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思想的道德功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孔孟思想的道德功能

薛杰晶

山西省古县一中薛杰晶

所谓思想的道德功有也就是这种思想的教化作用,它是如何从高深、晦涩的理论教化人们,从而使人们在日常行为中受其影响。孔孟思想的道德功能就是孔孟思想如何从理论转化为教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观念。

首先从中国的历史谈起。孔孟思想的主要传播对象和传播者都是中国古代千千万万的儒生。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孔孟思想正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在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激励着千百万知识分子学习、上进,学习的绝大部分内容是儒家思想、孔孟之学。正是因为这一历史国情,孔孟思想的传播在中国具有十分普遍的社会条件,也正是因为这些一心向仕的读书人,孔孟思想从高深的理论逐渐走入平民。

其次再看孔孟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孟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仁政、礼乐、性本善思想。孔子的“仁”是为政者的仁,“仁”是一个政治的道德法则,强调为政的情感和操守的力量。孟子的“仁”则更为具体化,孟子一再强调“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孟子告诉治国者“制民之产”,能如此即是“王道”,也是“仁政”。总而言之,孔孟思想在于告诫统治者以民为本,从民的利益出发实行“仁政”,才能保证社稷的长治久安。礼乐思想是针对于被统治者而言的,以“仁”的道德精神力量,恢复周礼的文明世界,这是孔子的救世之法。暂不言这种思想是否正确,是否脱离时代发展的要求,仅从这一思想本身看,我们不能看出,孔子的礼乐思想是针对于被统治者而言的,它要求民众遵守森严的等级观念,各就其位,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民风的淳朴。“性本善”出现在封建时代的普及读物《三字经》的最前页“人之初,性本善”,是对于人性本质的一种观念,孟子的性善论说明了人何以接受德性“教化”的人性依据,从而使得孔孟思想对于教化民众有了根基。仁政、礼乐分别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角度出发,再加上性善论的支持,孔孟思想的道德功能分别同时自上、下两方面发挥作用,最终在中国形成了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整个社会普遍认可的伦理道德思想。

再者看孔孟思想教化的方式。教化自然离不了“教”,教所以能成,在“情”,由情入心。“君子如欲化民为俗,必由学”,整个封建时代的学校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儒家的孔孟思想,尽管多数的学习是由“为仕”的功利观念所影响、所左右,但也正是这种功利观念的影响,扩大了儒学的社会普及面,《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启蒙读物几乎在整个社会各阶层都曾使用,而这类启蒙读物中所包有的简单的、基本的儒家思家也随之普及开来,遍布社会各阶层。最终,达到了教化的目的。

最后看孔孟思想教化的成果。孔孟思想教化民众的成果也就是孔孟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中国古代两千年的主流思想由此缔造,森严的等级观念尽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打着儒家思想的深深铬印。社会中普遍认可的“天地君亲师”、“三纲五常”等许多观念都出自孔孟。即使在现代社会,孔孟之学已不再是正统地位,但类似于“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也经成为一种历史的传统,被保留下来。由此看来,孔孟思想的教化作用相当成功,换句话说,孔孟思想的道德功能达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