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学习型农村的实践与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5-15
/ 3

创建学习型农村的实践与探索

常建国武喜娃

山西省临猗县教育局临猗044100

摘要:创建学习型农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农民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山西省临猗县是个纯农业县,全县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心在农村。本文谨结合临猗县创建学习型农村的实践,进行有益探讨。

关键词:学习型农村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知识经济文化大院Foundationstudycountrysidepracticeandexploration

ChangJianguoWuXiwa

Abstract:Thefoundationstudycountrysideisconstructsthemodernagriculturethewaythatmustbetaken,istheknowledgeeconomytimeobjectiverequest,isthesocialismnewruralreconstructionurgentneed,isfarmerownsurvivalandthedevelopmentinevitablychoice.TheShanxiProvincelinyicountyisthepureagriculturalcounty,countywide550,000people,inwhichagriculturalpopulation500,000,comprehensiveconstructionwelloffsocietyscenterofgravityincountryside.Thisarticlesincerelyunifiesthelinyicountyfoundationstudycountrysidethepractice,carriesonthebeneficialdiscussion.

Keywords:StudycountrysideNewruralreconstructionNewpeasantknowledgeeconomyCultureyard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39-03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举措,就是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开展全民终身学习,全面推进学习化社会的创建。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途径,需要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农业是农民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学习型农业。知识经济的崛起使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领域成为智能型经营管理,农民要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进而向知识型、智能型转化,这就要求人们通过学习,改善和提升其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以搭上知识经济的快车道。建设新农村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实现这个目标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创建学习型农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农民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山西省临猗县是个纯农业县,全县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心在农村。本文谨结合临猗县创建学习型农村的实践,进行有益探讨。

1.创建学习型农村运行模式

创建学习型社会,就是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剔除“学校是唯一的学习机构”的传统观点,确立家庭、各类学校、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公共场所、大众传媒都是每个社会成员从事学习场所的新理念,建立一个处处有学习场所的氛围,确保每个社会成员的学习权利得到保障、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生存和发展状态得到改善。临猗县根据当地农村实际,力求学习载体拓展,学习平台多元,构建了五种学习型社会模式:

1.1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是对农民实施教育的重要阵地,多年来为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推进农业科学调产、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应有作用。临猗县在实践中探索推广了八种乡(镇)村办学模式:即投入资金,创建新型农校;立足服务,把农校办在乡(镇)政府或村委会;强化管理,把农校办在中心学校;沟通普教,把农校办在初中、高中;发挥优势,把农校办在小学、幼儿园;挖潜资源,把农校办在职业中学;注重实践,把农校办在先进乡(镇)村企业或民营企业;产教结合,把农校办在乡(镇)农科站。目前,全县16个乡(镇)和375个行政村均建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其中,牛杜镇农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北景、猗氏、卓里、孙吉、角杯、临晋6所乡(镇)农校被授予“达教育部规程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55所村级农校被省、市、县授予示范性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1.2村级文化大院。农村文化大院,又称农民文化活动中心,是新时期农村文化工作由“小文化”向“大文化”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一种符合农村实际、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文化建设模式。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此时,他们求乐、求艺、求美、求文、求健康的愿望十分迫切。临猗县借此契机,大力创建村级文化大院,推出文化大院建设十有硬件标准,即有文艺活动室、娱乐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计算机室、文化信息室、资料档案室、特色文化展示室、报纸宣传栏、篮球运动场、活动小广场。同时提出组建锣鼓队、腰鼓队、体育队、书画社等文体团队。并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桌椅、图书、报刊杂志、扑克、象棋、跳棋、台球、羽毛球、乒乓球、健身器材等;制作宣传板面;绘制文化、科技、计生、法律、防震、安全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墙报;购置文艺演出服装、道具、乐器等。以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重点推进村为突破创建文化大院,全县现有村级文化大院110个。

1.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由从事某一专业或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为了维护和实现其共同利益,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围绕某一产品、某类产品、某一专业生产经营领域及产前、产中和产后某些环节而开展服务,它们以合作制原则为指导,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形式多样,机制灵活,是最具活力的组织。临猗县在兴办主体上,坚持多元化,鼓励农民自办、合伙办,特别是鼓励和引导果林大户、科技能人、农民经纪人、农业技术人员牵头。临猗县是全国和山西省的果品大县、小麦大县、棉花大县,该县围绕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县已建立果树专业协会、专业研究会、专业合作社1020个,枣树专业协会、专业研究会、专业合作社78个,油桃专业协会、专业研究会63个,江石榴专业协会、专业研究会42个,小麦专业协会、专业研究会33个,棉花专业协会、专业研究会57个,果品加工专业研究会、专业合作社103个,从事各类专业协会、专业研究会、专业合作社的会员达2.1万人。这些会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生产,经常聚集在一起,预测此项产业发展前景,交流此项产业社会信息,探讨此项产业先进技术,磋商此项产业管理技艺,分析此项产业市场走势。

