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分阶段心理健康保障模块建设之刍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医学生分阶段心理健康保障模块建设之刍议

穆敬雯张雷

穆敬雯张雷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黑龙江大庆163319)

【摘要】文章剖析了医学生入校、在校及离校各阶段的不同心理特点,提出了分阶段心理健康保障的模块建设方案及其意义,并强调了心理健康保障师资模块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医学生分阶段心理健康保障模块

【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7-0027-0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危机干预越来越多地受到各高校、全社会,乃至国家的高度重视,高校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要有健康的身心作保障,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代医学生独立意识较强,迫切要求表达个人想法,但往往心理因素尚不成熟,遇到问题时承受能力差、适应能力弱[1],发现或存在心理问题也不能及时干预、治疗。为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使大学生保持健康心态,顺畅地完成学业,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走形式和过场,而是长期的、规范性的行为。大学生“入口”、在校和“出口”是连续的几个关键时期,要更多关注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与角色转换随之而来的心理转变及危机的掌控。应构建并完善大学生分阶段的心理健康保障模块。

一、大学生“入口”心理健康教育模块

“入口”,即新生入校时期,由于入校后环境、身份、人际关系、学习模式等的改变,急需调适个人心理,此时正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保健意识的最佳时机。将适应大学生活,转换角色、调和人际关系、认知学业、亲情感恩等方面融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中,无疑将对学生刚入校时常易出现的茫然、焦虑、失落、无助、困惑、孤僻、自卑、学习方法不适[2]、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起到防微杜渐的初步干预作用。

针对“入口”新生的心理特点有必要采取系列活动,构建大学生“入口”心理健康教育模块。模块内容包括:1.普查体系:对新生进行心理状况普查,对结果汇总、归类、建档、分析,并开展针对性干预;2.心理讲堂:请心理专家为新生讲座进行心理“把脉”;3.经验介绍: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为新生介绍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经历,使新生从中吸取经验,尽快融入大学生活;4.“阳光”工程:在新生中开展诸如“我阳光、我快乐!我学习,我成长!”等阳光工程系列活动;5.成立心理保健机构:各院、系设立心理健康学生社团或机构,各院系之间应定期开展联谊活动,等等。

二、大学生在校期间多元化心理教育模块

医学生在校时间为3-5年,在此期间是学生心理成长和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易发心理危机的时期,易发因家庭变故、同学及师生关系紧张、学习成绩落后、恋爱受挫、性保健缺失、经济窘况等因素造成的心理危机和人格障碍。在这几年中,要切实做好知心、知情“两知”工程,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情况,构建多元化心理教育模块,加强在校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与服务,有效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

1.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与论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对心理危机的认知和心理咨询的意识,这些对医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优良的校风和学风,通过开展挫折教育、感恩教育、自信自立教育及励志教育,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陶冶学生情操。

3.开设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使之建立自我心理和精神保健的概念[4]。咨询室应建立问题学生档案并追踪[5];加强与辅导员的联系,定期提供学生心理问题的分类与干预建议。

4.畅通心理信息反馈渠道,组建学生中的信息员队伍,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发现问题苗头,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5.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如:对于轻度危机学生,辅导员采取“暖心”策略,让周围同学以朋辈给予该生温暖和关照[6];每天早课前开展“晒心情”活动;对于中等程度危机学生,由心理老师给与行为干预并为辅导员做干预指导,并及时联系家长给与配合;对于重度危机,必须预约精神病院的专家会诊,并建议家长为其办理入院治疗。

6.借助社团平台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多开展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舒缓学习压力和精神紧张,让学生通过正确、阳光的渠道抒发情怀。

三、大学生“出口”心理健康教育模块

“出口”心理教育即毕业前心理教育。此期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再次经历人生角色、社会环境、生存模式等的转变,面临着择业及就业竞争、创业压力、人际交往障碍、医患关系、继续学业或职场生存发展等实际问题[7]。此期更应为学生拓宽心理大道,心宽了,路再难也能坚持,大学生“出口”心理健康教育模块的构建是行之有效的。

在这个关键的转型时期要请专业的精神医学专家在专业知识背景下加以指导,为大学生做心理按摩;各院系要结合专业开展大学心路历程及毕业心理调适专题活动;请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回校做适应社会和职场的体会交流及就业创业的经验介绍,帮助拓宽学生适应社会的心路,激励毕业生对社会、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提升学生心理管理技能的师资模块。

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必须要有一支心理管理技能强,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工作者队伍。提升学生心理管理技能的师资模块构建就尤为重要。本着为社会推介身心健康的医学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工作者必须坚持学习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辅导技能,考取心理咨询师证,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及有效途径;不定期组织辅导员参加精神医学基础课程学习,提升工作的理论指导性和科学性;请心理教师为辅导员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学生,如何化解潜在心理危机等,增强心理工作技能;组织辅导员心理管理交流会,介绍经验,互通有无,共同促进;定期为学生心理“把脉”,做好预警工作,“防范”重于“治疗”;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暖心”干预等。要通过细致入微的体察、分析、干预、辅导等工作,切实做好学生的心理掌舵,使学生在学校能够保持心理健康、阳光、愉悦地学习、生活。

学生心理健康保障任重而道远,学生工作者本身要学会心理调适和加强心理素质训练[8],逐渐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心理人格。只有调整好心态,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工作者的热情,以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投身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与服务之中,更能通过自身的健康人格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雯,徐涛,刘兆玺,等.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及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与对策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3):20-21.

[2]王玉祥,马惠敏,张博.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探究[J].校园心理,2013,11(1):57-58

[3]吴汉荣,卢珊,蒙衡.《健康心理学》课程对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07,20(1):40.

[4]潘燕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建设[J].校园心理,2012,10(1):63-65.

[5]王玉平,杨博雅.浅谈高校辅导员建立大学生个人素质档案的意义及方法再议朋辈心理辅导[J].高校辅导员,2013,18(1):50-52.

[6]邹娟.再议朋辈心理辅导[J].科技信息,2010,27(34):79.

[7]陈素云.医学生学业心理危机的社会支持探析[J].校园心理,2013.11(1):46-47

[8]张凤,周奎武.高校新任辅导员入职适应困惑及消除[J].高校辅导员,2013,18(1):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