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分子的结构》说课实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DNA分子的结构》说课实例

王丽红

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727400

摘要:本文笔者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DNA分子的结构》一节内容进行详细说课。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认知水平,学习生物发展史,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科学研究理念;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实验模具将微观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了解生命的不易,加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说课活动是教育教学研究领域中尤其是对在职教师具有推广价值的备课教研活动,是备课与讲课的中介与桥梁。说课是说者向听者展示其教学设想的一种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活动。说课对于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笔者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DNA分子结构》这一节内容的说课做了简短的学习汇报,以希望广大教师交流,并能够发表不同的想法。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DNA的分子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由DNA结构发现的历程、DNA分子结构的特点以及制作DNA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组成。从地位上看,它是之前所学内容《核酸》、《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等内容的深化,更是接下来遗传与变异核心内容《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以及选修《DNA技术》、《基因工程》的基础。因此,DNA分子结构在高中生物以及整个生物学科领域都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从内容上看,本节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有丰富的生物学史。DNA分子结构发现的历程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二是涉及到了学科交叉。DNA分子结构的发现是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学科交叉是当今学术界一大热点,许多创新而伟大的成果都是学科交叉的产物。因此学科交叉思想的渗透对学生具有积极意义。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注意科学史的学习”以及”学科间的联系”。这两点在本节内容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依据高考大纲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将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即:

(1)DNA分子的结构及特性;(2)碱基互补配对的相关计算。本节主要对第一课时进行详细分析探究。

2.目标分析。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知道DNA的化学本质是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有机大分子,并且已经知道它在生物体中所起的作用。但是对于DNA分子的具体结构,以及遗传信息是如何储存在其中的尚不清楚。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较难掌握,因而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那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恰当地组织教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学习能力,但是目前学生在实物观察上还有所欠缺,不够仔细,对于信息包括实物与文字信息归纳能力不够强,有待提高;其次,空间想象能力较为欠缺,动手能力较差。心理方面,近年来诸如“转基因”、“基因工程”、“双螺旋”等词语频繁出现在电视、报纸上,学生对基因的本质、DNA的结构有强烈的好奇心。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a.通过阅读、分析资料,学生应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探究历程。b.通过观察DNA分子结构模型及模型构建理解其结构特点。②能力目标:a.通过跟随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发现科学家们曾遇到的问题,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b.通过小组合作构建DNA分子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③情感目标:通过学习DNA分子结构的发现史,形成学科间联系的思维模式。通过小组合作构建模型,认识到互助合作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进一步培养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3.重点难点。

(1)重点:由于DNA分子结构特点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后面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生物的变异等一系列知识的铺垫,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重点。(2)难点:由于此时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有限,因此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及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高一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及能力基础,目前学生对事物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我打算采用诱思探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演示法将抽象化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对其理解;采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DNA分子结构模型的构建。

三、说教学过程

【导入】首先是导入新课。设置悬疑,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以PPT展示近年来基于DNA操作的一系列生物学重大成果。并向学生指出这一切都是基于DNA分子结构的阐明。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惊叹于DNA分子结构的重要性。紧接着设问:那么DNA分子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新课内容】幻灯片展示:威尔金斯、沃森、克里克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图片,指出是这些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构建出了DNA的结构模型。

探究新知一:DNA双螺旋结构的构建历程。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家构建DNA模型的科学史,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学生阅读教材故事,并小组讨论完成教材边框的问题。

简要总结:三位科学家的成功源于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非凡的科学想象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善于借鉴他人的成果并进行综合性的思考简介科学史。设计意图:培养能力目标,体现情感目标:体会科学家善于捕获和分析信息、合作探究及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为自主探究做准备。

探究新知二:DNA的分子结构。创设情境一:课件展示脱氧核苷酸模式图,在对DNA模型构建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制作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完成问题: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链是如何连接成链的?两条链之间有什么关联?请同学展示成果回答问题并做点评。创设情境二:模具展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观察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总结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脱氧核苷酸的连接方式;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指明方向并做恰当的组织引导,避免盲目探究。通过模型的构建,深入理解核苷酸的连接方式,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具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DNA分子的空间结构。

幻灯片展示:利用课件中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图片及电视常见场景,总结DNA分子结构特性,进一步巩固升华知识。

【课堂小结,强化知识】引导学生总结DNA分子结构的特点和特性,再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本节课要点并作进一步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课堂练习,巩固知识】利用练习题巩固本节知识,达到进一步理解升华知识点的目的。

【课后思考】DNA分子为什么具有多样性?

四、板书设计

本节板书采取条目式来展示本节的主要内容,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回顾本节所讲知识,便于其形成本节的知识框架体系。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

一、DNA结构发现的历程。

二、DNA分子双螺旋模型的构建。

三、DNA分子的结构特点。1.双链,反向平行,右手螺旋。2.基本骨架:脱氧核苷酸与磷酸交替连接(外侧)。3.碱基互补配对:A与T、G与C(内侧)。4.DNA分子结构特性。(1)稳定性。(2)特异性。(3)多样性。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把DNA结构模型的制作实验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手制作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并利用模型解决学生空间思维有限这一局限性,利于学生对DNA结构的理解,达到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情感态度也得以升华。但考虑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时间问题等因素的影响会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限制。

作为发源并发展于我国的教研活动,因其简便性、高效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在教学研究、教师招聘与比赛、职称评定等方面广泛应用,为广大教研工作者提供了许多经验和模式。以上便是笔者对《DNA分子的结构》这一节内容的说课详情,希望能为各位同仁提供帮助,有不足之处还望指出共同交流。

参考文献

[1]杨坤高中生物说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张丽君高中生物说课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

[3]任志鸿高中优秀教案[M].南方出版社,2016,96-108。