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护理用于神经内科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激励护理用于神经内科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田红丽

田红丽

(山西省长子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西长治046600)

【摘要】目的:探讨激励护理用于神经内科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90例)和常规组(90例),常规组接受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激励护理干预,并比较不同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护理质量评分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结果:护理前,干预组和常规组患者ADL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干预组患者ADL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和护理前(P<0.05);干预组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和护理文书书写等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激励护理模式在神经内科患者康复护理中护理效果良好,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时还能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满意度。

【关键词】神经内科;激励护理;康复;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1-0240-02

神经内科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神经内科患者均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生活无法自理,这对其日常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鉴于此对神经内科疾病患者采取长期康复护理干预非常重要[1]。激励护理是近几年来一种高效护理方式,本研究将激励护理应用于神经内科患者康复护理中,发现其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现将相关研究内容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90例)和常规组(90例)。干预组中男性60例,女性30例,年龄范围为(55~79)岁,平均年龄为(60.5±3.6)岁,疾病包括脑梗塞58例、短暂性脑缺血20例、脑动脉供血不足12例;对照组中男性62例,女性28例,年龄范围为(52~78)岁,平均年龄为(61.0±3.1)岁,疾病包括脑梗塞54例、短暂性脑缺血22例、脑动脉供血不足14例。不同组患者一般资料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组接受常规康复护理,包括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如何正确摆放体位,科学改变体位、有效进行肌肉和关节活动,制定站、立、坐、行和走等活动计划,告知患者活动能力训练方法。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在激励模式下进行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护理人员首先对患者基本社会关系进行了解,获得家属支持,制定科学康复计划,协助患者接受疾病现实,避免功能障碍不断加重,及时鼓励和肯定患者功能康复的进步。(2)根据制定的康复练习计划以及围绕康复目的,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充分评估患者性格特点、精神状态以及病情转归,不断完善激励护理方案;(3)护理人员详细向患者介绍功能康复方法,密切关注患者康复练习效果,指导和鼓励患者间互相学习,鼓励患者提高自我能力,及时对患者康复效果进行赞美和表扬,进而提高康复信心。

1.3观察指标

(1)采用Barthel指数积分法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评估,内容包括洗澡、进食、穿衣、修饰、用厕、控制大小便、平地行走、上下楼梯和轮椅转移等10个项目,共分(2~4)个等级,以0、5、10和15分分别进行计分,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生活能力越强。(2)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不同组护理质量,问卷内容包括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和护理文书书写共四大项,每项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高,比较不同组护理质量。(3)采用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不同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问卷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比较不同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处理,P<0.05表示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组患者护理前后ADL评分比较

护理前,干预组和常规组患者ADL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干预组患者ADL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和护理前(P<0.05),详见表1。

2.3不同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比较

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94.8±3.3)分vs.(88.3±6.0)分]显著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005,P=0.000)。

3.讨论

神经内科疾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形式,多数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生活功能障碍,这对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带来极大影响。对于这类神经内科患者而言,采取积极治疗的同时,康复护理指导是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2]。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学作为生命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模式发生明显改变,由传统生物医学逐渐转换为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医学模式,然而这给神经内科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提出更高需求。神经内科患者接受康复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部分患者由于康复疗效缓慢,较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等情绪,对疾病转归带来不利影响[3]。国外学者认为,在特殊情况下,仅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后续需求表现出激励作用。本研究将神经内科康复患者实施激励护理,并与常规康复护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护理前,干预组和常规组患者ADL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干预组患者ADL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和护理前(P<0.05);干预组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和护理文书书写等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这提示对神经内科康复患者实施激励护理干预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上述研究结果与周丽红等[4]研究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激励护理模式在神经内科患者康复护理中护理效果良好,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时还能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唐珊,曹静,闫彩霞,等.神经内科护士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知识认知情况调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3):368-371.

[2]郇姗姗,孙芙蓉,孙秀杰.神经内科护士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现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5,14(9):821-824.

[3]邱旭芳.神经内科护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认知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9):91-93.

[4]周丽红.激励护理在神经内科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J].河北医药,2015,39(22):350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