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理念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2

新课程新理念之我见

杨威

广东省茂名市第十六中学杨威

我市直属学校初中一年级从2002年秋季开始使用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新教材,践行新课程新理念,距今已经走过了整整八年。在这几年里,我对初中数学新教材践行新课程新理念的教与学做了一些大胆的思考和实践,在与新课程新理念的愉悦对话中领悟了共通的教学智慧,形成了一些观点。以下就是我个人的几点看法和体会,敬请专家和同行斧正。

一、新教材内容生本化

这里,所谓的生本化是指“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新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随着新课程目标将由原来过多地“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生”,教师由“目中无人”到“目中有人”,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生本化”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从青少年学生的角度去看数学、学数学,体现了学生的需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I.S斯塔尔指出:“能够用来促进学习的任何正当的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啬糖。”新教材增加了各种练习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插图,生动形象的语言,显得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情节生动,如做一做、听一听、说一说、试一试、玩一玩、想一想、练一练、摆一摆、猜一猜、读一读、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拟人化的卡通形象的出现,更符合孩子们的口味。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

二、情景展示生活化

贴近生活,特别是贴近生活中的数学是新教材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提高新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以往数学过分强调数学知识本身的严密性、逻辑性,在内容的选择上,往往忽视学生的接受兴趣,忽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显得枯燥,缺乏吸引力,学生心目中总认为数学是抽象、深奥的学问。而实际上,数学知识并非空穴来风,数学定理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恰恰相反,数学中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是因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新教材强调注意从生活和学生的角度去选择内容,设计画面,编写例题,设置练习。

新教材也强调教师应用学生熟悉的东西讲数学,多举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深感从实际问题入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活动化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他认为:“学习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

教师应该抱着与学生一同学习、一起成长的心态,改变传统的“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教学生学是“互动”而不是“被动”,“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捕捉素材,并通过借助图片折叠、游戏、动手操作等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有机创设适宜于学生领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形式的活动、游戏中学到数学知识,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特点,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同时,通过数学活动,把良好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严谨的求知精神传给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发展。

四、学习方式多样化

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决不单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学习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教师的教(教书与育人)是一方面,学生的学(发展与成才)是另一方面。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有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实践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呢?我们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小组赛、个人赛、班级赛等活动,把竞赛带入课堂,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积极地参与到竞争学习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我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自由组合成4—6人小组,教师适当作组间均衡。组长由教师指定或轮流当,在课堂上负责整理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谈出自己小组的见解,发言代表本组而不是代表个人,组内其它成员可再进行补充;在课题学习活动中负责组织如下工作:谁收集资料、谁整理、谁执笔、谁打印……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求知,自己去感知,教师给出现成答案或结论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最明智的做法是把课堂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多为学生创设感知体验的机会,促使学生们确立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先”,让学生先想、先看、先讲、先做,真正做到:学生能说的,老师不说;学生能做的,老师不做;学生能想到的,老师不提醒。在小组讨论中,思维活跃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见解,可以多做;不爱发言的学生,可以只跟他的同桌交流,可以跟着做。

多样化的学习容许学生异想天开,容许学生辩解和争论,容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应受到尊重,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只有使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现空间,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才能行之有效。

五、参与时空开放化

新课程将学习内容重新划分为四大块,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应用,其中的实践与应用又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叫实践活动,第二学段叫综合应用,第三学段叫课题学习,特别是增加了实践与应用知识块,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和综合性的问题,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内容的开放,学习资源的拓展,必定带来学生参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的学习由室内走向室外,由校内走向校外,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更高的发展平台。

在新课程新理念下,教师与学生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是引导学生“找水源”的关系。建立开放式的学习体系,帮助学生更直观、更现实地接触生活,让孩子们融入社会,融入自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六、结语

新的课程体系与传统的课程体系的确有着巨大的差别,特别表现在教材内容、目标定位、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等方面。经过八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很适合青少年学生群体,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在这场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空前大改革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教无定法,适应学生的发展就是好方法”、“教学相长”的深远含义。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一个成功的教学离不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充分的酝酿、思考、驾驭教材、驾驭学生,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精彩纷呈,高潮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