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后进生的思想行为分析与矫正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2

高职后进生的思想行为分析与矫正初探

刘仪

刘仪(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经常会遇到后进生的管理问题,已经对整个学校的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很多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关键词:后进学生行为分析矫正策略

0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伦理、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在高职院校中后进生也逐渐增多。相对于三年制的高职生来讲,五年制后进生的特点尤为突出,一是后进生占有一定的比例,二是违纪频率较高。做好这部分学生的转化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1后进生的分类、基本特征及其表现

一般而言,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比较复杂,除了五年一贯制高职录取的初中毕业生,还有普通高中毕业生,对口升学的中专毕业生等。这部分学生生源质量较差,文化基础相对落后,心理素质相对脆弱,思想品行易发生障碍,学校、社会和家长对其期望值又相对较低,学生中比较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

在日常的政治思想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把那些暂时跟不上队伍,存在一定缺陷、缺点和不足,或者所犯错误较突出并对自己、他人或者集体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学生称为“后进生”。据此将后进生分为三类:

一是学习后进生,即在学习方面由于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因生理、心理因素或学习行为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科学等原因造成学生的学习成绩长期落后,跟不上班级其他同学。这部分学生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轻视自己,自觉低人一等,情绪低落,缺乏自信;

二是思想品行后进生,即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品德低下,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出不满的情绪,外显在行为上会经常出现违纪、违背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道德评价能力低,自我约束力较差;纪律松散,遵纪守法观念淡薄;任性、自私、不懂礼节、无责任心、无爱心、依赖性强、劳动观念及卫生意识差;

三是学习成绩和思想品行双差的后进生,此类后进生的是非观念偏颇大,对学习满不在乎,对任何事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这部分学生在学校不是来学习的,而是来混年龄,尽管各门功课都均落后,仍对自己的现状麻木不仁;经常置老师批评教育不顾,屡教屡犯。

2后进生成因的分析和研究

高校后进生就是因为自身或其他外界原因而导致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未能达到学校和国家对大学生要求标准的那部分学生。一个班级中后进生的比例可能不大,不过对整个班级的影响却不小。这部分人的形成和发展,往往基于自身的不成熟和思想认识判断的错误。

2.1自身的因素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发展处于质的转变期,各项生理、心理机能日趋成熟和完善,智力发展迅速,处于身心急剧发展的转变时期,许多新的东西突然涌现,未成年学生来不及消化和适应这些变化,因而在心理上产生诸多的不良情绪体验。外显在行为上的表现就是情绪化倾向明显,他们常常因一件小事而欢欣鼓舞,也因一件小事一点小挫折就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急剧发展的身心不成熟、不稳定,使他们好冲动、自控能力容易受情绪控制、意志薄弱、缺乏强烈求知欲、依赖性较大,受控能力较低,因此,容易产生行为偏差,久而久就会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或产生思想心理偏差。

2.1.1厌学心理。后进生对学习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一部分后进生逃课、不交作业,他们认为考上大学一切就万事大吉了,把“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作为他们的座右铭。还有一部分学生受社会非主流的影响,推崇“学习无用论”,硕士博士都找不到工作了,教授还不如卖茶叶蛋的钱挣得多,念书还有何用?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逐步对学习失去兴趣,被动应付学习,认为念大学就是混个文凭,于是寄希望于“考前突击”或考试舞弊,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因此而受到留级、退学等学籍处理。

2.1.2逆反心理。多数后进生常常有逆反心理,部分人还自怨自艾、消极逃避、悲观厌世,在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后自责、自卑,但外在表现还是和老师、家长对着干。于是出现家长和孩子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或冲突,结果使得他们产生消极颓废、苦闷徘徊、不求上进。有这类心理特点的学生在行为中,往往思想偏激,行为异常,看问题、处理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常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不愿意或不能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言行,厌恶老师、厌恶学校,有时甚至故意和学校或老师唱“反调”。

2.1.3求异心理。后进生往往都有标新立异的心理特点。因为自身学习和表现情况不尽人意,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信任和尊重,于是他们喜欢有意识创造机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在具体行为中表现为喜欢穿奇装异服,喜欢哗众取宠。

