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陶寺村关帝庙调查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山西陶寺村关帝庙调查报告

强潇

强潇山西师范大学

三国时代的蜀将关羽(160-219),字云长,河东解县(山西运城解州镇西关)人。死后追谥为:“壮缪侯”,在湖北当阳玉泉山立祠祭祀。由于其忠义勇武而名垂千古,他不仅得到百姓爱戴,也得到朝廷的多次赏封;宋哲宗封其为“显烈王”,元代加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神宗加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清顺治皇帝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不仅如此,民间还把关羽说成是“万能之神”,凡司命录、佐科举、保平安、除灾病、驱邪恶、诛叛逆、寻冥司,甚至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亦非关羽莫属。“职务”之多地位之高,名声之大,影响之深,在我国民间神祗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这次关帝庙的调查就来到临汾市襄汾县陶寺村。

一、帝尧之都,天下之中

陶寺乡位于襄汾县东,包括二十多个村子,我们所调查的关帝庙就在陶寺乡陶寺村,这里也是乡政府所在地。这里的陶寺遗址是尧的都城所在之处,是历史上最早的“天下之中”,也就是“中国”这两个字的来源。4000多年的历史沉淀,使这片古老的土地到处散发着文明的气息。这里就是最初的“中国”。

陶寺村距离襄汾县城很近,每天都有很多村民坐上小巴车来往于襄汾县城和陶寺村采购生活用品和一些必需品。我们坐车仅二十分钟就从襄汾县到达了陶寺村,迎面是一座高大的门楼,上书:“尧都陶寺”。左右各有一联,左书:“凭城墙宫殿观象台便知中国起源”;右写:“有龟鼓龙磐青铜器是为文明起始”。门楼右侧有一所中学,名为“陶寺中学”。

陶寺之名来源于一座寺庙。在现今陶寺中学的位置曾经有一个叫做陶寺的大寺庙,庙里有百十来个僧人。一九三七年日本人入侵之前,庙里还有一百多亩地以及干活的长工。村子里给了僧人们地和耕地的骡子,作为回报,僧人们免费为村民们念经祈福。

陶寺村现有六千多亩地,一九三七年以前有七千多亩,陶寺村民一直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玉米,近年开始种植中药材——地黄。村中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很多老人留在村中。陶寺村有3600多人,11个生产队,据村民介绍,村中张姓、秦姓两家曾是大户,其他姓氏的人很多是由外村迁入的,比如一家姓教的,全村只此一家,据他介绍,他们家是河北人,是在他老爷爷时候,也就是清朝时候就已经迁入了。外来迁入人口经过百年的融合,逐渐入乡随俗,也有了关公信仰,祭祀、供奉关帝。

二、公共空间与村落记忆

公共空间为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生活的村民提供了交往的场所,这也是一个村落的中心所在地,所以很多公共空间依然保留着顽强的生命力。

以陶寺村关帝庙为中心,向东西南北辐射,包括牌楼、戏台、娘娘庙等,形成了陶寺村特有的公共空间,这里是举行庙会、集市、看戏的场所,也是村民祭祀的所在地。

陶寺村曾经有很多的庙、观,包括关帝庙、祖师庙、玉皇庙、三清庙、娘娘庙等,供奉着各种菩萨二十多座。这里的村民很信奉神,村民们分成十多个搭儿,一个搭儿有十户左右,要供奉或者闹红火的时候,这些搭儿几十户人家都要出钱。这种搭儿的管理方式如同生产队一样,陶寺村的村民已经把信仰和生活紧密相连了。

一九四八年,襄汾还叫襄陵,与汾城合并之后改名襄汾。解放军徐向前十八兵团、十九兵团、二十兵团就驻扎在陶寺村,攻打临汾城,但久攻不下。由于补给不足,就解放军部队便下令将村里的寺庙拆除当柴火烧,连那棵千年古槐也未能幸免。庙前的卷棚和牌楼是在日本人入侵之时已经被毁。文化大革命时期,陶寺村关帝庙也曾遭到破坏,关帝像被人从庙里拉了出来,后来修缮时重新请了回来。

