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例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后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8
/ 2

42例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后护理体会

苟旭王晓荣通信作者李海君李容王一宇

苟旭王晓荣通信作者李海君李容王一宇

重庆市潼南县人民医院402660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某医院神经外科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其护理方法。结果42例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的患者,恢复良好14例,好转率33.33%。结论通过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加强患者营养、尤其是加强脑室引流管的护理,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关键词:脑室穿刺;外引流;护理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thepostoperativenursingmethodsonoutsidetheventriclepuncturedrainageofneurosurgeryoperation.MethodsMakearetrospectivereviewonclinicalhistoryofthosepatientswithneurosurgicallineoutsidetheventriclepuncturedrainagefrom2012.1to2014.9.ResultAmongallthe42patients,14caseswererecoveredwell,reacha33.33%improvementrate.ConclusionThroughStrictlyaseptictechnique,operation,preoperativeandcomplicationnursingcare,goodnutrition,theimprovementratecouldbehighlyincreased.

[Keywords]Ventriculopuncture,Externaldrainage,Nursing

脑室穿刺外引流,仅指穿刺侧脑室而言。因脑积水引起严重颅内压增高的病人,病情危重甚至发生脑疝或昏迷时,先采用脑室穿刺和引流,作为紧急减压抢救措施,可在短期内有效地降低颅内压,暂时缓解病情,为进一步检查治疗创造条件。脑室内有出血的病人,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可减轻脑室反应及防止脑室系统阻塞。开颅术中为降低颅内压,有利于改善手术区的显露,常穿刺侧脑室,引流脑脊液。术后尤其在颅后窝术后为解除反应性颅内高压,也常用侧脑室外引流。老年患者对颅脑损伤的反应及耐受比年轻人差,往往轻度颅内压增高对于老年患者却是致命的,及时发现并处置各种原因导致的颅内压增高非常重要,脑室内置管监测颅内压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颅内压整体

变化,是颅内压监测的“金标准”[1]。其他需作脑室引流的患者,如用药、检查等。颅脑手术后常用,不仅可以测压,降低颅内压,排除脑室积血,还可以减少伤口脑脊液漏,避免枕下肌间积液。现将脑室引流术护理体会简介如下:

1临床资料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某医院神经外科脑室穿刺外引流患者42例。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17岁。分析4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护理方法。

2护理

2.1手术前常规护理对神志清除者,有针对性的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病人对手术的紧张、恐惧心理。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对营养不良、脱水、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情况的患者,遵医嘱术前适当补液、输血,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对吸烟患者劝其戒烟,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手术前做好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检查,心、肺功能检查、磁共振、CT等。指导病人在卧床期间,适应排便方式的改变。

手术前一天,配血、做抗菌素皮试。做好术前准备:剃去全部头发、剪指甲、洗澡、更衣,检查头部是否有毛囊、头皮是否有损伤。对术前睡眠差的病人及心理紧张的病人,按医嘱给予镇静剂。除紧急情况外,术前应禁食4-6小时,肌注苯巴比妥0.1g(儿童减量)。麻醉与体位:一般用局麻。小儿或不合作病人,可采用基础或全身麻醉,取穿刺点在上方的体位。

2.2术后护理术后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和颅内压等情况。脑室外持续引流者,应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装置应保证无菌,定时更换,记录引流液量和性质。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防止颅内感染。严重颅内高压,术前视力明显减退者应注意观察视力改变。主要并发症:脑室内、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急性脑水肿及颅内压突然增高;视力突然减退甚至失明;局部或颅内感染。

2.3脑室引流护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出,翻身时注意引流管不要扭曲、打折。脑室引流不宜放置过久,通常3-4天病情平稳后应尽早拔出,以免发生致命性的脑室炎,最长时限为7天。放置持续性脑室引流时,引流瓶的高度很重要。仰卧位时以耳屏为基线,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引流瓶的内管高度在基线上17-18cm,最高不超过20cm,每日要记录脑脊液流出量。必要

时送检验科查细胞数并进行生化检查及细菌培养[2]。

2.4加强基础护理手术结束后,根据麻醉方式,观察患者。手术后回到观察室,应立即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瞳孔,以后每隔15-30分钟测量一次。向麻醉师了解手术中的情况。同时注意观察意识、瞳孔及肢体的变化。如发现瞳孔不等大、血压偏高、脉搏、呼吸减慢,应及时报告医生,可能是术后出现血肿或脑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缺氧征象应给与吸氧。留置导尿的病人,保持尿管通畅,观察尿液的量、性质,注意尿道口清洁,防止泌尿系感染。

营养支持对脑组织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进食时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吞咽动作及呛咳。若患者无吞咽动作或呛咳较明显,要尽快给予鼻饲,使患者的鼻饲液更接近于日常饮食习惯,减少腹胀的发生[3]。

2.5并发症的护理昏迷、半昏迷病人和不能进食者要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炎的发生。术后病人注意翻身扣背,按摩受压部位皮肤,防止褥疮和肺炎的发生。如有深静脉穿刺的病人,注意静脉穿刺部位的皮肤,每天更换穿刺部位的敷料,应尽早拔出以防止静脉血栓的发生,如周围静脉循环不良者,应在对侧重新穿刺。术后老年人要注意活动下肢,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或静脉炎发生,注意观察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及有无水肿形成,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术后若有肢体功能偏瘫,要保持肢体功能位置,防止足下垂,神经功能不全者可采用针灸、理疗、体疗等。

3讨论

神经外科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既是一种紧急减压抢救措施,也可以监测颅内压,还可用作颅内检查、用药。护理应注意无菌技术操作、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注意观察并发症、加强患者营养、尤其应注意脑室引流管的护理。通过以上综合护理措施,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钱令涛,杨春春,王永志等.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意义[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19(3):172-174.

[2]黎介寿,吴孟超,段国升等.神经外科手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57-60.

[3]温韬雪.危重症临床护理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