1.4家庭。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它既是每个人教育和学习的起点站,又是家庭成员在每日生活中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成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家庭和谐、经济收入,以及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任老师,早期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今后的事业发展和人格都会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大力增加父母的学习机会,使其获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知识,不仅能够改变家庭的生活环境,而且能够使孩子早期受到良好的教育。倡导和营造父母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父子辈和祖孙辈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共享学习成果、共同探讨问题的互动共享学习,能使人的思想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所以学习型家庭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临猗县在调查典型、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拟定印发了《学习型个人标准》、《学习型家庭标准》、《学习型行政村标准》、《学习型乡(镇)标准》、《学习型单位标准》。在创建学习型家庭中,实施了农家书屋工程,截止2008年底,临猗县共建农家书屋980个,覆盖全县三分之一以上行政村、30%以上的农民。

1.5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计算机、电视台等公共传播媒体,它们在文化、科技、教育事业中历来占重要的一席之地。其特点是具有广泛性、时效性、选择性、针对性、志愿性、互助性、多样性、直观性,它们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开展非正规、非正式公民学习活动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大众传媒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自由探索、尝试、创造能力,突破固有的教育环境、时空限制、与现实世界联系,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教育境界。今天,大众传媒数量之多、覆盖面之广、收视率之高、表现形式之丰富,使它们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来源、技术来源、知识来源,成为广大农民更多地以自我导向的方式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园地。同时,它们还可以通过对社会各类学习信息或学习资源的发布,起到在读者和其他终身学习渠道之间的桥梁作用。临猗县80%以上农户订有指导当地主导产业的《果农报》、《果树杂志》等报刊杂志,户户有电视机,10%的农户有计算机,其中7%的农户计算机联网,50%以上的行政村配备了现代远程教育设施,为全民参与学习活动奠定了物质条件。

2.培养新时期社会所需人才

建设学习型农村,就是努力使农村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以最低的代价、最有效的形式、最便捷的途径、最小的心理障碍获得科学知识、应用技能、先进文化、现代理念,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使每个人都过上更和谐、更充实、更美满、更符合生命真谛的生活。基于这种认识,临猗县在创建学习型农村中,立足促使农民成为五种新型人才。

2.1培养引导农民成为新型农民。新型农民要具有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要善于洞察正处在孕育、萌动或刚刚起步阶段,还没有被人们形成共识的新生事物;要勇于创新,以科学的态度,敢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同时,要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骨干力量。临猗县通过各种学习型组织,培育出一大批新型农民,他们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大显伸手。北辛乡根据果业生产的发展,乡建起果树培训中心,25个行政村办起果树培训学校,兴起52个农民果树研究会,创办了《农村苑》小报,组织国家级、省级果树专家传授高新技术。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输入,每户有一名果树技术员,全乡年产苹果逾亿公斤,成为新跃起的全国最大乡级商品苹果生产基地。山东庄村民隋晓黑,通过多种方式学习掌握梨枣管理技术,在发展枣业上独辟蹊径,成立了临猗县第一个农民梨枣研究会,并自任会长;自编出版了《枣农实践100例》、《务枣经》、《图说枣树高效栽培技术》三本书,作为宣传资料;在当地讲授枣树栽培管理技术的同时,应邀到天津、河南、山东、陕西等省市枣区义务讲学。在他的带动下,山东庄户户栽梨枣树,家家有技术员,每年人均枣业收入1万余元,并带动了我国梨枣业的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共栽梨枣5亿多株。这5亿多株梨枣都和山东庄有直接和间接的“血缘”。其中,从山东庄直接卖出去的苗木或接穗就有1亿多株。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在头条报道了隋晓黑编写的《枣农实践100例》一书的消息。《中国经济时报》曾以“草根专家成了新型农民典型”为题,报道了隋晓黑的先进事迹。

