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海洋,粉的世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2-12
/ 2

花的海洋,粉的世界

赵宸

——观岱崮桃花

◆赵宸山东临沂华盛实验学校276000

阳春四月,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在醉人的春意中,我们和大伯一家人慕名到蒙阴——岱崮去观赏桃花。

由于天气很好,又恰逢清明节放假,大批大批的游客慕名来此观赏桃花,感受春天的美丽。

距离岱崮景区还有一公里左右,车子就已排起了长队,我们只好下车步行,随着人流慢慢往景区移动。远远的,我就看见了一片粉红。虽然路两边也有零星几颗桃树,但是心急的我三步并两步,招呼大家快走,好去观赏那美不胜收的桃花美景。

不一会儿,一大片桃花便闯入了我的视野,那娇艳却清新的粉色一下子震撼了我:实在是太美了!

我们走在岱崮的山头,漫山遍野的桃花沐浴着春风,向人们展示着娇美的身姿。那一朵朵、一串串、一簇簇的桃花开满枝头,每一朵都开得那么红、那么艳,我迫不及待地跑进桃林中去拥抱它们,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粉的世界。

有些桃花含苞欲放,仿佛一位害羞的少女;有些是盛开的,像“百花怒放,争齐斗艳”,在向每一位游客展示自己的美丽;有些挂在枝头即将凋零,像“落英缤纷”,风一吹,花瓣就片片飞舞。

桃花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是大红,有的是粉红,有的是偏白色。

一阵微风吹过,片片花瓣从我的头顶洒落下来,好似天女散花。一抬头、一低头,都是桃花灿烂的笑脸。太美了!我好像在桃花海中遨游。

真如:待到桃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妈妈则笑着说我“人面桃花相映红”。

我们走在桃花的海洋和粉色的世界里,不停地按动手中的相机,希望能把这美丽的桃花永久地留在我们的眼中和心中!

指导教师点评:这篇作文记叙了“我”观赏桃花的一次经历,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小作者在记叙中对桃花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描写,观察认真,语言优美,富有层次感。叙述描写主次分明,情景交融,可见小作者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的美丽。(指导教师:李景萍)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陈晓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十七中学056000

文言文是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很多同学来说也是个难点,不太容易掌握好。教文言文,如果只注重逐字逐句的串讲,力求详尽透彻,不容半点含糊,其结果是学生课上一听就懂,课后一丢就忘,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课上满堂灌,教师越俎代庖,违背了认知规律,必然事倍功半。于是,我进行教改尝试,经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自读——讲解——练习”的教学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一、自读主动求知,务要粗懂课文。

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中国里啰噜啰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1981年第一期《人民教育》:《谈教学的着重点》)。叶圣陶先生的这一段话,不仅适用于白话文教学,也适用于高中文言文教学。高中学生有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基础,又有课文注释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课文。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每教一篇文言文,都用一刻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先认真自读——读“预习提示”、读注释、读课文,并且明确要求:通过自读,基本理解课文语句,达到初步整体认知的目的。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者在行间巡视,并个别回答问题。学生自读后,教者通过提问、笔答等手段,检查、评价学生自读的效果。我们认为课上自读是文言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坚持先让学生自读,让他们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直接去感知课文,才能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的能力,确保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事实也正是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步养成了自读的习惯,学会了自读的方法。他们把“预习提示”作为入门的向导,凭此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他们以注释为无声的老师,借此去理解词句,扫清文字障碍。每学习一篇文言文,他们必先看提示,再对照注释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偶遇不解的问题,便做上记号,听讲解时也就更加专注,老师稍加点拨,顿有“柳暗花明”之感。他们由此获得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提高了主动求知的信心,从“怕学文言文”转而“爱学文言文”,进而到“会学文言文”。如此成效是满堂灌的陈旧教法不可比拟的。

二、讲解有的放矢,务使开窍解惑。

了解了学生的自读情况,讲解便能有的放矢、要言不繁。凡学生已懂的一概不讲,尚有模糊含混之点略讲,深奥难懂之处着力讲,务使开窍。

要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讲法,大致有如下三种讲解:

第一,补充性的。

或对历史背景略作勾勒,以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或简介作者的生平及思想倾向,使学生正确认识文章中有关主张和见解;或对注释略作增补,以减少阅读障碍。

第二,点拨性的。

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巧加指点,启发学生“温故知新”;在学生的认知易出现偏差之处,精心点拨匡正,避免陷入思维的误区。

第三,解惑性的。

对于学生困惑不解的问题,教者着力启发、讲解,务使茅塞顿开。

三、练习注重双基,务求当堂巩固。

过去,由于搞“满堂灌”挤掉了学生自读和做作业的时间,几乎所有的练习都布置在课外完成。而高中阶段学生数理化学习的任务很繁重,常常无暇顾及语文作业,更难抽出时间去复习文言文,致使文言文的成绩难以提高。废止了滔滔不绝地讲,便能节省下时间进行必要的双基训练,力求当堂巩固课上所学知识。我们一般用一刻钟左右的时间做课堂练习,其训练的方法大致如下:

1.以小型练习抓实词积累。

记住常用实词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而这必须及时记忆,日积月累,日进有功,决不能一曝十寒、考前突击。我们的做法是:指导学生记住课文的重要注释,因为常用实词均在注释中有所交代。必须让学生在自读时认真领会、有意识记,并通过小型练习,当堂留下深刻印象,第二堂课上再及时巩固,以达到化整为零、日积月累的目的。

2.以梳理练习重点突破。

一词多义的实词、同一虚词的不同词性和用法、词类的活用以及特殊句式,这些都是学习文言文须倍加注意的。我们采用梳理式练习(包括单篇梳理、单元梳理、全册梳理),即将有关语句逐一列出,让学生通过比较,求同辨异,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以求重点突破。

3.以诵读练习求综合效应。

指导并督促学生在课内反复诵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有助于培养语感、深化认识、增加文言积累,收到一石数鸟的综合效应。例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罚”,这一句中的“以”“而”都是表示修饰的连词,虽然互换位置仍讲得通,但总不如原文好。我们要求学生把这两个词互换位置朗读,让他们从中品味出原文用词的精妙。我们有时还进行这样一种训练:教者慢慢读课文,把虚词空下来让学生填读,借此让他们领悟虚词的用法。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自读——讲解——练习”的教学思路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符合认知规律。我们决心坚持这项实验,使其进一步经受实践的检验,以促进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