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隐喻认知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英语隐喻认知论

杨彦红

杨彦红

摘要:隐喻的本质问题一直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所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对隐喻的认知研究意义和认知的本质作一论述,并且分析了隐喻认知的构建离不开社会文化,因此隐喻研究与文化研究不可分离。

关键词:隐喻;认知;意义;本质;文化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以欧美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为首的学术界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传统上被视为一种修辞格的“隐喻”。1980年,在Lakoff和Johnson的“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他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即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是人们用一种事物认识、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如今隐喻研究已超越语言本身的范围,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本质。

一、隐喻认知的研究意义

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处理的认知过程,以及语言和思维的操作过程。隐喻的语言学研究涉及概念系统、语言系统以及两者之间的体现关系。因此,在宏观平面上,隐喻研究的认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隐喻涉及述谓结构及其句法体现。研究述谓结构的有早期的格语法(Fillmore1968,Gruber1965)、形式主义的论元结构、题元结构(Grimshaw1990),有框架语义(Fillmore1982),也有功能主义的表义过程(Halliday1994)、义位结构(Lamb1999),还有功能和形式之间的认知语义结构(Jackendoff1990)。这些理论对语义结构的研究或多或少是接受动词中心论的,他们都注意动词语义和作谓元的语义之间的功能关系,甚至有些理论模式还将功能关系延伸到概念关系。但是,这些研究模式很少涉及隐喻,而语言和思维过程中却饱含隐喻。因此,隐喻的研究为认知系统和认知操作的构拟提出了新的课题,开辟了新的领域。

二、隐喻的认知本质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即隐喻的基本作用就是把一个事物(始源域SourceDomain)的某些特征将推理类型映射(Mapping)到另一事物(目标域TargetDomain)的认知过程。一个范畴赖以得到解释的概念域是用另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通常,人们是把较为熟悉、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抽象的概念域上,以便于对后者的理解。认知学派将隐喻看作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是“概念系统中跨认知域的投射”。“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其普遍性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体现在思维和行动中,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和行动所依赖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隐喻的”(LakoffJohnson,1980)。换言之,隐喻构建我们的感知、思维和行为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方式。隐喻的认知基础是以日常生活的基本经验为基础的意象图式(ImageSchema)。因此,隐喻的认知观念被称为隐喻的经验主义(Experientialism),它有别于哲学上的经验主义(Empiricism),不仅包括个体对世界的独特经验,更强调作为自然和社会环境一部分的普遍经验。

关于隐喻的运作机制,Lakoff和Johnson借用了数学术语“映射”(Mapping)来进行描述,形成了学术界所说的“映射论”(MappingTheory)。其基本观点是,隐喻就是由始发模型(SourceModel)向目的模型(TargetModel)的结构映射。因此,隐喻包含两个认知域,隐喻就是由一个熟悉的域向一个待知域的映射,人们往往参照熟悉的、有形的认识、思维和经历来表达无形的、抽象的、难以定义的概念,这种映射的构建要依赖一定的认知语境进行。比如在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隐喻中,money是始发模型,time是目的模型。金钱具有“有价值”、“有限而珍贵”、“为享受服务需要支付”等特点,而时间也具有类似的特征,特别是在美国更是如此。因此,通过二者的映射就构建了“时间就是金钱”这样的隐喻。关于隐喻的分类,学者们因研究视角不同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按照新奇与否的标准,隐喻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表达效果新颖的新奇隐喻(novelmetaphor),如“BeijingOlympicgamesareatouchstoneoftheattitudesofothercountriestowardChina.(北京奥运会是检验其他国家对中国态度的试金石)”;二是语言使用者自觉不自觉地使用的规约性隐喻(conventionalizedmetaphor),如“山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观超越了亚里士多德时代隐喻的词汇层面。隐喻不仅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种表达,由词汇隐喻形成的表达被视为规约性隐喻表达(conventionalizedmetaphoricalexpressions)。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Lakoff和Johnson就举出了这样个例子:

Youarewastingmytime.