2.2培育引导农民成为新兴工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大力推进,促使临猗县形成50万亩苹果园、50万亩小杂果、50万亩高效农田的全新种植新格局。围绕果品加工兴起的果脯、果干、果圈、果酸、果胶、果汁、果茶、果丹皮等加工企业达1800多个。与此相匹配的纸箱、胶印、胶带、保鲜袋、商标签等产品加工企业达300多家。同时,围绕新农村建设而兴起的砖厂、预制板厂、瓷砖厂、水泥厂、铝合金厂等企业及建筑业,在临猗县迅速兴起。这些企业、建筑业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销售人员、操作人员和服务人员。一大批农民通过各类学习型组织对自己进行充电,成了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工人。耽子镇6000多名农民,通过书报和计算机自学、镇农校培训、村级文化大院理念更新后,到本镇的孙远、堡里、后土营等村从事果品加工生产,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2.3培育引导农民成为新经纪人。临猗县年产苹果8亿公斤以上,用60吨的火车皮装,要装13000多车,销售如此多的苹果,需要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同时,临猗县有各类乡(镇)村企业和民营企业2500多个,需要一大批营销人员。为此,临猗县乡(镇)村两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村级文化大院,注重对农民市场信息、市场知识培训教育,并鼓励支持农民浏览网页、订阅报刊、互动学习。此外,各乡(镇)创办了以营销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小报,每月印刷一期。通过多种形式学习,一大批农民成为活跃市场经济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新经纪人。目前,临猗县已在国内28个省市和莫斯科、河内等地建立苹果销售市场371个,全县有各类营销人员1.9万人。卓逸村在组织农民学习营销知识的同时,成立了苹果营销合作总社,全村140多户,就有苹果经纪人150多人。这些人足迹遍及全国24个省市和俄罗斯、越南等4国。2008年,仅苹果经纪产业达到880万元,全村人均1.3万元。2009年5月1日,全国50多名果商自发结队,为该村赠送了一块“河东经纪人第一村”匾额。

2.4培育引导农民成为新型农民工。农民工是城市化建设加快和现代化进程提速的推动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天的农民工不同于以往的民工,他们一方面要适应城市环境,一方面要备有职业技能。因此,对农民工教育是构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农民工而言,唯有学习,才能适应城市生活环境、取得理想就业岗位、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唯有知识更新,才能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并提升就业能力;唯有农民工教育,才能使人力资源开发成人力资本。基于这种全新的认识,临猗县采取五项措施,强化对农民工的培育和输出。其一,成立了临猗县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就业服务中心;其二,组建了临猗县农村劳动力教育就业网;其三,确定县第一职业中学和9所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农民工培训基地”;其四,编印了《农民工必备知识》学习培训资料,发至各行政村、已就业农民工或准备就业农民工;其五,2003年,县委、县政府在县政府大楼前隆重举行了首届农民工赴广州、温州欢送仪式。近几年,临猗县通过培训向北京、上海、广州、青岛等15个城市的企业、商场、宾馆、餐饮业、建筑业、制造业、家政服务输出农民工5.6万多人。并涌现出一批在企业、商业界有作为的农民工。蔡村农民丁满勤,在北京办起蛋糕加工厂,由于厂内水管网限制,建的是旱厕。为了减少环境污染,他翻阅了大量资料,通过多次试验,发明了“不用水、免冲洗、无臭味”的生态厕所,获得三项专利。目前,丁满勤已在北京改建了上百个生态厕所,同时在他的老家万荣、新绛、平陆等县的农村中小学推广了这种厕所。

2.5培育引导农民成为新文化人。农民在获得物质富有的同时,渴求文化品位的提升。临猗县各类学习型组织,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内涵,把乡土文化作为拉动新农村建设的引擎,一方面向农民讲授文艺、书法、绘画、剪纸等方面的知识,并鼓励农民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编写农业科技图书,开展书法展示活动,参加棋艺竞赛活动。一方面组建秧歌队、快板队、合唱队等文艺宣传队伍,在农村日常生活中和节假日开展表演、比赛活动,在发展先进文化中培育文化新人。新庄村“铁民校”,自解放至今,坚持自编自演快板培育农民、激发农民,全村1400多人,男女老少能编会表的达800多人。上至八十岁的耄耋老人,下至四五岁的稚嫩儿童,都能说表不少优美动人的快板。先后编演了近千首快板。山西电视台的《黄土地栏目》、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之窗》和《农村文化寻访栏目》都对此作了报道。宏土村青年农民吕宜红,借阅村文化大院书籍自学,向从事多年表演的村民请教,根据本县蔡村村长张小民乐做人民公仆而献身的事迹,编写的七场现代戏《村长张小民》,在县大礼堂演出后,受到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西齐永村民毋牧泉,自筹资金办起书店,既服务了社会,又提高了自身文化素质。2007年,县文联专此为他出了一期《桑泉》专刊,编发了他所写的诗歌、小说、散文、故事5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