物的现象挖掘出事物的本质。如一位初中生写一件尴尬的事,文中写道有一天早上自己去街上吃早餐,当吃完早餐时却发现身上一分钱也没带,怎么办呢?上课的时间又快到了,这个时候很难堪。卖粉的中年妇女看出了苗头并问清了原因,就对自己说,算了吧,上课要紧,这碗粉算我请你吃的,你快去上课吧!文章只是叙述了事情的经过结果,而只字没有提到这位妇女的优秀品质,可以说文章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中心的。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初中生作文的立意是比较肤浅的。

三、材料陈旧,套用别人作文样式

农村初中生对外界事物的接触较少,加之农村生活的单调沉闷,农村初中生的作文也是在重复那过去的故事。另一方面,学生们见识少,对课外书的阅读也很少,知识面窄,他们作文的材料就不知从何而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办法,他们把写作文看成了一种文字游戏,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任务,不得不从作文中套用一些作文材料。如以“变”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大多数学生写自己家乡的变化都写道了泥泞小路变成了柏油路,茅草房变成了楼房等等材料相同的陈旧作文。学生由于无材料可写就虚拟出与别人相类似的事情来,这不能不说是写作材料缺乏的一种表现。

以上种种都是农村初中生作文特有的一些毛病,根据以上情况,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的作文能力呢?

一、加强口头作文训练,提高话语表达能力

口头作文其实就是训练学生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事物,果断地选择要口述的内容和语言,然后进行准确明白、有针对性、有条理性的现想现说。我们许多语文老师,平时只注重对学生作文实际写作能力的训练,而忽略了口头作文的训练,他们认为,口头作文训练一是占用了时间,二是学生胆量小,效果不理想。殊不知,口头作文训练对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生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它最有效的克服了农村初中生语言转换成文字的障碍,加强话语的组织和表达。

如何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呢?学生口头作文的训练,教师一定注意要结合学生实际和安排好时间,首先进行口头训练的时候不要难度太大。例如可以结合课文教学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概括故事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进行口头作文还有注意训练的序列性,应按照记忆性口头作文——观察性口头作文——想象性口头作文——论辩性口头作文的顺序进行。

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学生作文中,往往会出现“假、大、空”现象,这是由于学生不注重观察身边事、写好身边人而引起的,他们觉得身边的人和事太平凡了、太普通了,他们对于身边的人或事缺乏观察和思考,觉得这些事和人,没什么好写。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进行这样的作文训练,要求学生对班里德一个人进行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在描写时不要出现姓名,性别,学生作文完后都上台来把自己作文读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描写的对象是谁,如果同学们都能很快认出其描写的对象,说明他的作文是成功的,否则就不成功。

当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不仅是这些。另外,加强学生对作文材料的分析指导,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农村初中生虽然生活在比较单调的农村,但在他们每天的生活中,不可能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留下观察,而且还应该学会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分析与思考,学会区分是非的能力。指导学生细心观察,从平凡的生活中得到材料,挖掘出新意,这也是克服农村初中生作文材料雷同、套用别人材料的又一法宝。

三、加强课内学法指导,扩大学生阅读面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几乎是所有在作文教学方面取得成功的语文老师的共识,可是有些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课文教学孤立地要求学生记字词句和听老师讲解时记下课堂笔记就可以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篇很好的文章,常被老师讲解的支离破碎,而对于文章好的构思,好的写作手法往往给忽略了。应当注意到,应该把课文教学放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来,这要求老师在教学是把文章的写法教给学生,而且在涉及文章构思巧妙,写作得法时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到,可采用下面的方法:

1.对比法

这种方法宜用于某些课外与学生作文体裁相同、写法相似的文章中,在对比时,把相类似的课文进行对比,也可以把一篇文章变换一种方式跟它本身相比如在《孔乙己》课中,为了让学生体味到结尾的妙处,可提问:如果文章结尾写孔乙己死在某个地方,它与原文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一提问,学生就明白了文章结尾这种避实就虚的写法不但增加了文章的悲剧意味,而且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

2.设想法

教学生学习课文,对于好的文章、好的语段,应该让学生多读,并且边读边设想一下,如果让我写这篇文章,某个地方,自己应怎样处理?然后再比较两种写法的差距,学生联系自己的写作实际,就会从范文中学到很多,在实际写作中也会运用得上。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从书籍中获取材料并运用到自己作文写作中去,这也是解决学生作文写作材料缺乏的一个好办法。农村初中生可阅读的书籍有限,我们要把有限的书籍发挥最大的作用,平时要学生经常到图书室借书阅读外,还要求学生做到书籍阅读的共享,要求学生出好语文板报,等等。另外,介绍一些有益的书籍给学生看,也是扩大学生阅读量的办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文教学除了要遵循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外,在教学中还要紧密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语文教学才可能谓之得法。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语文也生活的密切关系“语文来自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由于语文与生活的这种关系,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只有对症下药,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学生的语文成绩才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