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论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

范子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教学目标;整合

作者单位:范子文,任教于浙江省嘉善县嘉善中学。

浙江省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出台三年有余,它是指导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文件。新的课程标准从科学本质和科学素养的高度论述了加强科学探究的意义及其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内涵,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成长。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并强调了它的重要性。

“三维教学目标”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实践运用、大胆批判和积极反思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实践、反思和总结,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作为行为策略,应该是”三维教学目标”的核心和载体,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研究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

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就是以”过程与方法”为载体,通过师生有目的的交流和互动来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过程。

一、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可以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过程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以探究性实验为载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性实验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各种能力,提升物理学科素质。

高中物理新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而且除了学生实验和课堂探究性实验以外,还有许多如”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做一做”、”说一说”等可以作为学生课内外自主探究性实验的资料和素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或自行设计情景,引导学生进入问题的观察、思考、实践、体验、探究当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当然,学生为主并不意味着教师“退居幕后”,教师对实验问题的精心设计,对学生疑惑及时的加以指导,都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师完全可以依托课堂探究性实验来巧妙安排教学内容,从而更有效的实现物理教学中的三维教学目标,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笔者曾经设计过这样一节关于《摩擦力》的课例。笔者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个小组,把书中的教师演示实验改造为学生探究性实验,以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为理论指导,即通过对一般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推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围绕学生探究性实验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先从一般的生活现象出发,通过观察提出假设,由学生自主探究寻找实验规律。研究静摩擦力方向判断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很难理解”相对运动趋势”的含义。笔者在教授该环节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先给每组同学两把毛刷,请同学们在手臂上拉动毛刷,感受一下毛刷的摩擦,同时观察刷毛弯曲的方向。然后再让同学们保持毛刷不移动,轻轻地拉动毛刷,再观察静止的刷毛弯曲的方向。这样,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同学们对”相对运动趋势”及”静摩擦力”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接着,随机选取四组,由组长陈述实验的结论,大家探讨,再观看多媒体实验影片对比,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在研究滑动摩擦力时,先分组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四组的实验数据、图像和结论,大家讨论比较,教师辅助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知识规律。

应该说,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很理想的,学生参与实验积极踊跃,远比教师在前面做演示实验效果要好得多。尤其是在进行探究性实验二时,学生在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内就把滑动摩擦力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准确地找到了,并对错误数据产生的原因做出了基本正确的判断,这是笔者之前没有预料到的。另外,学生通过自身参与寻找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可以是一种再现式的教学过程

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将物理概念、定律发现的主要过程展现给学生,使之熟悉科学家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和科研方法,并从科学家的成功中得到启示。从长远意义上讲,学生掌握这些内容比学习物理知识、技能更为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科学方法教育,潜移默化的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以教材中的物理学知识和知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为基础,依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使学科学习的过程变为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是一种再现式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首先提出问题”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介绍亚里士多德根据生活经验和观察得出的结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两千年后,伽利略根据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这一观点。伽利略的科学方法是:让小球从一个斜面静止滚下来,它将滑上另一侧与它相连的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能达到的高度与初始释放高度一样。如果逐渐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直到它成为水平,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是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运动下去。笛卡儿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惯性原理”。最后,牛顿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对前人的总结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深刻地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明确了惯性的概念。在回顾历史过程中使学生头脑中的观念不知不觉发生变化,纠正原有思维中的直觉错误,建立了正确的惯性观念,也将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物理实验-科学推理(理想化)-结论”介绍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的能力和批判、反思的精神,认识到科学发展的艰难、曲折,真理获得的不易,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

三、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可以是一种应激式的教学过程

“教与学的问题需要从实际而不是理论的观点来处理,需要以一种受情景影响的因而对意外的变化具有高度反映性的方式来处理”。这就强调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丰富性,要组织起”对意外的变化具有高度反映性”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对学生思想和学习方式的解放,同时也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和课堂反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环节的预设、突发事件的预判,教学方式的调整等等。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安排了一个课堂小实验,利用一把刻度尺测量人的反应时间。在教授这个环节时出现了这样一个突发情况:有一组同学测得的反应时间为零,这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对于这样一组错误的数据,笔者并没有立刻否定,而是让大家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同学们的说法不一,总结起来有”偶然”、”运气”、”反应快”等几种类型。接着,笔者又让大家多做几次实验后再总结,学生发现很少出现”零”的情况,这是一次”偶然事件”,是由同学的”预判”造成的。笔者在肯定了大家的同时又提了一个问题,怎样避免”偶然事件”的发生呢?师生共同总结出两点:1.实验操作要准确规范,尽量避免”偶然事件”的发生。2.增加实验次数以减少或排除”偶然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交流和检验,不仅解决了突发问题,还加强了学生基本实验思想和方法的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教育的最终职能是传承文明,而一个文明的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继承,更在于发展。社会、文明发展的原动力是人们的创造力。如波利亚说:”在教一个科学的分支(或一个理论、一个概念)时,我们应该让孩子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的那种关键性步子,当然我们不应该让他们重蹈过去的无数个错误,而仅仅是重蹈关键性步子。”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在于此,全国如火如荼开展的课改工作其根本目的也在于此。

用《后现代课程观》中的一段话作为笔者的结束语,”我希望用我所提出的新的观点、原则、问题和方法考察一系列课程和概念。这些概念不足以重新界定课程领域,但我期待,它将为有志于次的人们提供一个起点。可能有助于们朝这个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善县嘉善中学

邮编:314100

OntheIntegrationofPhysicsTeachingObjectives

FANZiwen

Abstract:Newcurriculumstandardputsforward“3Dteachingobjectives”andemphasizestheirimportance.Newcurriculumphysicsteachingistheprocessoftaking“processandmethods”ascarriers,realizing“knowledgeandskills”objectivesbygoal-directedcommunicationandinteraction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andinfiltrating“sentiment,attitudeandvaluesense”intothedailyteaching.

Keywords:physicsteaching;teachingobjective;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