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高中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1

生命教育在高中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张世龙

张世龙新疆兵团农九师龙珍高级中学834601

摘要:有一种教学理念叫做生命教育。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关注人生命的教育,它可以被理解成人对生命价值的一种精神追求,而这种生命教育应用在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生命价值。本文将在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生命教育在高中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并归纳总结生命教育在高中体育教育中应用上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中体育应用途径

一、对生命教育的理解

1.有关于生命教育的定义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使其能够正确认识人生命的价值,通过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有关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生命与生活的真正意义,总而言之,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进行的相关教育。这个观点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首次提出的,并且在他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而后这种理念迅速得到认同和推广,并形成了世界上一种新型的教育思潮。

2.有关国内学者的现点

刘济良教授目前在河南大学任教,在全面考察了国内部分学者的意见之后,他提出了自己所认同的生命教育,即:以学生物质的生命为前提,在学生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使之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

而对于个体生命,从其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需要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培养,通过这种生命意识使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并培养学生追求生命意识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对生命意义有充分的认识,能够追求更高的生命价值,能够活出生命其身的意蕴,使生命达到辉煌。

二、生命教育在高中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针对目前高中的体育教育,有一些弊端给生命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不便。体育课程的体育项目设置落后,教师授课的形式极其单一,完全不符合生命教育渗透的原理。要想生命教育能够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起到良好的作用,应该在高中体育课程中制定出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方案,而在授课形式上更加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电子设备的优势,传授先进的知识信息源,加强巩固对课堂生命教育动态的新型体验式教学,做到体验与理论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对生命教育学习的兴趣。所以在高中体育教育的课堂上在这一点上还需要进行改革。学生对终身体育意识非常薄弱,缺少专业教师的细心引导。要想在体育教育中融洽地渗透生命教育元素,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指导与灌输。课外的体育锻炼作为体育课活跃的延伸部分,更能体现学生锻炼的自主性,这一部分也是终身体育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加强对学生在这方面的引导,能够使学生在兴趣中去体会体育锻炼对生命的意义。

高中体育课堂班级人数设置明显不合理,导致体育课堂效果不明显。班级人数多与少,对体育课的成效有非常大的影响。大家都知道课堂组织对于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在秩序并然的课堂,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会高;并且一个班级上课的人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数众多的体育课堂显然不利于教师对于学生个体的关照。体育教学的集体组织形式固然有一定的便利,但过多的人数就会加大体育教学中教师组织管理的难度,也就是说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的指导就会大幅度减少,过多的学生还会导致体育教师的精力减弱。因此,高中教育在体育课的人员班型排定时,需要考虑教师与学生最佳的比例关系,以求能够达到最佳的搭档配合,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高中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新时代的高中体育教育发展模式,总的来说来有三个方面的研究方向:第一是要抢在时代发展前沿的素质体育教育观念。这种观念要求把“综合、协调、完善和个性”这三个发展理念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能够真正地贯彻到我们当前的高中体育素质教育中去。第二是现代高中的体育课程要求必须围绕把在校的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同时兼备新型的生命观、健康观、运动观、审美观的综合实用型人才。而设置和改革体育课程就是使体育教育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最后,要制定相关的具体对策和相应的实施方法。这就要求在全国高中的体育教育中不仅要全方位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而且还需要能够切实担负起当代高中生“健康第一”的体育意识。

三、生命教育应用于高中体育教育中的意义

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的是人本教育,而生命教育的内容则是人本教育的体现,同样是人本教育,所以说这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它们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生命教育在高中体育课中的应用,要通过体育教育体验式的引导让每一个高中生懂得生命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从而让当代青少年珍惜生命,能够学会自我心理调整,能够进行自我控制,不会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以及危害自身的行为。所以,在当代社会中生命教育至关重要,需要教师从根本上重视起来,对学生加以指导,从而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为社会的和谐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庆丰论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0,(S2)。

[2]李琴生命教育在初中体育教育中的应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9)。

[3]杨刚浅谈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