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1

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

薛峰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探索

薛峰山东省滕州市姜屯镇中心小学277521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其核心的“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进而转变教学行为,引导儿童去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形成良好的习惯,为他们美丽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直面新课程,思考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挑战时,如何教与学?在实践中,我们感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在这种变革中产生新的变化,把孩子的眼光引到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尤其是《品德与生活》课,“让学生在发展中生活,在生活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相应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

首先,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课。皮亚杰说过,儿童学习最根本的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有意注意不强,如果你单纯去讲,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所以,我在教学中常组织一些有趣而实用的活动。

《认识新朋友》一活动是针对刚入学的小朋友的心理设计的。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老师,孩子们有一种怯生生的感觉,怎样消除这种恐惧感呢?于是,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我们都是好朋友”的主题活动。

活动前我让孩子们把平时自己最喜欢吃、最喜欢玩的东西带到学校来,并准备一个自己最拿手的节目。活动开始时,我们一边唱歌一边“猜歌名”,猜来猜去猜到了“找朋友”这首歌。我们一起玩起了找朋友的游戏,孩子们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我说:“大家都找到了好朋友,我们把自己带来的好吃的、好玩的拿出来大家共同分享吧!”在这个过程中,我又引导孩子们大胆地表现自我,把自己最拿手的节目展示出来。整个活动中,歌声、欢笑声、交流声不绝于耳,不难看到,孩子们已经开始互相接纳,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为了促进孩子们间更进一步相互了解,我又不失时地机引导孩子们:“通过游戏你认识了哪些朋友?他们都长得什么样?你能不能给他们画张像呢?”接着,孩子们在座位上,平心静气地思考了一会儿,拿出了绘画的纸和笔。一幅幅画像画出来了,孩子们互相欣赏着,互相评价着,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我们都是好朋友”的主题活动中,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又展示了自我,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项活动,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感受到了学校生活的乐趣。

学生的生活即课堂。如在教学《种养一棵花》一课时,我让学生在放“五一”长假的时间里种一棵花,每天认真观察花的生长变化,写出观察日记;有条件的可以拍成照片,记录每天花的生长情况,同时,要求学生每天浇水、护理,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认识花儿的美丽,感受劳动的乐趣,从而去自觉地保护花草。

组织分角色编、演小品。如在教学《互相提个醒》一课时,我组织同学表演了吃冷饮肚子疼,及爸妈在田地里锄草时中暑的小品,活灵活现地把生活搬上了课堂,学生深受启发,从而知道了怎样做,同时受到了爱父母的教育。

另外,根据教学需要我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辩论大赛、实话实说等活动,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构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指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伙伴;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更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情景表演等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只靠听讲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

再次,进行教学评价创新。

评价工作是课改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激励儿童成长与进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因此,它关注每位学生的活动过程,重视儿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重过程胜于重结论,可以采用灵活多样、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它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真实、细致地再现学生活动、发展的过程,如评语、访谈、成长资料袋、儿童作品展、情景测验等。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要多几个尺度去衡量学生,不搞整齐划一,而是看每一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是否有发展,和自己比较,给每个孩子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探索的自信,让每个孩子拥有一个五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