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几何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浅谈几何教学

陈春莲

(广东省梅州市学艺中学陈春莲)

几何学科在数学科中是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科学习成绩。怎样才能更好地学好此门功课,是师生渴望知道和一直寻求着的。我作为教学战线上作战了二十多年的数学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总结,有了如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几何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看图、记图、熟练画草图

本着几何研究的对象就是图形,倘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图形,那不就是与这门学科特点背道而施了吗?由此,在几何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必然要先引导学生学会看图、记图和熟练画所学图形的草图,在记忆各图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时先记图形,结合图形理解再记忆,这样才能达到容易记且记得牢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做题时,才会学于致用。二、引导学生巧记各类图形的性质、判定等

几何图形所协及的问题,无非就是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特殊点等的问题,因此,只要老师在教学中,紧扣这些问题来教学,学生也就养成一种有计划,有目标的学习思路,这是一种既简单又纯朴的学习思路,如特殊四边形的教学,这种方法就起到了极致的作用,学生只要跟着老师把各类四边形的草图框架出来,再抓住各自的边、角、对角线、对称性来学习它们的性质和判定,找出它们的共性和各自的特殊性,这样就能很轻松地理解和记忆,,否则如此多的性质、判定极容易混淆。

三、激发条件反射

题目中每一个已知条件在解题时都要发挥其作用,但学生在审题时却往往出现难于发现它的作用,不知条件怎么用,用到哪里去,这就需要名师点拔,即人们所说的给予“开窍”。老师用什么灵丹妙药来开窍呢?我认为激发条件反射是其上等药方之一。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指导学生触及某个条件马上发生条件反射,清楚这个条件的性质和作用,比如: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一半,此性质经常被学生遗忘,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在已知条件上触到斜边的中点,立马想到此性质,通过多次训练,学生自然也就熟悉了;再如读到垂直平分线,立即反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遇到角分线则反射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总之,反复这样强化训练,学生就达到了自然条件反射的习惯,敏捷的数学思维自然就形成了,正确审题的的能力与速度随之得到提高。

四、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思路

每一道题既然有它的考点,也就一定有它的解题思路。因此要完成一道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考点是什么,这个考点的解题思路怎样进行。有道是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尤其是初学者,就难上加难,有些学生在解题时经常糊里糊涂地做完了,最后还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否正确,心中没有把握。要突破这个难点,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正确引导点拔,巧妙的总结是极为关键的。细细分析,其实每道题的考点和思路是可以从它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如证明两条分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考点一般是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那么解题思路就理应首先确定为设法证三角形全等;证明两条属于同一四边形的对边相等,考点则一般是平行四边形或等腰梯形;证明一个四边形的邻边相等则证菱形;而证明比例式等积式则常考虑三角形相似等等。只要我们积极去探索,每个题都可以从已知条件和问题中,找到相应的解题思路,只有明确了解题思路,才真正读懂和读活了数学。学生要升华到这种程度,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启发是分不开的。

五、显于归纳总结常见的辅助线作法

有些几何题,由题目中的原有图形是解决不了的,这就需要适当添加辅助线,才能完成,,解决此类问题是绝大部分学生感到最伤脑筋的事情,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学生经验不足造成的,要突破这个难点,老师就要显于指导学生积极去摸索规律。其实这类问题并不是想象中的艰难,他们的共性是把作辅助线的思路隐藏在某个已知条件中,如协及到垂直平分线,往往题目中只画出了垂直平分线上某个点到已知线段其中一端的距离,我们只要再连接另一端距离就迎刃而解了。

六、强化规范格式

每次几何考试后,总有一些同学抱怨说:“方法知道,就是得分不高。

问题出在哪呢?无非就是书写格式不规范,不完整造成的。

如相似多边形单元测试中,有一道比较简单的题目:

总而言之,几何学科在学习中思维与习惯的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固然重要,但老师在课堂上的方法指导也是重要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