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幼儿快乐游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引领幼儿快乐游戏

徐菲

徐菲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河幼儿园264000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显示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为了使幼儿的学习活动更适合每个不同个体的发展需要和“最近发展区”,真正意义上实现儿童的个体建构与自主发展,我们开展了“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实践与研究。通过创设与主题活动相适应的主题性区域环境,引导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区域活动,主题活动中不断根据幼儿的需要,投放材料、创设情景,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小组的、个别化的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主题活动的教育潜力,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一、区域的生成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及季节变化,通过与幼儿共同讨论来“生成”活动区域。如中班10月份的主题是《我们爱秋天》,我就布置任务让家长带幼儿参观各种秋天的农作物,幼儿带着各种问题七嘴八舌地问:“老师,这叫什么?”“老师,这个玉米怎么是黑色的?”有的说:“我吃过这种水果。”“我妈妈买过。”……这样,根据幼儿的求知欲望和主题要求自然角中秋天的部分就“生成”了。又如,我发现中班幼儿对自己没看过的图书很感兴趣,就建议他们把家里的图书带到幼儿园来和小朋友分享,一个令幼儿流连忘返的图书角就形成了。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发现孩子们对敲打瓶瓶罐罐感兴趣,就和孩子们搜集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物品及各种表演道具,组建了“小百灵剧场”等。针对每次区域活动中人过多的现象,我引导幼儿通过分析和讨论来设置区域数量,及时更新区域内容,增添游戏材料。针对幼儿在区域活动间出现的问题,我们就把各个区域分别设在互不影响的位置。

二、区域的设置

在创设区域环境时,我们根据主题的目标和内容,不但要考虑哪些内容适合运用于区域活动,而且要考虑材料设计的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找到感兴趣的、符合自己水平的操作材料,自主选择区域活动。

走进活动室,预设的主题墙面和一排排夹子制作的进区卡映入眼帘,幼儿每天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选择感兴趣的区域进行游戏。有时幼儿很想到某一区域游戏却没有多余的空位时,还会与同伴商量互换区域,请求同伴的支持,学会了交往与谦让。活动井然有序,更便于教师的管理与指导。

宁静的阅读环境,能够帮助幼儿形成放松、舒适的心理氛围,促进幼儿有效地阅读。我们在活动室的安静角落创设“藏书阁”,并和幼儿一起动手进行了装饰。根据主题在这里为幼儿提供各种书籍。其内容包含幼儿熟悉的、不太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三种层次,以保证不同水平幼儿的阅读需要。我们和幼儿一起商量设计了阅读规则,帮助幼儿在进区阅读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藏书阁里损坏的图书,能够修补的我们和幼儿一起动手修补;对于损坏严重的我们和幼儿讨论怎样更好地利用起来,讨论结果为:孩子们挑选出部分喜欢的书页粘贴在阅读区墙面,继续和大家欣赏交流;剩余的书页我们放在创意轩中作为创作材料使用。讨论后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结果很意外,没有想到平常被丢弃的废书页还会带来这么多的乐趣。

“宝贝屋”中形象的情景呈现,让幼儿感受到“家”的存在,它会激发孩子当“大人”的愿望。这里有他们熟悉的家庭生活各个功能区。如:休息与用餐的、烹调与会客的、还有储物的,至于,孩子游戏想当谁?怎么当?做些什么?取决于孩子的愿望。这里是孩子们主宰的世界。

充满魔力的“益智馆”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他们在其间自行操作、摆弄、探索、尝试。那五颜六色的几何图形通过孩子们的拼拼贴贴,既感知了形状颜色的认识,又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在摆一摆中幼儿通过玩给小花伞排队的游戏学会了大小、按一定的规律排序。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激发了幼儿探索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在“春满园”里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悉心照顾自己的植物,在这里通过与植物零距离的照顾、观察、比较获得了丰富的直接经验,从中发现大自然的奥妙。在选择种植内容时,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易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的植物结合班级主题及季节进行区域活动。

“创意轩”中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美术材料上百种,幼儿在每天的美工区活动中发挥想象、创意制作,通过这种审美情境的体验,引起幼儿情绪上的兴奋,对美好事物产生敏锐的感知,发现美的特征,从而激起他们审美欣赏的兴趣和进行美术创作的动机。

“百搭坊”是幼儿运用各种结构元件,如积木、插塑等材料进行建构造型的游戏活动区域。我们将建构区分为搭建区、材料区、辅助材料区、欣赏区和保留区。搭建区是幼儿开展结构游戏的基础条件。安排有孩子们能够活动自如的空间条件,来满足幼儿独自、四散自由玩耍的需要。材料区是幼儿开展建构游戏的材料存放场所。建构材料选择注重幼儿年龄的适应性,保证幼儿能够自发、自由、自主地活动起来,且有利于积累经验。我们提供了奶粉桶和纸盒等各种辅助材料,激发幼儿搭建的兴趣。欣赏区是存放同伴、老师或者幼儿自己完成的作品地方。“欣赏”是一种需要、一种功能,而非固定空间。所以,它可以是在相对稳定的某个地方,比如:矮柜上、窗台上。也可以是变化中的建构情景。比如,搭建区中的情景,它同时又具有欣赏作用。“半成品保留区”是存放幼儿未完成作品地方。这里的“保留”重在幼儿的“自主”,而非教师的主导。当孩子选择我还要继续搭时,保留,就是幼儿的需要。它能满足幼儿连续搭建,并体验成功的愿望。

实践表明:良好区域环境的创设及教师正确的引导能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活动过程。孩子们在活动区中快乐地游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更利于幼儿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