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赵现军

河南省林州市第十中学赵现军

〔摘要〕信息技术给我们展现了非常态的教学理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流程,改善教学生态,作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利器,优化课程,创新模式,转变学法,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模式创新

在信息技术的快速推广与普及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使用,传统的理念和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学习使用这些现代科技,充分结合他们的特点,更换教学思维,改善教学生态,让课堂合理化成为我们研究的新方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的全新方式,大胆使用新技术,以此作为进行课堂改革的抓手,效果良好,日臻成熟。

1“声图文”并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倾向于形象思维,在实践中恰当运用能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多媒体技术,能宽幅改善学习成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让抽象的教授对象变得有声、有色、有图、有文,声形并茂、生动活泼,使教学过程轻松和谐,张弛有度。

讲授《三峡》时,在解读(作者———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文体特点———写景散文,文章内容———三峡的四季风情,文章主旨———对祖国壮丽山水的喜爱和讴歌)这些内容时使用多媒休演示长江三峡的美丽图片,并辅之于以动情的旁白。随着图片的转换,配乐的起承转合,学生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的整体身心都得到了美的熏陶,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课下,又找了一些资源,引导学生去了解和三峡有关的东西,让学生头脑中树立起对三峡渴望了解到欲望。

2形象具体化,思维立体化

教室安装的多媒体可以将各种教学素材系统地整合在一起,展现给学生可听、可看、可视的材料,让学生的各个器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诱发学生产生渴望新知识获取新技能的欲望。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激发出来了,从而去积极思考、认真对待,全精尽力地进入到探求新知识的情景中去。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无声无息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因此可以形成较为深刻情感体验,产生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多元性。把学生从书本加作业本,日光家月光的旧模式中解放出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究意识,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思维习惯。

像朱自清所写的《春》一文,用优美的语句刻画了情趣盎然的春季美景。在上这节课时演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副照片,让学生看着多姿多彩、有声有色的界面开展听说读写等各种学习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非常好。富有个性的写作,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唤醒了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出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

在进行这些教学活动的同时,屏幕综合出各种富有创意的图景,针对学生的表达随时进行合乎事宜的评价,努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滋味,表现的快乐,受到肯定的自信。让优秀生在激励中成长得更优秀,让学困生克服困难、充满自信,在愉悦中学习,在循序渐进中获得提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步走向优秀。全体学生分层发展、整体提高。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在超越中升华,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纵深走向立体化。

3优化课程,高效课堂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多元材料,图画、音乐、动画丰富多彩,调动学生多个感官参与学习,提升了教育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其注意力。在上课时,学生的各类器官、各种活动充分的地调合在一起,调动学生积极用脑,主动思考,激发热情,活跃气氛,通过形丰富多彩的训练形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利用程序控制,集结多种教学形式,减少了板书,节约时间,增大了容量。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展现计算机技术的直观特点,对于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大容量、快节奏地进行授课,提高学生参与的机会,调动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性。既增加了知识的广度。又切切实实地减轻了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最终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教与学达到了和谐统一。

4创新模式、改进教法

首先,情境创设模式。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长处,在授课时,运用动画、声音、电影、图片丰富多彩的形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

其次,问题探究模式。运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交流,提出问题、解惑释疑、展示成果。再次,诵读感悟模式。运用多媒体展示画面,播放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增强感悟文章的能力。

最后,统合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把同一主题或同一形式的文章集合在一起,让学生统合学习。

5优化课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将声音、图像、文字巧妙融合统一,优化课程。设置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利用互联网补充素材,丰富和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让网络教育走向课堂,体现容量大、快节奏、更新快、多面多向的优势。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课内课外结合的学习习惯。

6改进与挑战

现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已越来越广泛。虽然信息技术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但我们要理智、要明白信息技术虽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但我们不能在不需要使用时滥用。根本出发点是提高效率,减轻负担,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它的长处与缺点,让它和谐融入教学过程中,更好为课堂教学服务。

在课堂教学中,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要力戒以下问题。首先,信息量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制作课件时,利用计算机信息量大这一优势,把与课文相关的所有材料都收集在一起,在上课时,却受时间的制约,不得不快节奏。这样学生容易疲劳,训练不足,这与初衷相悖。

其次,追求形式。用多媒体的画面替代学生对文本情境的最初感知;在学生了解文本结构之前,就用课件提示了文章段落的划分,限制了学生对文本思路的积极思考……种种做法从形式上看似直观生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背道而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

最后,扼杀学生的想象力。语文教学是一个广袤的大天地。学生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感悟,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现在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用信息技术展示了大量现成的东西,让学生一目了然,用信息封堵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信息技术为我们展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做为语文教师要正确的认识它,恰当地使用它。去推动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从而不断让学习过程优化,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飞跃。从而让信息技术成为我们推动教学变革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