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教育有待加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高校德育教育有待加强

王珍

王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554300)

摘要:目前,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以政治代德育、以理想代德育、以道德代德育、以灌输代德育的种种偏差,本文通过对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及所存在问题的分析,吸取目前教育界流行的教育理论,并通过与实践的结合,提出了德育教育的一些新构思。

关键词:高校;德育教育;加强

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素质,因此,德育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应占居核心地位,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从德育目标看。德育目标模式化、理想化,德育目标只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目标过高而不切实际。所以媒体作为课程以外的一大渗透渠道,才用其特有的苦口婆心来强化德育渗透,但未能靠近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起不到德育目标上应有的激励引导作用。

(二)从德育内容看。德育内容一般化、空洞化,不符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发展特点,缺少针对性、实效性,脱离现实生活实际。我国德育的主渠道是课堂,都是把德育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东西进行灌输,对学生的道德评价最终落实在知与不知的标准上,而不是要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

(三)从德育方法看。德育方法单一化、形式化,以单向灌输为主的方法,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进行消极防范。我们所做的德育工作无论是通过课堂途径还是渗透途径,主要还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姿态很高,口号很响,和时代挂钩、与竞争有益的内容涉及得很少,不仅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出现了“道德无用”的论调。

二、德育教育工作方法的探讨

(一)德育教育要尊重规律。一是道德知识向道德意识转化的规律;二是道德意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规律;三是道德情感对转化过程起作用的规律;四是道德环境对转化过程起作用的规律。

(二)创设隐性德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创建审美化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二是创建审美化的校园精神文化;三是创建完善的校园制度文化;四是创建丰富的校园活动文化。校园活动文化是指校园内的宣传、教育、文体、娱乐、审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文化活动。

三、德育教育内容创新的探讨

(一)要拓展国家公民意识和竞争意识教育。不论世界如何发展,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无一例外地从属于某一个国家,国家公民意识和竞争意识教育是大学德育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内容。大学德育内容应向社会开放,要密切联系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为基础,以集体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创业竞争精神教育为主线,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教育为宗旨,以培养一代“四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新农村建设者为基本内容。

(二)要拓展“全球意识”和“全球伦理”的教育。高校德育内容应突破传统狭隘的地域伦理限制,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别道德比较教育,使他们学会恪守自己国家的道德规范,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全球意识和全球伦理教育,使学生学会关注人类共同命运,学会遵守人类共同的生存规则,让世界和谐共处,甚至可以增加一些全球性的伦理课程,积极开展全球伦理研究,不断地进行伦理教育内容创新。

(三)要拓展经济伦理、科技伦理、生态伦理以及生命伦理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经济伦理、科技伦理、生态伦理以及生命伦理问题日益凸现,高校德育内容的更新应积极引入人类整体发展的共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改变亦步亦趋的跟进式思维,主动站在时代的高度,积极进行全球伦理的实践和创新。

(四)要拓展网络的虚拟性教育。互联网是虚拟的数字化世界,网络的虚拟性与网上行为的高度隐蔽性是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弱化的主要原因。

四、德育教育工作方式的探讨

(一)在交往活动中进行德育。在高度开放的现实世界,人们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已无限扩展,人们的交往方式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在交往活动中进行德育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二)在情境化模式中实践德育。情境化模式就是将道德形成过程尽可能地还原为个体的生活情境,或与个体具体的生活、职业相结合,充分唤起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的经验和体验,以帮助个体学习和养成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强、思想作风好、理论和业务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把教育当作崇高的事业,不断加强师德师风修养,形成一支坚持马列主义立场、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学识渊博、身心健康的优秀教育团队。

总之,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是21世纪对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并曾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有过辉煌成就的中华民族提出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用德育观来建构一个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德育体系。我们必须将德育纳入世界精神文明建设的轨道,才能使高校德育教育再创新世纪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彭玉兰.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及德育教育审视[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2006,(12).

[2]杨良奇.大学人生价值观内化机制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6,(02).

[3]庄可.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J].甘肃科技纵横,2006,(01).

[4]方爱清.面向世界的大学的创新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2006,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