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如何整合.

/ 1

浅谈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如何整合.

姚春琳(海北州祁连山中学810200)

随着课改的深化与发展,教师转变了角色,更新了理念,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彰显,课程改革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甘露,但在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同时,许多教师也表现出了困惑和担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如何促进三维目标的整合,也是当前课改的焦点和难点。毫无疑问,参加课改的教师当中,有一大批对这三者的整合持疑义的态度,教师最担心的莫过于知识和技能的弱化。

新课程改革中所采用的教材无论从知识的容量还是从知识的难度看,都降低了许多,可给教师的感觉仍然是上课时间不够用,以往二课时完成的目标,现在要三课时甚至四个课时完成。因为要想使学生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可能牺牲知识和技能,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给他们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往教学当中一句话就可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也许就要给学生三五分钟的时间,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会花一些时间来让学生自己思考回答,这样一来,就不容易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教师的担忧是有根据的,也是合理的。因为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人们更加看重的是知识与技能。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显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隐性的、长期性的,后两者的积累到底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学生最终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现在还很难看到。实际上,新课改当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源于这一点。

教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们没有把三者当成一个整体而是把它们割裂开来,把每一点都当作一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想到,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全部的目标,这就教师目前的素质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

实际上,在我们的课堂也有不少三者结合很好的例子,我在讲《我的母亲》这一课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把这一课设计成了一堂综合实践课,提前安排同学们搜集一些关于母亲的歌曲、格言、故事等。出乎我的意料是在活动课上同学们不仅搜集了大量关于母亲的资料,甚至自编自演了一些小品,虽然表演显得很稚嫩,但每个同学都是那样的投入,在同学展示的时候我惊奇的发现很多同学眼中都满含着晶莹的泪花。胆小的同学施展了歌喉,班中的捣蛋大王偷偷地擦去了眼泪,每个同学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一个主题--母爱。同学们当晚就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写入了自己的日记,这样一来,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也学到了书本以外知识,对于自己的成长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还例如在讲文言文《核舟记》时,对于“船头坐三人”这一段我没有把古今词义一一对号入座,而是让三位同学根据书中的内容对三人的描写进行表演,课堂上不仅有了欢声笑语,而且大段的文字也很快就映入了脑海中,可以说是当堂成诵。学生真正的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说明三者的有机整合,就目前教师的水平来说,是可行的。不能得以真正实现的原因,我想,还是教师没能跳出传统的教学框架,没有完全从知识本位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没有摆脱接受学习的教学习惯,所以一时很难适应新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施行新课改的过程当中,应看到它带来的鲜活的生命力和它将带来的长期效果,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会遭遇各种不同的经历,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挫折对于学生的成长都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样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对人生价值等的认识都与认知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因此,新课程的教育应更多她关注一个人成长的整个过程,把它当作一个长期的目标来完成,也就是要求教师把教育放在一个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而不是只单单注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在具体教学过程当中,这三点的确很难把握,但我相信通过教师们的尝试和探索,一定会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