Idon′thavethetimetogiveyou.

Howdoyouspendyourtimethesedays?

Youarerunningoutoftime.

Youneedtobudgetyourtime.

Youdon′tuseyourtimeprofitably.

依据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认知理论,以上表达均被视为隐喻表达,因为以上例子中用来描述时间的wasting、have、spend、runningoutof、budget、use以及profitably都可以用来描述money。换言之,这些隐喻表达是由Timeismoney这一基本概念隐喻派生而来的。同时,这些隐喻表达在语言使用中已经成为交际主体的一种有规律的约定,因此被视为规约性隐喻表达。总之,隐喻现象在本质上是认知的,不仅体现在是词汇学层面上,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规约性表达,这种表达也常被借用到文学创作中,以达到隐晦主题的创作目的。

三、隐喻研究不可忽视社会文化

隐喻研究的认知范式强调认知忽视社会文化纬度,是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路向密不可分的。认知语言学以探索隐藏于大脑中的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为终极目标,它以体验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其基本观点是:自然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产物,其组织原则与其他认知领域中的组织原则没有差别,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又以我们自身的经验为基础。既然语言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在对世界体验的基础上经过认知加工能力逐步形成的,那么认知语言学研究提出体验的非客观主义哲学观也就顺理成章了,并可将这一哲学观演化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现实——认知——语言”。

认知语言学强调体验、主客体互动,否定传统语言研究的“语义镜像观”,那么“现实”到“语言”的过程就是人们“认知”发挥作用的过程。用有限词语来描写世间纷繁芜杂的事物,从而认识和理解世界,人们只能依靠有规则的认知模式和有组织的词语。毋庸置疑,隐喻是众多认知模式(意象图式、原型、范畴、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等)中较为重要的方式之一。比如语义范畴的扩大与词汇等级的提升、复杂概念能力的形成等,都得借助隐喻来实现。另外,隐喻还在句式扩展中起到很大作用。如双及物句式“HegivesMaryapen”到“HegivesMaryakiss”的转换。前者给的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实物pen,而后者却是一个捉摸不定的亲密方式kiss。正是隐喻超强的跨概念域的映射能力使得其认知功能得以凸显,甚至无限膨胀。隐喻的认知研究局限于对某一种语言内的隐喻的研究,其结果必然导致该语言所表现出的社会文化纬度对隐喻的认知构建表述不明显,而这种社会文化纬度只有通过跨语言范畴下的对比研究与探讨才能予以充分揭示。正如蓝纯所指出的那样,认知隐喻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亟待跨语言和跨文化研究提供确凿证据的关键时刻。其实Lakoff对此也不否认,他认为“隐喻在普遍性上有差异,有的可能是普遍的,有的是分布广泛的,有的可能是某个文化特有的”。即使是在跨语言语境下,研究者往往也将隐喻映射看作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而极少思考映射什么要受社会文化制约这一事实。体现为映射过程的认知,必然打上社会文化的烙印。一个民族习惯于某个特定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其背后总是有着深层次的文化根源。对句子的组织原则可能由一个民族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来确定,因而对这种方式认知意义的解读必须依赖于该民族厚重的社会文化底蕴。认知是基于社会文化的认知,同时又是社会文化的积淀。没有脱离文化的纯粹认知,也没有超越认知的纯粹文化。

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是概念系统中跨认知域的映射,是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隐喻的认知本质和基础以及隐喻的三大表征决定了隐喻认知构建受认知语境制约的必然性。通过考查隐喻构建主体的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我们发现以认知主体的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为基本操作单位的认知语境对隐喻的认知构建的确起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同时,隐喻的意义是动态的、开放的。对隐喻的解读往往是在新的证据的基础上对原有的解读不断进行修正。因此,对隐喻进行解读时应充分考虑施喻者的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即依据认知语境来正确解读隐喻。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宁夏固原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邮政编码:75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