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数字摄影窗口技术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胸部数字摄影窗口技术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赵毅

(湘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湘潭411100)

摘要:目的在尘肺诊断中应用胸部数字摄影窗口技术的价值。方法在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选择在我中心就诊的48例尘肺患者作为研究受试者,对所有患者应用胸部数字摄影窗口技术检查并分析图像,针对阅片结果确定该项技术在尘肺中的诊断价值。结果肺区上部病情分级以及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情况,Ⅲ期89.58%、97.92%、25.00%;Ⅱ期85.42%、100.00%、39.58%;Ⅰ期87.50%、79.17%、95.83%;无病87.50%、85.42%、100.00%。肺区下部病情分级以及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情况,Ⅲ期97.92%、93.75%、100.00%;Ⅱ期87.50%、85.42%、100.00%;Ⅰ期66.67%、79.17%、56.25%;无病79.16%、83.33%、60.42%。结论在尘肺诊断中应用胸部数字摄影窗口技术,可更加准确的患者病情,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胸部数字摄影窗口技术;尘肺;诊断价值

在我国境内常见的职业病中,尘肺属于非常典型的一种,严重损伤患者的肺功能,进而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想要提升尘肺治疗的有效率,首先要确定诊断的有效性,对疾病做出准确分析[1]。现阶段,临床应用于尘肺诊断的手段主要有DR、传统高千伏胸片。然而,就长期的临床经验来看,该种诊断方式很容易因患者皮下脂肪过厚等因素受到影响,降低诊断的准确性[2]。本次研究中,选择48例我中心患者进行研究,确定胸部数字摄影窗口技术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在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选择在我中心的48例尘肺患者作为研究受试者,所有患者均为男性,最大年龄86岁,最小年龄31岁,平均年龄(50.32±5.93)岁。

1.2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患者体重指数较大(至少28.0),属于肥胖范畴[3];就诊时有明显的咳嗽、胸痛等现象;本人及家属均了解研究内容,签署知晓参与协议。

(2)排除标准。器官性疾病;无法正常沟通;意识障碍。

1.3方法

1.3.1摄片与胶片打印

调整摄片机参数,其中管电压参数设置以患者胸部厚度为准,区间在100~125千伏,管电流设置为100毫安,重复时间64毫秒,回波时间6.4毫安秒,焦片距设置为1.8米,滤线栅栅比调整为12∶1。在进行摄片时,需要确保患者的胸壁与摄片架紧贴,全很放松,双脚呈自然状分开,两手臂向内侧旋转,尽量避免肩胛骨与肺部视野区重叠,先让患者充分吸气,然后再屏住呼吸,与此同时曝光。在完成处理图像操作后,无需使用其它功能,比如:增强、降噪等,以11为准调整基础亮度,以17为准调整基础对比度,将图片打印,注意在打印过程中确保图像质量,以实际肺部大小为准确定图片大小,不可进行放大或者缩小操作,使用光密度计对肺区上部、下部的光密度最高值进行检测,并对检测值进行记录。

1.3.2窗口技术处理

对图像处理中窗宽(对比度)以及窗位(亮度)参数进行更改处理,以肺区光密度最高值为准,将参数设置在1.45~1.75区间内,依据肺区上部、下部的光密度值,对窗宽与窗位进行设置,上述处理完成后,执行发送、打印操作,得到胶片,各个肺区的影像在不同的窗口中显示。

1.3.3诊断

阅片工作选择有丰富尘肺病诊断经验的3名医生共同完成,病情确定标准依据《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4]完成,评价摄片质量并完成对患者病情的分级,确保病情信息记录完整。

1.4观察指标

DR胸片诊断价值在不同窗口条件下的体现。

2.结果

2.1肺区上部窗口尘肺病的诊断情况

如表1,肺区上部病情分级以及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情况,Ⅲ期89.58%、97.92%、25.00%;Ⅱ期85.42%、100.00%、39.58%;Ⅰ期87.50%、79.17%、95.83%;无病87.50%、85.42%、100.00%。

表1肺区上部窗口尘肺病的诊断情况

3.讨论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一些患者因为皮下脂肪较厚,导致DR组织均衡技术在诊断时发生出现误诊的情况。将窗口技术应用于尘肺病的诊断中,可以对肺上部区域与下部区域的亮度、对比度进行设定后,提升疾病的着诊断效果[5]。在应用CT技术对尘肺病进行诊断时,通过对窗宽、窗位进行调节,能够更加清晰的体现出组织的对比度,获取更准确的诊断结果。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在DR检查中应用窗口技术的鲜有报道[5]。

此次研究中,选择我中心尘肺病患者48名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男性,体重指数较大。在研究中对其应用窗口技术,针对其肺部上下区域在检查中体现出的不同规则阴影大小,经过3名经验丰富的医生共同判断,得出准确结果。结果证实,在上窗口检查中,Ⅰ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一般,分析原因,很可能是由于这个病级的患者尘肺病多体现在肺野中上区域。在下窗口诊断中,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有明显体现的为Ⅱ期、Ⅲ期,分析原因,可能为这个病级的患者病灶多见于中下肺野。

综上所述,在尘肺病的诊断中应用胸部数字摄影窗口技术,可有效确定患者病症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性参考。

参考文献

[1]赵佳骏,蒋兆强,张敏,etal.多窗口技术在尘肺病数字化X线摄影中的应用[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7,35(7):505.

[2]陈锋,韩扬,季成飞.高千伏CR与DR在尘肺病胸部摄影中应用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3):83-85.

[3]张红旗.DR胸部摄影与HKV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5).

[4]张磊,李英伟,赵阳.探讨胸部CT在尘肺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7(43):144-145.

[5]马庆龙[1].胸部CT在尘肺患者及其合并症诊断过程中的临床效果[J].临床研究,2017.

[6]刘亚,胡茂能,徐婷婷,etal.胸部数字摄影窗口技术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安徽医学,201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