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2

谈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邓亚范黑龙江

邓亚范黑龙江双鸭山农垦红兴隆管理局职业教育中心155811

摘要体育课堂是实现《体育与保健》课程价值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效果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所提出的要求密切相关。为此,许多体育工作者对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从教师的“主导作用”方面,提出了不少可取的建议。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基础”对课堂教学效果有什么影响以及如何结合学生心理进行课堂教学?试从这一角度谈一谈体育课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心理基础教学情境氛围创造

1.学生的“心理基础”影响教学情境的创造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特有的育人环境。众所周知:不同的教学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取决于师生的心理状态,而学生的“心理基础”直接影响到这种心理状态的活跃程度。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基础”,主要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境、意识、热情、态度和激情。

2.学生的“心理基础”影响教师作用的发挥

教学情境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向心理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学生没有积极的“心理基础”就很难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步骤的实施以及教师传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等也就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教学情境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3.如何结合学生心理,进行课堂教学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只有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起师生间相同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教师除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组织形成的安排教学探索,还应充分考虑主体地位的学生。注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基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运用教育方式,调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绪

青少年学生的情绪具有多变性,和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体育课中学生不能积极配合“指令”和“情绪高涨”的进行练习,大多数是因为教师进行教育时情绪的“冲动”和采用的“方式”不恰当,造成“情绪低落”或“抵触情绪”。合理调整和控制学生的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方式时一定要慎重。首先,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对学生的“越轨”行为不能简单的“责罚”后再大面积的批评,应正视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冷静地进行正面教育;其次,对学生练习情况不满意的时候不要一味的讲学生的“缺点”,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多肯定学生的进步;再者,对学生练习遇到困难时不要“主观批判”,应耐心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及时开导。只有努力让学生正确的认识“错误”和乐观的对待“问题”才能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参与教学活动。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触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氛围是指一定范围内人的精神面貌、活动情况和客观环境的综合体现。处于其中的人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较稚嫩,很容易受到课堂氛围的影响。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地感染学生的心境,使其处于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产生想动、乐学、要练的意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应排除那些影响或干扰学生“动”、“学”、“练”的不利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穿好运动服、运动鞋,根据课的需要认真规划场地和布置器材;用激励性的语言触动学生主动体验的意识;鼓励“畏难怕动”或“出工不出力”的学生“动”起来。当然,教师要精神饱满、充满活力。要求学生做的应自己带头先做到,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起到表率作用。

(3)还快乐与课堂,保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课堂上常常有笑声是体育课的特色,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更喜欢上体育课。因为在学生看来体育课没有“精神压力”,而且身体活动可以“无拘无束”。如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板起面孔”,采用“高压”、“斥责”把课堂管得过严、过死,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也会影响他们的热情。某学生上课总是迟到,那首先要了解他为什么迟到?是故意的呢,还是上节课没完成作业,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而不是生气的大声训斥,这样的方式会极大的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反之,如果友好的问他有什么困难,要不要帮助,并且告诉他经常迟到不是好事,还要告诉他,你相信他。这时这位学生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爱和老师对他的期待,并且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就会努力改变以往的作风。还快乐与课堂,体育教师应迎合学生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和颜悦色”;在提出适当要求的基础上允许或鼓励学生“动”起来;教学内容与练习方法力求娱乐性和趣味性。只有学生身心得到了满足才能长久的保持热情,发挥体育教学应有的功能。

(4)突出提高健康水平,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

“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对体育学科的“育心”、“育体”功能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上体育课的动机也局限于“玩”、“自由活动”,以致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项学习的忽视。通常体育课教学活动是学生在“威严”下被动的进行,对需要“身心投入”的练习“敷衍了事”。突出提高健康水平,教师要结合体育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建立“三维健康观”。以教学内容和具体练习为“载体”,以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教育引导,是学生认识到体育课能使自己的身心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增强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从而产生正确的活动与学习态度,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维、主动体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5)运用教学反馈信息,引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

教学反馈信息是指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体育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具有长远性,不像文化学科那样“立竿见影”。往往学生上体育课缺乏内在动力是因为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努力得到客观的认定能进一步激发上进心。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教师应学会运用反馈信息的激励作用。因此,一方面体育教师应认真记录每次的测试结果、考核成绩并结合时间、过程和个体差异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选择相应的时机反馈给学生;同时引导他们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纵向比较。另一方面要及时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后的效果进行总结、讲评。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互评、请家长评定等。当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在不断地进步以及健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便能够引发学习的激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总之,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应考虑“主体地位”的学生。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情绪、意识、热情、态度和激情是创造教学情境的重要因素;同时影响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自身活动的效果。教学中重视学生“心理基础”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琼花.浅谈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研),2011.08

[2]殷恒婵.体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蔡振亮.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20

[4]张细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周峰.素质教育理论.操作.经验[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6]纪家俭.人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课堂上张扬[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