2.2家庭的因素家庭具有教育子女的职能,父母是子女的首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思想品质、性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分析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必然要从家庭着手。

2.2.1家庭中的主观因素:有的家长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方法不正确。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有些家长忙着赚钱,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或者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宽严失度;还有一部分家长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忽视对子女的道德规范和学习生活进行关心、教育和指导,最终导致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与不学都无所谓,久而久之就使孩子思想认识产生偏差,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性,论为后进生。

2.2.2家庭中的客观因素: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历经深刻的变化。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家庭稳固程度逐渐下降,父母不和,甚至离异或者由于突然遭遇家庭变故,使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变成单亲家庭,造成生活上的强烈反差,使孩子的心灵受创,无法适应外部环境,产生心理障碍而沦为后进生。

2.3学校的因素

2.3.1学校环境的因素:学校在“应试指针”的指挥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智育,忽视德育,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品德的形成和教育过程,再加上班级环境中不良因素的作用并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使学生的品行发展滞后,思想观念偏差,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沦为后进生。

2.3.2教师的因素:个别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理论修养不够,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没能较好地把握教育时机,违反“一致和真诚”的教育原则,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不尊重体谅;甚至动辄训斥、挖苦、嘲讽、体罚,久而久之使一部分学生因受胁迫、恐吓导致师生关系恶化,产生逆反心理或心理障碍,从而无法正确对待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最后沦为后进生。

2.4社会的因素改革的大潮中,受市场经济利益诱因的影响,一些市场经营者为追求经济利益采用不法经营段对未成年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加上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容易受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同时社会上不良的文艺作品、黄色书刊、暴力录像影视片等不良文化作品对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基于上述主客观原因,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及表征的后进生,从而使整个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变得更加复杂艰巨。

3后进生转化的对策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后进生也属于这个群体,是高校学生中需要关怀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他们的教育转化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3.1多沟通、多了解教育者要尽量弥补后进生心灵上的缺陷,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让他们了解自己,然后进一步了解这些差生,只有彼此之间的情感得以平等交流之时,才是我们拥有学生、赢得学生之时。

后进生是高职院校内的一个特殊群体,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只有尊重和爱护,才能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有效地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和戒备心理,促使他们和老师坦诚相待,放心地交流沟通,用爱抚平他们心中的伤痛,使他们恢复自尊与理智,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与勇气,从而消除心理障碍,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逐渐转变成为大家期待的好学生。

3.2多肯定、多鼓励要看到后进生的闪光点,抓住时机进行鼓励和表扬,充分挖掘后进生的潜能和特长,加以利用。运用赏识教育,有意识地在班级、学校、家庭给他们创造有利于他们施展特长的环境,鼓励他们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潜能、特长发挥出来,得到别人的肯定,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增强他们的自尊自信,从而自觉地改正错误、不断进步。

3.3多宽容、多耐性对于“后进生”我们决不能嫌弃,要经常督促检查后进生的所作所为,迫使他们言有所思,行有所循,对不良的倾向和风气进行严肃的批评和教育。当个别后进生行为不规矩而无信时,班主任应有开阔的胸怀,冷静处事,得饶人处且饶人,要多做思想政治工作,“以柔克刚”。

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对反复性较大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有耐性、要抓紧、抓反复、积极引导,做到耐心、细心、有恒心,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教导,切忌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胡乱批评,更不能用冷漠的情感、消极的态度、讽刺挖苦的语言对待后进生。但宽容决非纵容,一定要跟紧并加以指正,提出严格要求,一点一点的促使进步,直到改正。

总之,在对高职院校“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本质特性,积极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以民主、平等、和谐的态度,多些交流与融合,多些激励与关怀,将情理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才能使人如沐春风,如逢挚友,更富有摄取人心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沈颖.《后进生转化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张月殊.《浅谈如何抓好后进生的教育与引导》[J].华夏教育.2009年第10期.

[3]李恒才.《洞察后进生心理.把握转变的最佳时机》.[J].成才之路2007年第30期.

[4]丁浩.《班主任要关心后进生》[J].人民网.2007年5月.

[5]张振平.浅论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7期.

[课题项目]本文为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形成促进高职学生良好个性倾向的辅导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