三、陶寺村关帝庙

陶寺村的关帝庙有十几座,如今仅剩位于村中心的一座了。这座关帝庙其实是“关圣庙”。陶寺村关帝庙,坐西朝东,在村子的正中心。一九四八年以前,这里其实是一个建筑群。正中为关圣庙,前为卷棚,也叫献殿,再前为牌楼,往东偏南有一棵千年古槐,需四人合围才能抱住,仅古槐裸露在地面的根须便可容纳上百人。正东为戏台,与关圣庙遥遥相对,这个戏台建在路中,不唱戏的时候,台板拆掉,人和牲畜便可通过。关圣庙之南为娘娘庙,据村民讲,这位娘娘娘家为中梁村人,婆家为陶寺村。

据关圣庙碑文记载,此庙始建于元大德年间,当时为土庙,明正德年间进行重建,初具规模,康熙年间曾进行过一次大的修缮。公元二零零八年,省文物局古建筑队也曾进行重修。整个庙宇,由四根四方八棱石柱支撑,辅以两根木脚柱,支撑着直径80厘米,跨度9米的四根大梁。石柱雕刻,线条流畅,龙飞凤舞,很是精美,如今虽已风化磨损,依稀可见当年之貌。大殿三层歇山顶,斗拱交错,每层楼角上有八角铜铸风铃,造型精美,气势雄伟。第二层顶中挂匾:关圣庙。庙正中上方有一门匾,上书:“中天一柱”,门两边脚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为:“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下联为:“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横批:“忠义千秋”。殿内有近三米高的关帝坐像,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说,身高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关帝像左为关平捧印,右为周仓扛刀,扛着的便是关帝的兵器青龙偃月刀。殿内还有一尊半人高,长一米五,宽一米的香炉,逢初一十五便会有信众前来进香供奉。不仅是本村村民,附近村子的人们也会来拜,多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妇女,而男人并不多供奉。供奉的时候,一天三烧香:清晨、正午、晚上。过去,庙里常年灯火不灭。旧社会时,若村里有人打官司,不论输赢,都要先罚三斤油,倒进关帝像前的大缸之中,点长明灯,这是约定俗成的事情,多数人祭拜关帝,都是求财、求福、求吉利的。

关帝庙前,每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都会举办庙会,这是从唐朝就已经流传下来的习俗。解放前的庙会很是热闹,从早上一直持续到深夜,整整闹一天,据说是闹土地神。距离关圣庙百里有座土地庙,每年二月二,从关帝庙出发,红火、娱神活动一路走一路演,一直到百里外的土地庙烧香,烧香后再回到出发地,下午,同样的队伍要一直走到西门外,人们叫做“送瘟神”。旧时人们对发生瘟疫和疾病不能做出合理解释,认为瘟疫是瘟神降灾于人间,故平时不仅祭祀瘟神,还有在特定的时间送瘟神,祈求来年一家人身体健康。现今,听村民说,二月二的庙会前十几年都中断过,直到去年才恢复,而且花样也没有以前多,也没有以前热闹了。距离陶寺村五里地外有个南台山,山上修筑很多庙,供奉的是一些小鬼,每到二月二时,山上便搭戏台子,唱三天戏,而且要抬着关圣庙南的娘娘神像上山,这就是“娘娘上山”,具体上山做什么,现在知道的人也不多了。

除了庙会,陶寺村关帝庙前还是曾经的大集所在地,每逢二、五、八便逢集,届时,周围乡村的人们都会来到关帝庙前赶集,购买用品,交换货物,还有各种手工艺艺人展示手艺,推销货品。现今的集市也没有当年热闹,陶寺村规划出一片空地,距离关帝庙有二三里,集也集中在那里了。

四、结语

陶寺村的关帝庙保存的很完整,尽管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牌楼、戏台、古槐等相继被毁,但是陶寺村依然保留着很好的民间关公信仰,关公在民间是正义、仁善与财神的象征,因此调查各地关帝庙对于关公文化和关公信仰来说是很有必要的。陶寺村被称为帝尧之都,不仅是因为在这里发现了陶寺遗迹,也许会将人类的出现提前几千年,还有的更多是村民信仰的物化依然屹立,心中的信仰不灭。

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对于一些传统的古老的祭祀、信仰嗤之以鼻,但同时我们要知道,正是这样的信仰支撑着村民一代一代的传承。关帝庙的存在不仅仅是一座古建筑,它所承载的是多少代人的记忆与传承,是一个古村的兴衰发展,因此,关注关公文化的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强潇(1990――):山西省吉县人,汉族,山西师范大学民俗学2014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