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的力学结构及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扁平足的力学结构及治疗

董竹青

董竹青(天津体育学院天津301617)

摘要:扁平足(平足)指的是正常足弓的缺失,以足弓塌陷为主要特征的足部疾病。如今如何对扁平足进行预防以及已患扁平足如何进行治疗与矫正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章通过查阅多篇文献,总结了扁平足的力学结构特点,扁平足对功能的影响,以及扁平足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扁平足;力学结构;治疗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8-210-01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偏胖的人数越来越多,而身体过于肥胖会使足弓肌肉受压,过厚的脂肪也会覆盖足弓。过胖或过早学走路,使尚未发育好的足弓负荷过大,长期受压,导致扁平足。另外,青年女性长期穿高跟鞋使得足弓韧带一直处于拉伸状态,韧带虽说坚韧,其主动收缩的能力却较小,长期韧带拉伸易致使足弓下陷,形成扁平足[1]。

1扁平足的生物力学特征

从功能解剖学角度来讲,扁平足是指足纵弓塌陷或消失,且患者在步行时比正常人更容易感觉疲劳,足底、小腿及膝部容易出现疼痛[2]。在生物力学方面,正常的足弓在承重方面主要集中在第1、第5跖骨。在第5跖骨承重达总重量的11%,在第一跖骨承重达总重量的12%。而扁平足由于足弓塌陷,足底接触地面的面积增大,导致其第5跖骨承重减少到1%,而第1跖骨承重增加到22%,导致足弓内侧距舟关节和舟楔关节力矩增加。这会使得扁平足的足弓和前掌所受冲量占全掌比例均比正常足弓大,后跟所受冲量占全掌比例相较于正常足弓小,从而导致足弓和前掌受力程度显著增加。最终导致在自然行走状态时,扁平足患者的足弓、前掌接触时相、整足接触时相均比正常足大,而在着地时相、离地时相均比正常足要小[3]。

张秀丽等通过印记法划线法,可视化复印测力板及测力台测力鞋与鞋垫磁共振成像(MRI)的检测方法,从外表通过各种力或现象,来检测或解释扁平足的特点[1]。杜晓宁等通过对正常组和足患组60名22~24岁的学生的足底压力以及步态特征实验中发现,在自然行走时,正常足与扁平足足底各区域接触面积占全掌的百分比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后跟、前掌接触面积的比例均大于扁平足,而足弓接触面积的比例均小于扁平足,正常足自然行走时足底接触面积最大的部位在前掌,依次是后跟、足弓;而扁平足自然行走时足底接触面积最大的部位在前掌,依次是足弓、后跟。正常足与扁平足足底各区域占支撑期的百分比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前掌接触时相、整足接触时相均小于扁平足;而着地时相、离地时相均大于扁平足青年。扁平足青年后跟所受冲量占全掌比例小于正常足青年,而足弓、前掌所受冲量占全掌比例均大于正常足青年[4]。

2扁平足对功能的影响

唐远金对300名学生大学生(90男,210女)采用足弓指数测验[4],印迹法,切线比例法[5],对大学生的测试项目有50米跑(代表速度)、立定跳远(代表弹跳能力)、1000米跑(男)(代表耐力)、800米跑(女)(代表耐力).研究结果显示,扁平足者因缺乏足弓支撑,舟状骨塌陷,脚底韧带拉长,再加上受到压力不均的影响,走路时脚跟往内旋转,影响脚跟、后小腿及膝盖,因为关节两侧韧带受到不一样张力的影响,使膝盖内弯,导致功能性短腿,进一步影响骨盆,结果显示,扁平足对人的田径运动能力无影响,即对速度、弹跳和耐力能力无影响[6]。于竹筠,孙强对南京体育学院非体育专业的60名大学女生,其中正常足39名,扁平足21名。采用足印法和三线法对受试者的足型进行确定,研究结果表明扁平足对普通大学女生的平衡能力没有影响[7]。

3扁平足的危害

扁平足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足骨形态异常、肌肉萎缩、韧带挛缩或慢性劳损导致解剖结构改变而形成的足纵弓塌陷或弹性消失引起足痛的疾病。是骨科较为常见的姿势性畸形,发病率约占人群的7.1%,青少年多发。足弓的功能主要为缓冲、保护,因此又称“天然减震器”。因此当扁平足会引发步态的异常及一系列因原足底生物力学改变产生的症状。扁平足患者常见跖骨疲劳性骨折及足底筋膜炎。由于没有足够的静态及动态支撑致使足弓逐渐消失,因而失去对压力的缓冲效果。内部器官难免受到直接的冲击影响,致使足部、膝关节、颈部等易产生疼痛以及疲劳前脚掌向外延展,足后侧向内侧翻转。导致足跟受伤,严重的会改变人的正常行走姿态。

4扁平足的治疗

关于扁平足的治疗,目前的手术治疗多以软组织修复术与骨性手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其原因是这样可以兼顾骨的结构重建与恢复足弓支撑能力。目前骨性手术主要有股内侧移位截骨术、关节融合术等;软组织修复术有弹簧韧带修复术等[8]。除手术治疗,也可采用穿着扁平足矫正鞋或鞋垫进行治疗,扁平足患者在长期使用矫正鞋垫可减缓足底在行走或运动中所造成的冲击,为足部进行受力补偿以及足底压力的重新分配与调整。增大足底接触面积、改善足底压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扁平足进行适当的预防及防治[9]。

扁平足由于足弓结构不良,几乎无“拱桥效应”的防护,在步态周期中其跖骨和腱膜承受的交变应力比正常足均大,因此,扁平足过劳性损伤的发病率在理论上比正常足要高,且低平足弓是不稳定结构,不能有效缓解冲击与震荡,容易引起足踝内旋,使足底过度触地,外翻产生的附加扭矩还可能造成足部创伤;足弓塌陷或变平还会拉长足弓,使生理活动的弯矩加大,加剧了跖骨的应力集中,对于扁平足应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1]张秀丽,刘学贞,任影萍.扁平足的研究进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21(2):81

[2]弓太生,李玲,万蓬勃.扁平足的检测及矫正方法[J].中国皮革2012,16(9),108-111

[3]吴立军,钟世镇,李义凯.扁平足第二跖纵弓疲劳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2):1000-1005.

[4]杜晓宁,赵晓哲,张欣.正常足与扁平足的足底压力及步态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46):9058-9061

[5]冯阳.扁平足与拇外翻足相关性X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

[6]唐远金,扁平足对田径运动能力的影响[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8,39(2)87-90.

[7]于竹筠,孙强.普通大学女生扁平足与平衡能力的关系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6,36(7)

[8]陈雁西,俞光荣,梅炯.扁平足外科治疗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3,24(6):374-376.

[9]史淑芳,杨宗宇,刘非等.扁平足围手术期护理及中医干预[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