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群文阅读教学的“三适”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1+X群文阅读教学的“三适”策略

黄爱珍

黄爱珍瑞安市塘下镇罗凤第二小学

摘要:“1+X群文阅读”是基于教材内一篇课文“1”教学的基础上,加上与课文议题相匹配的一组文章“X”的教学。它是语文课堂教研的巩固与深化,它重视阅读材料的结构化,将课外阅读纳入到语文课程体系,直指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X群文阅读

“1+X群文阅读”是通过教学内容的改变,倒逼课堂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教师必须减少繁琐分析等低效教学行为,为大量阅读进入语文课堂腾出时间和空间。

近几年,笔者学校语文教研组一直在探索“1+X群文阅读”教学,并积极地探索有关“1+X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适时添“X”

(一)一课时中“X”的位置

在“1+X群文阅读”教学中,“1”与““X””是一个有联系、有时间、空间逐步推进的结构体。就一课时而言,“X”可以在课前、课中或课后添加。

1.课前

笔者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给予是快乐的》一课,在导入新课时,就添加了阅读链接《给,永远比拿愉快》。此“X”的添加与课文的主题是一致的。接着,让孩子们快速默读之后,找一找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然后读读含义深刻的句子,再揭示本课课题,并很好地处理了“给”(jǐ,gěi)的两种读音,真是一举两得。

2.课中

教研组徐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中,拓展补充了张秋生的儿歌《蒲公英》。这首儿歌向儿童介绍了蒲公英繁殖及生长的过程,对课文的内容恰好是个不错的补充。课中通过这种“1+X”群文阅读,学生的阅读面拓宽了,对事物的认知丰富了,对情感的体悟也更深了。

3.课后

“X”添加在课后的做法,就是学完了课内的一篇文章之后,随即添加课外的几篇文章。学完课文《给予是快乐的》,徐老师再增加2篇丹·克拉克的文章《风中的木桶》、《小狗待售》。课堂结束后,她让学生再找丹·克拉克“一事一理”写法的文章。这样,由学习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后学习其他作家的多篇作品,这种教学的内涵已不限于阅读文本进入课堂后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不仅将课内与课外有效结合在一起,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不同课时“X”的位置

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文本、所有的课时都可以进行“1+X群文阅读”一般做法是:在第一课时先完成“1”的教学,第二课时再加入“X”。比如:

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七颗钻石》第一课时,在夯实课文“1”的基础,引导孩子发现故事中“水罐”的特点,并顺势梳理课文脉络,学习讲故事;第二课时,引入与课文“1”有相同特点的两篇群文《幸福鸟》和《田螺姑娘》。在比较阅读中,学生最终发现《幸福鸟》首尾呼应的特点,并这种方法创编课文《七颗钻石》的美好结尾。课文“1”与群文“X”在核心目标的引领下,实现了相互交叉,相互补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二、适量加“X”

“1+X群文阅读”并不是“X”加得越多越好。“X”加多少篇、加多少量、加多少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有规划。以下借绍兴市北海小学副校长吴淼峰老师在一所学校开展的1+X群文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观摩课《一件运动衫》为例阐述。

1.多少篇

一堂40分钟的课想要再加入“X”,是极其困难的,一般情况下不多于3篇;吴老师在一堂课的前半部分时间里只与学生讨论2个话题:1.这是一件怎样的运动衫?发现反复写法;2.如此详细介绍这件运动衫的原因是什么,合作完成“情节发展梯”,理解一波三折写法。接着课的后半部分补充2篇“X”,分别是《一块钱》和《父亲的日记》。课后任务:再带回去一篇文章《妈妈的银行存款》。

从五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加多少篇“X”是要执教者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情来确定的。

2.多少量

吴老师在2篇“X”的量上也考虑了学情。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五年级学生默读速度的要求,他将第1篇“X”《一块钱》和第2篇《父亲的日记》修改成1000字左右,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用不同类型的默读方法完成。

“1+X”群文阅读教学在一节课内用得比较多的是默读和略读、浏览,这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阅读方式。吴老师2篇“X”的呈现与量的控制其实就是训练学生的默读速度,即小学生1分钟默读速度达到300字的目标。

三、适度教“X”

在“1+X群文阅读”教学中,除适时把握时间和适量控制篇目以外,选哪些文章组成“群”,极大地考验着教师的阅读视野、阅读品味和阅读教育理念。选好群文后又如何适度地教好“X”,更是执教者需要考虑的。以下笔者将从不同角度选择“X”,不同维度教学“X”,以及在“X”的难度把握上做以下阐述。

(一)角度

添加“X”的角度可以是多方面的,如:可以是同一主题的文章,可以是同一作者的文章,可以是同一内容、同一文体、同一种表达形式的文章,也可以是某种观点等。

1.以主题组篇

以主题为视角组篇,一篇带多篇,牵主题一发,带动听说读写全身。

如在上《学会看病》的课例时,整堂课以“纠结的母爱”为主题,在短短的40分钟里引导学生阅读了作家毕淑敏的另外两篇文章:《剥豆》和《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由梳理情节到体会情感变化,开启了“X”+“1”+“X”再回到主题“1”的课堂模式。

(二)维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倡导多元的、多维度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张力,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质疑能力

“1+X”群文阅读教学,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巨大的思考空间,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疑惑,难以全面理解,需要在交流讨论中厘清。在“X”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质疑讨论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同学进行讨论。

(三)难度

1.“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一个抓手,一种样本。教师要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它看作一种可以改造的内容,要根据学情审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创造性地处理加工教材,有意识地扩展阅读内容、自选课外资源尤为重要。用教材“1”创造性选择处理群文“X”,这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教师扩大阅读视野,提高阅读品味,更新阅读理念。

2.“立足课堂,超越课堂”——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堂空间的束缚,教师要勇于带领学生“走出去”,用丰富的群文资源“X”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如何超越?这又是一大难题。在今后的“1+X”群文阅读的研究道路上,笔者所在团队将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曹鸿飞.1+X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11)

4.蒋军晶.和孩子一起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6(2014.7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