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陶瓷观音造像的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1

浅谈传统陶瓷观音造像的发展

◆金宏文

◆金宏文江西省景德镇市十七中学333000;金弄雪江西省景德镇市钟声学校333000

摘要:结合地方教科书--陶瓷艺术章节,就景德镇陶瓷历史,浅谈了传统陶瓷观音造像与景德镇制瓷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同时论述了景德镇制作瓷塑观音像始于唐朝,并于北宋时期烧造陶瓷观音,南宋时期得以发展,在元代达到顶峰,而明代开始走下巅峰,但其烧造一直延续至清代的历史过程。随着制瓷工艺的不断进步,景德镇陶瓷观音经历了素胎彩绘、素胎彩绘加部分施釉、满釉装饰、满釉加彩绘的发展过程。景德镇陶瓷观音造像遵循的是汉传佛教的造像法则,但也因为观音信仰的世俗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正统佛教造像的宗旨。

关健词:景德镇陶瓷历史传统陶瓷观音造像变迁与发展

佛教从东汉传入以来,便不断与中国的文化艺术相互影响,对中国陶瓷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观音菩萨属于大乘佛教。菩萨,是菩提萨垂的略称,意译为觉有情,或引度众生,是修持大乘六度,求无上菩提,利益众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

景德镇陶瓷观音造像与景德镇制瓷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密不可分。观音是最为常见的佛教供养菩萨,缘于此,古代先民很早就运用各种材质制作观音造像。在这之中,以陶瓷工艺制作的瓷塑观音尤为引人注目,特别是出自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的制品,制作数量庞大,工艺精湛,堪称我国陶瓷艺术的巅峰创造。而观音在整个佛教文化中的演变以及在汉化佛教中的定型是一个最丰富、最意味深长的过程。五大菩萨是先佛入灭的大慈弥勒菩萨、手持杨柳的大悲观世音菩萨、驾狮子的大智文殊菩萨、乘白象的大行普贤菩萨、担当释迦既灭弥勒未生时度化众生这一重担的大愿地藏菩萨。这五大菩萨在中国民众中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其中观世音则家喻户晓,几乎有人的地方、有井水的地方,就知道有个救苦救难的观世音。又因为他的大慈大悲,一到中国,就从男身转变成为了女身,不能不说是十分有趣的一件事。

大慈弥勒菩萨:所谓“慈”,就是对天下万物有慈爱之心,绝无偏颇。

大悲观世音菩萨:所谓“悲”,就是恻怆他人之苦而欲救济之心。《大乘义章》曰:“爱怜名慈,恻怆曰悲。”

大智文殊菩萨:所谓“智”,就是理智相即的意思。他顶结五髻,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表积智慧之利剑;驾狮子,表智慧之威猛。

大行普贤菩萨:所谓“行”,就是行证相应的意思。他为一切行德之本体,所以在华严之席说十大愿;又为诸法实相之理体,所以在法华之席,誓于法华三昧之道场自现其身。

大愿地藏菩萨:所谓“愿”,就是要尽渡六道众生,救人于苦难之中。据说他就是阎罗的化身,曾扬言“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菩萨无论分工如何,均以普度众生、同登彼岸为宗旨,使众多的信徒对菩萨萌生出特殊的信仰。

以陶瓷工艺制作瓷塑观音像始于唐朝,至宋元时期,包括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福建德化在内的名窑均在瓷塑观音的制作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北宋时期景德镇即开始烧制陶瓷观音,多为素胎,后施以彩绘,并停留在对泥塑彩绘以及木雕彩绘造像的模仿阶段。南宋时期烧制得到发展,但像身仍为素胎,而服饰已经施以青白釉。青白釉是宋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釉色品种,又称影青。此时期的菩萨大多头戴化佛冠,其花鬓较为复杂,身穿通肩袈裟,饰璎珞,虽然延续了北宋素胎加彩的装饰手法,但已经逐渐显现出陶瓷材质的特质。

到了元代,“二元配方”的运用使陶瓷材料的表现力增强,摆脱了其他材质造像的影响,陶瓷的表现力得到增强,光润莹洁的釉面及繁复华丽的装饰使瓷塑本身的魅力展露无遗。此时的观音像一般为通体施青白釉,花鬓冠不如宋代夸张但更为精细,多着通肩袈裟,璎珞装饰更复杂。其他附件装饰有所增加,出现了加佛龛类型的观音造像,并且出现了侍者、跪拜弟子等。青花的技法也用在了陶瓷观音的装饰上。元代因其技术改革,造型贴合时代审美,所以景德镇陶瓷观音的制作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元代景德镇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就是一件元代瓷塑造像精品。

随着德化窑的崛起和审美的变迁,景德镇陶瓷观音在明代走下巅峰。这一时期的造像由精细繁复转为学习德化窑的风格,追求流畅简洁,披风、高髻取代了繁复的花髻冠,复杂的璎珞装饰也不见踪影。此外,随着明代五彩、斗彩及各种颜色釉的流行,景德镇还生产了单色釉以外的其他种类造像。

佛教造像十分讲究色彩的鲜艳明亮。清代将粉彩运用在了瓷塑观音上,但因造型复杂,对细部要求高,成功之作甚少,加上难以保存,故传世的粉彩佛像十分稀少。

景德镇制作瓷塑观音像始于唐朝,并于北宋时期烧造陶瓷观音,南宋时期得以发展,在元代达到顶峰,而明代开始走下巅峰,但其烧造一直延续至清代。随着制瓷工艺的不断进步,景德镇陶瓷观音经历了素胎彩绘、素胎彩绘加部分施釉、满釉装饰、满釉加彩绘的发展过程。景德镇陶瓷观音造像遵循的是汉传佛教的造像法则,但也因为观音信仰的世俗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正统佛教造像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